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兵  和雪 《华章》2010,(33)
公民慈善意识作为公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期有新的内涵.现代公民慈善意识浅薄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烈要求成为新时期培育现代公民慈善意识的重要原因.作者在对我国公民慈善意识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培育现代公民慈善意识提出了若干思考:慈善始于家庭;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促使传统慈善意识内涵的现代转化;慈善事业的主导机构和宣传部门重点处理好慈善事业的若干关系.  相似文献   

2.
全球化对民族国家开展的传统公民教育提出了挑战。全球公民教育发展需要将教育和知识视为全球共同利益,超越短期利益,推进学习者成为2030年的"世界公民"。当前"世界公民"教育研究本着全球利益与国家利益的辩证逻辑,聚焦在"人权保护与共同发展""国家认同到世界认同""全球治理到世界政府""西方式普适思想与多元文明共生"四个方面。为此,我国公民教育要加强社会主义"国家公民"教育中的国家认同;培养社会主义"世界公民",提升国际话语权;寻求人类共同利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3.
叶飞 《全球教育展望》2011,(8):65-69,59
缺乏公民的主体性参与,公民教育极容易产生"疏离"的状态,即公民知识与公民实践、公民个体与公民社会的分裂与脱离。这种"疏离"状态由于违背了公民教育的实践属性和主体参与性,因此并不利于公民品质的培养,反而将阻碍健全的公民品质的成长。基于此,有必要建构一种参与式的公民教育,通过引导受教育者参与到学校公共生活、社区公共生活以及更为广阔的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之中,来促进他们的公民知识、公民理性、公民价值感和公民行动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发展。公民教育从"疏离"走向"参与",可以更好地体现公民教育的实践本性,促进公民教育的实践回归。  相似文献   

4.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目标中将好公民修改为合格公民,更加符合德育实际与教育规律,是我国公民教育不同层次目标要求的客观体现,也是公民教育理性自觉的必然回归。在教育教学中,厘定公民教育的合理目标与内涵,有利于我们采取比较适切的手段推进公民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5.
公民教育符合世界社会进步与教育潮流的发展趋势,适应着中国社会转型和教育改革的需要。世界各国都把培养合格公民作为基础教育的首要目标,在我们国家尚未建立完整公民教育体系的今天,我们试图在小学品德课程实施中进行公民教育实践研究,试图为传统德育走出困境、实现新的历史性的转型作一点探索。  相似文献   

6.
<正>一直以来,我们江苏省江阴市华士实验小学以"培养优秀的世界公民和永远的中国人"为办学目标。为更好地达成这一目标,我们开展了"根植于民族文化的世界公民课程开发研究"的课题研究,这一课题的基本价值追求就是"人性美"。我们精心安排了公民课程的内容,围绕"爱国""人道""群性""公正""正直""怜悯"形成课程的核心内容。这六个方面,既是公民的基本素养,  相似文献   

7.
"协商课程"理念倡导教师与学生在课程活动中的协商对话,它通过对学生的"赋权",引导学生参与到课程的设置、开发、实施以及评价等过程之中,从而促进课程权力的均衡分配。"协商课程"理念通过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平等协商,可以保障学生的课程权力和公民权利,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公民品质,提升公民教育的效果。因此,公民教育有必要以协商课程理念为重要基础,建构以公民课程和品德课程为核心的协商课程机制,发挥课程生活的隐性的公民教育功能,以此来提升公民教育的公共性与民主性,使公民课程真正以公共价值原则为导向,最终促进学生的公民品质和公共精神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张敏 《中国教师》2020,(2):9-12
培育中国小公民聚焦课程建设,从目标的明确、内容的厘定、活动的实施和课程的评价等角度,建构学校人才培养的支撑体系;坚持师生为本的价值导向,着力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竞争与合作需要的公民素养,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使特色化的中国小公民教育课程体系成为学校育人之道的重要承载。  相似文献   

