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子游 《班主任》2004,(4):17-18
班规者,乃约束学生行为之"法规"也,一直都是以冷面孔出现,毫无情感可言.我想,要是在"班规"里加入点"人情味",又将会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呢?  相似文献   

2.
张伟 《班主任》2015,(3):41-42
接手六年级新班之初,我利用休息时间制定了自以为万全的班规,拿到班里宣读后,让学生提意见,学生基本上没有意见。我暗自高兴,以为自己的工作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可是,接下来的一个月里,我却发现学生并不能遵守班规。就拿简单的迟到来说,扣分机制对那几个迟到"专业户"几乎没有任何约束力。这给我提出了新的思考方向:班规的落实源自于每一个学生内心的认同与敬畏,让学生深度参与班规的制定乃是基础与本义。从小学生  相似文献   

3.
以往,学生入学读书时,其班规(或者校规等)都是由教师单方面事先制定、权威颁布的,学生只有识记、领会和遵守的义务。据说,那是不民主的做法,所以便有了如今的学生自定班规这样一种民主操作。自定班规几乎成了这次基础教育德育课程改革中所有德育教材的通用内容。有的德育教师把这种做法提炼为朗朗上口、充满自信和霸气的口号——“我的班规我做主”。  相似文献   

4.
<正>这里所提的"坏学生",是指那些厌烦学习,学习成绩较差;学习目的不明确,思想觉悟低;自我约束能力差,缺乏社会责任感;沾染了不良风气,好惹事非;生性孤僻,不善与同学搞好团结;不遵守校纪班规等等的学生。  相似文献   

5.
《大学》"絜矩之道"是儒家关于个人修养与社会治理的基本价值理念。从历史上看,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并逐渐丰富:由最初的推己度人的己人关系到我之上位者、我之下位者和我三者的关系,再到以"己"为中心点的矩形方正的立体关系。"絜矩之道"的丰富内涵对当今的教育启示颇多:"絜矩之道"乃为人之道,为人重在修身养性,立己达人;"絜矩之道"乃处事之要,处事须恕己接物,尽心竭力;"絜矩之道"乃和谐之源,和谐讲求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6.
无数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团队要想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就必须要有铁的纪律作保证.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国有国法,校有校纪,班有班规.班规是对学生在班级或学校里参与各项活动时必须遵守的规范.如今90后学生普遍存在自高自大、自以为是、我行我素、盲目尊崇等不良心理,也因此养成许多不良行为习惯,给班级管理带来很大困难.为规范学生行为,倡导良好操行,营造浓厚学风,创建优秀班级,一套合理又能被学生接受的班规的制定就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7.
“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规者,正圆之器;矩者,正方之器。”“方”是严格的规范,即原则、规范和既定目标;“圆”是爱心的浇灌,即技巧、策略和情感投入等。在班主任工作中,爱心是前提,严格的规范是保障,只有爱心与严格结合,方圆相济,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法治是民主管理的必然方向——关于班规的问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依法治班,或者是依班规管理班级的实质是什么?答:依法治班的实质就是在班上尽可能地推行民主管理,通过师生共同制订和遵守班规,形成一种新型的民主教育管理环境。在这种民主管理  相似文献   

9.
李云 《班主任之友》2008,(10):14-15
这段时间和老师们一起讨论班规问题,有老师问道:"为什么我的班规制订没多久,往往就执行不下去了呢?"郑学志老师指出,那是因为你的班规只是老师的班规,不是学生的班规。你们制订  相似文献   

10.
德育简讯     
长期以来,班章班规作为学生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确实对规范学生的思想行为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过分注重这些,不利于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因此.如何坚持“以人为本.以德治班”.从而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是班主任必须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班级规章制度是班集体为实现共同的奋斗目标而制定的规则、法则,是班集体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矩,是班级管理的准绳。班级管理离不开规章制度,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良好班集体的形成,必须有一个人人都必须遵守的班级规章制度。从班规制定到实施情况来看,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12.
礼仪是道德品质的集中表现,礼仪教育是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振兴民族精神的基础。一、礼仪与道德的关联字典上的意思,"礼"是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它是每个人所必须共同遵守的礼节。《礼记》中说:"礼也者,理也。""礼也者,理之  相似文献   

