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金金 《体育科技》2022,(5):146-148+151
在深化体教融合背景下,结合中职校园足球开展现状,从学校层面提出面向人人参与的中职校园足球的实施路径:以足球结构化教学为基础,开展校园足球课程,营造良好校园足球氛围;以足球社团为依托,开展课余足球锻炼,打造校园足球特色项目;以校内外足球赛事为起点,参与各项足球赛事,创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此外提出与本土城市职业足球乐部进行体教融合,尝试构建职业足球俱乐部的人才梯队建设以及青少年业余教练员为就业渠道等新路径,推动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体育师友》2018,(1):69-71
从教体结合的角度分析,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对深圳市罗湖区校园足球"教体结合"发展之路进行了探究,归纳了其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并在此基础上挖掘校园足球发展的有效措施体系。研究结果表明:罗湖区校园足球得到了领导的高度重视,构建起全区校园足球管理机制;以俱乐部为引领,建立了罗湖校园足球联盟;极力发挥足球育人功能,营造良好的校园足球文化氛围;积极落实足球课程,让更多孩子参与足球活动;并进一步探索建立教练培训体系,切实提高基层教练员执教水平。从而,促进了罗湖区校园足球的极大发展。  相似文献   

3.
陈娟  王娟  陈辉 《体育科技》2022,(5):46-48
校园足球与社会青训协同发展是青少年足球发展的必经之路,珠海校园足球与社会青训协同的主要模式有项目型、交换型和发包型协同。研究认为,相关利益主体各自的行动逻辑与行动目标导致校园足球与社会青训协同不畅。体教融合政策下,珠海市校园足球与社会青训的有效协同需要:嵌入以青少年足球“教育-普及-提高”为“主线”的全局协同,实现政府-学校-青训多元参与的领域协同,形塑以“教育系统青训”为主场域的协同体系。  相似文献   

4.
刘江宏  王晓芳 《体育科技》2022,(3):77-80+83
球迷协会参与足球治理是中国足球现代化治理的重要体现。1986年以来,我国球迷协会经历了形成阶段、市场化阶段和俱乐部归属三个阶段。在建设过程中球迷协会长期处于被动局面、服务定位过于狭隘、缺乏必要的发声平台。球迷协会无足轻重的地位与中国足球事业低迷有着必然的关联。职业足球与校园足球有机融合是中国足球改革发展的路径。在中国足球现代化治理过程中,球迷协会应当代表职业足球俱乐部的“消费球迷”以及校园足球“家庭球迷”的根本利益与诉求,介入到职业足球和校园足球治理体系中。球迷协会应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参与到职业足球治理中,可借鉴英国球迷参与足球治理的方式,建立球迷基金会、社会企业参与到校园足球治理体系中。  相似文献   

5.
面对2020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达4万所的政府"承诺",校园足球改革发展向纵深推进已刻不容缓。运用文献研究、实地考察与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H省校园足球开展总体情况进行梳理,指出省域校园足球推进中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各层级校园足球发展不平衡、基础保障条件有待进一步完善、"刚"性政策不足、安全保险制度和督导评价体系亟需健全与完善、教育与体育部门缺乏深度融合的工作机制等问题。据此提出省域校园足球未来推进的发展策略:健全法规制度建设,建立协同工作机制;探索多措并举方式,夯实师资保障条件;完善政策配套,加大政府购买力度,因地制宜,保障经费与场地;深化认识,全员参与,协调发展,促进学校体育深入开展;厘清职责,创新机制,促进教体融合。  相似文献   