9.
公民教育符合世界社会进步与教育潮流的发展趋势,适应着中国社会转型和教育改革的需要。世界各国都把培养合格公民作为基础教育的首要目标,在我们国家尚未建立完整公民教育体系的今天,我们试图在小学品德课程实施中进行公民教育实践研究,试图为传统德育走出困境、实现新的历史性的转型作一点探索。我校承担了著名特级教师、扬州市教研室陈萍老师主持的省十一五重点课题"小学品德课程实施中的公民教育的研究"子课题"小学品德实施中培养公民素养的方法与途径的研究"研究工作,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善待自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科技日益进步,大学生面临学习、生活、交友、就业、创业等方面的巨大压力,随之暴露出的“生命无畏、生活无聊、生存无知”成为日益凸显的社会问题.因此,探索基于“三生教育”的大学生爱心培育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1.
公民教育在促进我国民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方面以及小学生成长成才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小学阶段是实施公民教育的关键时期。现有研究对小学公民教育的内涵、课程、教学和方法的发展重任已做了较为系统的探讨,当下积极探索小学"参与式"公民教育的实践模式,摸索公民教育师资培训的有效路径等是促使我国的小学公民教育走向科学化、常规化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2.
“发现民主”计划:澳大利亚公民教育的课程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1989年至1996年公民教育发展的基础上,澳大利亚于1997至2004年间进行了为期8年的公民教育课程改革--"发现民主"计划.计划的实施包括成立执行机构、开发教材与资料、进行教师专 业发展、开展阶段性评估四方面.计划开发了有效的公民教育资料、开展了教师专业发展和适时的评估、也为公民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和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3.
<正>2014年,有三起打架行为成为国人议论的焦点:一是7月26日晚从昆明飞往北京的MU5718次航班上,一名男子因调整座椅靠背不小心把后面一位老太太的水弄洒引起的打架。二是12月12日凌晨从曼谷飞往中国南京的泰国亚洲航空公司FD9001航班上,乘客向空姐泼开水引发飞机返航。三是12月18日由重庆飞香港的国航CA433航班上,前后排旅客因为琐事在万米高空大打出手。从地面打到空中,由国内打到国外,其影响之恶劣,令国人深恶痛绝。三件事表面看来没有什么关联,但细析之下不难发现,现象背后折射的却是  相似文献   

14.
温轶群 《广西教育》2005,(7A):14-15
教师职业特点决定其道德风范对青少年儿童的道德育成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师德建设或者说提升师德水平,既是学校和整个教育战线的一项长期性的重大任务,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5.
公民意识教育的起点应注重公民权利教育及与公民义务教育相结合,充分体现公民的权利平等原则,同时有效开展公民的义务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的重点应注重公民的法治信仰教育与公民伦理教育相结合。任何良好的法律无不蕴涵和体现着当时社会的伦理要求,将对公民的法治精神信仰教育与公民伦理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是当前我国公民意识教育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6.
促使学习者公民性的成长与成熟是学校公民教育的职责与使命.公民观的历史形态有德性至上论、民众身份论与自我建构论,三者对公民性的基本理解迥异.公民性是潜藏在人的“公民”称谓背后的一般元素与根本特性,德性、群性与智性是它的基本构成.“三维”学校公民教育的基本内容是人性塑造、群性养成与共同体生活智慧培养,做人教育、规则教育与做事教育构成了这一公民教育形态的三个立足点.  相似文献   

17.
从课程角度来看,目前我国学校公民教育存在两个不充分:公民学科教育以公民认知代替完整的公民教育,路径开发不充分;其他各类课程协同的公民教育同向聚焦不足,路径拓展不充分。从教师角度思考其原因,是“教书匠”的职业定位蒙昧了其现代教育背景下职能的自觉,拘囿了其教育视域的拓展。教师要以公民教育自觉,为社会和谐与公民幸福而教,拓展公民教育的场域,结成学习共同体,向自然、向社会、向生活开发,搭建全景、多层交错衔接式育公民的大世界;拓展学科教学视域,在学科课程资源中发掘或显或隐的公民教育课程资源,构建全员、全课程育公民的大格局。  相似文献   

18.
19.
学校道德教育的转向:从“好孩子”到“好公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关注儿童主体的发展,但是传统文化对“好孩子”的狂热和迷信最终无法续展“完人”的道德梦想,“好孩子”掩盖、遮蔽了儿童主体,导致了道德教育的标本化、理性化、功利化、一元化的倾向。关注人性的发展,倡导以人为本,这是当代德育教育的特征,道德教育应重返主体世界的意义在于找回失落的主体意识,在现实的基点上实现从“好孩子”到“好公民”的转向。  相似文献   

20.
新西兰公民教育课程的发展经历了"殖民化时期"、"自由进步主义时期"和"新保守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矛盾调和时期"三个不同的阶段。新西兰通过"社会研究课程"和"健康体育综合课程"来实施公民教育,每门课程由模块和议题组成,课程实施注重过程、体验和环境创设,课程评价强调多样化和整全性。我国公民教育实践需在公民资质界定、课程内容组织、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上作出一定调整,以培养国家发展和民主建设亟需的现代公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