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0多年来,我校实践陶行知先生“科学下嫁”的理论,构建生活教育大课堂。依托学校的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地开发生活中的科技教育资源,以生活为载体,在生活中学科学。让学生主动捕捉生活中学科学的契机,学自己喜爱的科学,学自己能学的科学,学自己身边的科学。我们深切感受到,生活教育充满着“科学下嫁”的韵味,生活教育是“科学下嫁”的大舞台,生活是“科学下嫁”的大课堂。  相似文献   

2.
周洪宇 《生活教育》2014,(15):14-18
正二、创办自然学园,推行"科学下嫁"运动"科学下嫁"运动,是20世纪30年代由陶行知发起的一场科学普及运动。该运动既是继五四运动之后在中国开展最早、规模最大的一次科学传播实践活动,又是近现代教育史上首次大范围、多层次的科学教育运动。陶行知以满怀爱国之情和对民族的高度责  相似文献   

3.
“笼统哥”     
1931年,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上海开展 “科学下嫁”运动。他亲自编辑出版科学普及 读物,提倡说话做事讲科学,反对含含糊糊、 模棱两可的行事态度。一次,他对几个年轻人 讲了一个“笼统哥”的故事:  相似文献   

4.
回到基本元素——陶行知幼儿科学教育思想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行知教育思想宝库中蕴涵着幼儿科学思想,他主张把幼儿科学教育作为科学教育的起始阶段,大力推行“科学下嫁”运动,提出要把科学下嫁给儿童,让每一个儿童从小树立一种科学的认知态度,养成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他的幼儿科学教育思想对我国幼儿教育改革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5.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大众诗人、思想家、爱国民主人士。他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教育内容全面丰富。许多专家学者对他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在科学教育方面,也有不少学者进行研究。本文试就陶行知1931年从日本归国后的科学普及和科学教育活动作一粗浅探讨。 1931年春,陶行知从日本归国。在他归国后的文章中,有关科学知识及介绍科学家治学方面的内容明显增加。他在《申报》“自由谈”专栏以“不除庭草斋夫”的笔名发表了一百零四篇文章,其中15篇是介绍  相似文献   

6.
周秋英 《成才之路》2011,(14):13-13
陶行知先生对生活教育的定义是:“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这正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相吻合。下面是我们以幼儿的科学教育为切入口,尝试通过生活化的幼儿科学教育,使生活成为课程资源,让教育融人生活之中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陶行知先生在教育问题上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强调教育要与生活实践结合,教与学都必须以“做”为中心,把教、学、做一体化,“一面做,一面学,一面教”,充分体现了教学法与生活法的合一。陶行知先生这一思想在现在的科学教学中仍然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陶行知先生在毕生“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进行教育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创立了恢弘的教育理论体系,他的科学教育思想是这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他的科学教育思想与实践具有前瞻性与科学性,至今仍熠熠生辉,给人以深刻的启示。陶行知科学教育思想的一个鲜明特点,是着眼于儿童,着眼  相似文献   

9.
一、学习陶行知,促进教育改革,使教育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要面向现代化”,这是“三个面向”的核心和基础,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工作当前所进行的一切改革,归根结底是为了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在这方面,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有不少内容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首先,陶行知先生倡导大众教育,提倡“科学下嫁”,大力普及文化科学知识。今天进行四化建设,对此更有迫切的需要。在发达的国家里,不仅已普及了小学教育,而且普及了  相似文献   

10.
“生活教育”作为陶行知先生教育理念的核心,反映了其主张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及教育手段。“生活教育”理念对现阶段的小学科学教育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本文结合教学情况,对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玩转生活小科学”展开讨论,以期为广大小学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1891—1946),于1914年在金陵大学毕业后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教育,做过杜威的学生,1916年回国后执教于南京高师,任教育科主任。后该校改为东南大学。1920年他便辞去教职,专门从事教育改革的实践,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主办《新教育》杂志。1927年创办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1930年该校被国民党政府封闭,他改在上海创办自然科学园,编辑《自然科学丛书》,称这个为科学下嫁运动。1913年“九一八”事变以后,他创办山海工学团,采用了小先生制,1935年“一二九”爱国运动以后,他发起组织国难教育社,拟订了国难教育方案。1939年在四川创办育才学校,1941年他倡导“新武训运动”勤苦办学,为劳动人民服务。194  相似文献   