6.
<正>教体艺厅[2016]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贯彻落实《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和《教育部等6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深化校园足球教学改革,形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因材施教的校园足球教学体系,规范和指导中小学积极开展教学活动,大力提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等方法对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其现存问题,进而为下一阶段校园足球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依据。研究发现,经过5年的发展,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在条件保障、教育教学、训练竞赛、健体育人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目前还面临着政策“刚性”不足,基层执行受阻;认识偏差,发展“真义”偏离;竞赛体系亟待完善,竞赛水平普遍偏低;学训矛盾突出,持续开展难度较大;文化建设内涵缺失,质量有待改进等问题。提出:创新发展评价体系,引导学校建立科学的发展观;加强激励机制建设,调动多方参与与支持力度;转变方式,夯实基础保障条件,扩大普及规模;建立“分层多元”的竞赛体系,提升训练与竞赛水平;加强文化内涵建设,营造浓郁足球文化氛围等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8.
刘伟  陈福亮  部义峰 《体育科技》2023,(5):109-111+115
从管理模式、竞赛体系、学训安排、人才出路、师资力量、家校联动、经费支持、科学研究、硬件设施9个方面,全面分析日本东京都校园足球特点,认为:东京都校园足球实行制度化管理,教育部门与足协之间职责明确、通力合作;打造类型多样、参与面广、衔接合理的赛事体系;尊重学生运动爱好,开展多种运动项目教学,组建俱乐部集中训练;足球队员接受完整的文化教育,融入社会各行各业;得益于自身良性循环系统,校园足球师资队伍“数量足、质量高”;建立良好的家校联动机制,形成教育合力;教学训练依靠教育专项经费,竞赛依靠足协经费和市场赞助;根据日本球员身体特点,研究适合自身的战术体系;硬件设施条件一般,基本满足学训需要。我国校园足球取得了长足发展,进步有目共睹,但面临“体育系统弱教育”与“教育系统弱体育”导致的校园足球发展难题。借鉴日本成功范式,提出发展我国校园足球的启示:全面深化学校体育改革,丰富校园体育活动,用自然分流的方式让学生参与所爱的运动项目(包括足球);加强足球科学研究,提高学训效果,提升竞赛观赏性;教育系统和体育系统要加强体制改革,创新联合机制,勇于破除制约校园足球发展的利益藩篱;“校园”彰显教育,“足球”象...  相似文献   

9.
回顾我国青少年足球发展历史,明晰体教双方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选择与态度。研究表明,我国青少年足球未能实现体教融合发展,存在体教分离、锦标主义倾向严重、政策执行乏力和背离社会转型方向等问题,与高质量发展的质量、效率、公平和可持续等要素相距甚远,这不仅是历史问题,更是现实问题。与世界足球发达国家的职业俱乐部引领、多体系融合发展、注重培养社会责任感和政策有效执行等经验存在较大差距。由此提出,我国青少年足球应明确体教融合责权利、搭建体教融合竞赛体系、建立体教融合监督评估机制、完善政府主导公益保障体系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0.
从发展体系、发展机制、发展动力3个维度对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成效进行梳理,认为:青少年校园足球构建了教学体系、竞赛体系、训练体系、保障体系、宣传教育体系,探索了推广普及机制、工作推进机制、融合机制,调动了教育、体育部门的内生动力。基于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不完善问题,提出青少年校园足球的未来发展策略:进一步夯实校园足球基础,创新推广普及体系衔接机制;进一步适应校园足球新形势,创新体育教育融合机制;进一步打造校园足球平台,优化发展路径协调机制;进一步扩大校园足球影响力,提升宣传教育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1.
《校园足球》2021,(1):28-29
为贯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八大体系建设行动计划》精神,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0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试点县(区)和“满天星”训练营创建工作的通知》(教体艺厅函[2020]20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0年...  相似文献   

12.
体教融合是推动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创新举措,是助推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为推动体教融合多元主体的治理效率,借助SFIC理论模型,从协同治理参与体教融合的现代语境入手,在诊断我国体教融合发展样态及困囿的基础上,探讨协同治理的推进路径。研究发现,协同治理是体教融合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但在具体实践中存在政策落实不到位、举措“疏堵”效果不明、制度空间落后、联动机制单一等方面的桎梏。为此,提出基于SFIC模型的体教融合协同治理推进路径:厘正多元主体协同目标及动机,夯实启动条件;实现“国家—政府—学校”的纵向贯通和“政府—社会—家庭—学校”的横向融通,加强催化领导;推动体制改革,简政放权,完善监管评价主体及体系,升级制度设计;以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为平台,推动“六方联动”,促进协同过程;形成制度、资源、学训及赛事“四方融合”局面,巩固协同成果。  相似文献   