13.
<正>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几乎所有班主任都会运用班规来进行班集体管理,但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班规成功地"解放"班主任,让班主任有更多的精力去从事创造性、引领性的工作,而且以"法治"代替了"人治",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管理的公平公正性;另一种情况,班规成了"摆设",学生不愿意自觉遵守,甚至部分学生还钻班规的空子,与班主任进行各种形式的"抗衡"。内容明确的班规让学生预见了违规的成本,某种程度上助长了违规现象,而班主任则如救火队员一样陷入各种常规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年代、国别和地理等方面探讨了"妀善鼎"的相关问题,我们认为"妀善鼎"可能作于春秋早期,作器者是"晏生之孙",他应该姓国的姜姓,而受器者为妀姓,所以不可能是父女关系,妀善只能是晏生之孙"孙哀"的妻子或母亲,这是夫为妻或子为母所作之器。该器铭文中"晏生"可能与传世文献的"晏"有关。"会鼎"当是带盖的鼎。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班级管理要求有条理清晰的班规班纪,严格的量化制度。可是学生不能都每天如木偶一般,机械地执行规章制度,总会有违纪现象,如果锱铢必较,势必会犯下“众怒”,终究会导致出现制度执行不下去的局面。相比之下“模糊管理”则更具艺术性,在管理工作中只要学生犯下的事不触动“原则”,制度也可以随时变通,这样可以为很多学生保留“面子”,更增强学生遵守班规班纪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16.
班规作为学校的制度之一,涉及师生的日常生活,班规不仅在于规范学生的行为,更重要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民主参与的能力等,进而达到育人的效果。然而,现实中的班规往往更多地倾向于对学生的管理和"规训",弱化甚至是忽视了班规的育人功能。本研究抽取广东省F市C区52所小学共307份班规为对象,通过文本分析法,发现目前班规在制定上存在缺少学生主体参与的声音、班规的教育性受限以及育人机制不健全的特点,进一步指出其在育人目标实现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17.
许振兰 《广西教育》2013,(12):65-65
我刚走上讲台时年纪轻轻,对教育的热情如夏天一般火热。我信奉的教育理念是"严师出高徒",所以我对学生异常严格,除了要求学生严格遵守校规外,还制定了不少班规,其中有一条班规就是上课时不准走出教室,除非有很特殊的情况。在我从教的头两年里,一切都在我"如来佛掌"的控制下,学生守规守矩,少有违纪事件发生,学生的成绩也不错。我一度沾沾自喜,自我感觉特别好,像炎夏吃了一支冰激淋般爽快。在从教后的第三个年头,这种超爽的自我感觉终于遭到了沉重的一击。那年秋  相似文献   

18.
《论语》有云: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从人的发展角度解读人生的最高境界,能够随心所欲,却"不逾矩",这是何等的洒脱,又是何等的超越。由此,笔者联想到思想品德课教学,"从心所欲,不逾矩"不也正是我们的教学追求吗?钟启泉教授在《课程的逻辑》中指出:"课堂教学本身应当是一种充满活力的对话的实践。"也就是说,课堂本质上是一个对话的实践场域,而在课堂对话中,我们又必须遵循一定的"矩"。一、对话主题要循道理之矩"摆事实,讲道理"是思想品德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9.
正"上课发言最积极的前5名同学随时可以喝水,在校表现最好的前1个同学可以任选座位,最佳班级小管家可以去老师办公室玩……"这是长沙市天心区某小学二年级某班最新"班规"中的部分内容。子曰,有教无类。孔子用这种朴素的教育民主思想告诉我们,教育面前人人公平,一视同仁。如此班规,显然违背了"公平"的原则。或许,教师如此做,没有任何私心,只为了鼓励学生多多发言。然而,这样鼓励的结果却是没有发言的受到各种不公正的对待。很显然,这是不妥当的。班规  相似文献   

20.
资讯     
来信提问:我逢周四要到区里参加教研活动,因为我不在校,周四自修课的纪律就成了问题。在自修课违纪的学生中,一个叫张凡一的男生频率最高。张凡一不属于后进生之列,但他常常有自己的小主见,有时喜欢钻钻“牛角尖”。我宣布了处理决定:每人写一份“违纪说明书”。张凡一在他的“违纪说明书”上写着:我没违纪!他说:“我只是调换了位子和洪扬讨论数学题,没有影响到任何人。”我说:“我们的班规上有很明确的规定:学生不能擅自调换座位。你自说自话地调座位,就是违纪!这是班规,明白要遵守,不明白也要遵守,懂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