12.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和实践为人们所熟知,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在陶行知的整个教育思想理论体系中,还有一颗尚未被完全发掘出的明珠,而且越是在科学发展的今天,越显其远见卓识,那就是陶行知的科学教育思想。从20世纪20年代起,他开始倡导科学教育,他认为要救中华民族,必须使中华民族具备科学的素养,成为科学的民族,才能适应现代生活。他主张辩证认识科学,发挥科学的积极作用,又要注重培养科学伦理,提倡科学大众化,注重儿童的科学教育。为此,他通过创办晓庄师范学校、提倡“科学下嫁”、建立育才学校等一系列行动,践行自己的科学教育思  相似文献   

13.
陶行知先生是一位立身于中国教育改革,极富创造精神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贯穿于他的生活教育运动的全过程,是他生活教育理论中最为亮丽的部分。他也是世界创造教育的最早探索者之一。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今天,重温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我们更加认识到它对当前以培养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所具有的重要现实意义。一、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1.体现了现代创造教育的目的。创造性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重要特征。陶行知认为创造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是…  相似文献   

14.
乡村教育直到今天,仍然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重点和难点。如果不能弄清乡村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也就不能从中找出正确方向。历史经验表明,一部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史,就是教育不断普及和不断扩大的历史,就是不断实现“教育机会均等”,使受教育成为公民的基本权利的历史。按陶行知先生的话,就是变为少数人服务的教育为“人民教育”,即“如何使教育普及,如何使没有机会受教育的人可以得到他们所需要的教育。”(陶行知《普及教育运动小史》)  相似文献   

15.
笔者有幸参加了“江苏省小学科学(自然)骨于教师培训”,对科学课程改革的先进教育理念有所认识,结合认真研读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文集,深感他的教育理论对正在进行的科学教育课程改革与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注重让学生“亲知”《墨子》中提出三种获取知识的方式,即:“闻知”、“说知”、“亲知”。陶行知  相似文献   

16.
爱国志士、民主先锋——邹韬奋“爱国志土,民主先锋”。这是朱德同志为著名的政治家、出版家、社会活动家邹韬奋的题词。邹韬奋原名邹恩润,余江县沙塘村人,一八九五年出生于福州,一九二一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一九二六年,接编《生活周刊》,以刊物作为阵地,同国民党反动派和日本帝国主义作斗争。他积极参加人民的抗日救国运动,坚决反对国民党的不抵抗主义,热烈主张抗敌御侮;他积极募捐,并在沪西创设“生活伤兵  相似文献   

17.
日本的“科学生活”教育常丽萍一、作为一门学科的“科学生活”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也使人们科学地认识和安排生活,处理生活中人与人、人与自然界的各种关系成为可能。本世纪初,美国、德国、英国以及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都先后产生以家庭...  相似文献   

18.
在日本陶行知研究的历史长河中 ,牧泽伊平、户廉是两位先驱人物。他们筚路蓝缕 ,珠联璧合 ,共同开启了日本陶行知研究的先河 ,为日本陶行知研究的开展作了重要贡献。然而迄今为止 ,国内尚无专文对此进行介绍 ,对这两人 ,国内也鲜有人知晓。本文试图对他们两人在日本陶行知研究发展进程中的贡献及其历史地位作一初步探讨。日本的陶行知研究始于 1935年。这一年的元旦 ,在日本东京池袋“儿童村生活教育研究会”编的《生活学校》杂志创刊号上 ,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华民国的新教育———世界新教育运动的动向 (一 )》的文章。这是日本第一篇评…  相似文献   

19.
正1932年5月13日陶行知先生应邀在杭州师范学校作题为《儿童科学教育》的演讲,演讲后,他当即要他的次子陶晓光等人分四桌现场演示科学实验。时过境迁,八十多年后的当代社会,科学技术发生了几何级的猛进;八十多年后的中国,社会体制变了,  相似文献   

20.
抗战期间,陶行知先生积极参加抗日斗争和国统区反独裁反内战的政治活动,致力于创办育才学校,这是众所周知的。但他与党领导下的出版机构也有一段关系,就很少为人所知了。“皖南事变”以后,国民党反动派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一九四四年的重庆严重地陷入白色恐怖之中,《新华日报》经常遭到暴徒的洗劫,生活书店、新知书店、读书生活出版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