13.
张辉 《校园足球》2023,(10):2-9
<正>为贯彻落实《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等文件精神,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积极推动校园足球工作发展,明确了“全员普及、特色发展、竞技提升”的工作思路,建立了“政府主导、学校主体、社会参与”的校园足球发展机制,通过实施多项举措,实现了五河县中小学校园足球工作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正>黑龙江省哈尔滨新区第二学校(以下简称新区二校)建校于2018年,现有3800名学生,92个教学班,216名教师,其中19名体育教师(含6名足球专项教师),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近年来,新区二校积极贯彻落实《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教育部等6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以落实“双减”政策为导向,以践行“阳光体育运动”为背景,以“增强学生体质,培养青少年拼搏进取、团结协作的体育精神”为思想指导,结合学校总体教育教学规划,通过充分开发学校人才资源、教育资源及各方面有利于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的因素,从完善管理机制,落实制度保障;建设教师队伍,提升执教能力;开设足球课堂,提升教学实效;组建足球梯队,强化训练效果;开展足球活动,营造足球氛围共5个方面全面开展校园足球工作,大力推进足球教育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5.
《体育师友》2022,(1):25-28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法就体教融合与校园足球发展对接进行探讨,阐述了体教融合与校园足球对接的三种方式:介入、悬置、耦合,指出当下二者对接的困境体现在对接苍白、悬置落空和融合表面化。提出应对困境的优化策略为:细化层级关系,层层介入;短暂悬置,立足本源探寻;探寻耦合路径,精准对接。  相似文献   

16.
中国青少年足球赛事体系主要由教育系统内的校园足球赛事体系和体育系统内的俱乐部足球赛事体系构成。依据《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的青少年足球赛事"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的原则,结合日本青少年足球赛事体系构建的经验,针对校园足球和俱乐部足球赛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需求,提出优化中国青少年足球赛事体系的构想:构建融校园足球赛事体系、俱乐部足球赛事体系和融合赛事体系为一体的中国青少年足球赛事体系,强化教育系统和体育系统赛事资源的整合,疏通青少年足球人才成长通道,为振兴中国足球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韩超杰 《新体育》2022,(10):65-67
《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指出“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体育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比重,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在建设体育强国的背景下,开展和研究高校女足改革势在必行。开展校园足球活动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发展,有利于形成良好健康的三观。促进高校女足的发展,可以说是体教融合的完美试验田。本文以咸阳高校的女学生、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对所获得的信息和结果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咸阳市高校足球教练员水平低、训练场地不足、足球比赛机制不完善等原因是影响咸阳市高校足球发展的主要因素。本研究旨在为咸阳市高校女足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利用文献资料法、归纳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新时代体教融合的动力、困境和实施路径等问题进行研究。对体育与教育的渊源、体教融合发展的制度与理论基础、体教融合新内涵等问题进行梳理发现,1987—2020年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文件为体教融合发展提供了制度根柢,新时代为体教融合在价值、功能及目的等方面赋予了新的内涵。在此基础上,从政策、发展、需求三个方面分析新时代体教融合发展的动力因素。研究发现,体教融合面临以下困境:1)多元主体共治体系尚未建立,融合理念认识模糊,发展领域有限;2)教育功利化,恶化了体教融合改革与发展的社会环境;3)体教融合部门思维尚未破除,缺乏统筹部署,融合活力有待激发。针对以上问题,并结合体教深度融合发展过程中部门或产业互融互通、边界模糊的特点,提出构建以自生为基础、以共生为常态、以再生为愿景的体教融合发展的生态系统,依循自生—共生—再生的进阶逻辑,提出打造体教融合共享平台和再生体系,拓展体教融合发展领域;变革评价体系,通过加强宣传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营造体教融合发展的良好氛围;破除部门思维,强化统筹部署,激发体教融合活力,释放体教融合乘积效应等实施路径。在这一过程中,需给予...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等方法,探讨体教融合背景下中小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价值和困境,发现中小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课程质量、丰富课余活动;进一步打造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素养;完善场地设施、助推校园建设。然而,目前中小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存在政策目标性不足、制度化不够完善;开展途径单一、内容和形式亟待丰富;专业师资支撑性不够、理论知识需进一步构建;基础建设缺乏、文化“硬”实力尚待完善等困境。提出要基于体教融合,完善校园体育文化目标性政策;丰富课堂教学,开展多种建设形式和内容;增强体育教师文化修养、培养理论意识与能力;优化体育文化氛围,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物质建设等。  相似文献   

20.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讨论职业足球、社会足球和校园足球的关系。认为:校园足球不仅可以为职业足球培养后备人才,还能丰富社会足球的人员组成结构;职业足球可以为社会足球和校园足球提供相应的指导;社会足球可以营造"足球热"气氛,使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扩大足球人口;促进足球产业发展,繁荣足球市场,为职业足球更好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并扩展校园足球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