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师博览》2020,(15):63-65
教材分析是教学设计的依据,也是教学实施的根基。教材分析是教学的首要环节。一般而言,教材分析主要以"知识分析""学习分析""教学分析"为线索。知识分析是教材分析的逻辑起点,学习分析是教材分析的可能起点,而教学分析是教材分析的现实起点。围绕知识逻辑线、学习逻辑线和教学逻辑线三条基本逻辑线展开,就能解决数学"教什么""怎样教"及"如何教得更好"等问题。教材分析,有助于教师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形成教学思路,达成教学预设目标。  相似文献   

2.
教师在具备教学意识的同时,还须具备课程意识,在关注教学效率的同时关注教学价值。教师需要回到课程的逻辑起点去反思三个基本性问题:为什么学、学什么和如何学。数学的教育价值在于培养理性思维与创新能力,而一般且有效的创新课程应来自教材内的基础知识内容,应把握数学本质,让学生体验数学思考的乐趣。教学应遵循的价值逻辑为: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学为中心,相机诱导;素养导向,数学育人。  相似文献   

3.
随着课程的改革,略读课文在语文教材中的比例越来越重,从三年级到六年级,略读课文就有98篇。由此可见,略读课文的教学多么重要!要想做到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我们应当花更多的时间去研究教材,应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气魄,"简"出精彩,努力做到"教略"而"学丰"。下面我将结合一节公开课,浅谈我在这一方面的理解和感悟。  相似文献   

4.
构建职业技术教育学理论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构建职业技术教育学独特的理论体系,需要职业技术教育学在"教/学什么"、"怎么教/学"及"谁来教/学"等最基本问题上明确做出不同于其他二级学科的回答,这三个基本问题包含了职业技术教育活动所具有的基本要素.而工作知识应该是职业技术教育内容的主导成分,其性质不仅决定了职业技术课程和教学的特性,也决定着教育者和学习者的特性,是建立职业技术教育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5.
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说,课程实施更多的应该是如何更好地"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本文结合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信息技术基础模块"这一单元的教学,通过"活用教材"使学生"学活"。  相似文献   

6.
张阳 《数学教学研究》2023,(1):10-13+58
教学中教师需要以学生的深度学习、高阶思维为导向,理顺教学中的三种逻辑,进行教学设计.实现教的高效,即应用大概念观,理顺教材的知识逻辑;融合合情演绎,引导课堂的教学逻辑;基于具身认知,遵循学生的认知逻辑.促进学的实效,融合三种逻辑,具身嵌入学习流程;伴生三种逻辑,抵达高阶思维内核.  相似文献   

7.
新一轮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如何去迎接它呢?转变理念、转变角色、转变教学方式、开拓创新,努力寻求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途径。转变理念新课程的实施有赖于教师。应是用教材而非"教"教材,教材只是为了达到课程目标而使用的教学材料,不是课程的全部。转变教学方式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以课程为中介而进行的师生双边活动过程,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在教学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让学生感悟、体验、内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发现和提出问题,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表达研究成果,最终变"厌学"为"爱学",由"爱学"到"乐学、会学、善学、巧学"。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最有价值的策略应该是"让学生参与语文课程建构","让学生参与语文课程建构"不应是"用教材教",而应让学生"用教材学"。"从'用教材教'走向'用教材学'"的意义是生命成长的内在需要、课程建构的客观需要和语文教学的本质需要;"从'用教材教'走向'用教材学'"的实践策略是引导学生利用教材建构适合的阅读图式、适宜的写作范式和适意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9.
教材是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物化成果。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改革必然会带来课程的变革,而课程重要载体之一的教材也必须主动适应这种变革。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求教材实现从经典式教材向材料式教材转变,从注重教师的"教"到注重学生"学"的方面转变,从静态的课程知识内容的物化形态到课程事件过程的动态创生和展示形态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吴秋枝 《职教论坛》2004,(12):48-49
一、开设学科活动课的必要性 在教育史上,关于学校课程的设置上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论--"学科课程论"与"活动课程论"."学科课程论"主张分科教学,强调以学科为中心选择部分内容编定教材,彼此独立地讲授本学科中的基础知识.每门学科的教材是根据科学知识的逻辑体系并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组织的.  相似文献   

11.
老师的"教",一定要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精心设计"教"的过程,切实促进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化。1 站在"教"者的高度钻研教材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的,是学生学习知识、获取能力、形成良好思维方式的重要源泉。教师必须站在"教"者的高度,认真钻研教材,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熟悉本学科的教学内容后,才能遵循教学大纲精神,在教学中把握学科教学特点。教师不但要钻研一个年级的教材,还应钻研各年级的教材,这样才能在熟悉整体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明确所授课内容在该学期乃至该学年教学内容中的地位。在此基础上,再具体…  相似文献   

12.
近代中国历史教科书是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遵循教育的内在逻辑,在分科立学的课程设置、学制、现代教学要求、西方教育思想等现代教育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  相似文献   

13.
自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以来,更多教师感受到了课程的根本任务、基本理念。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从知识学习到生活构建的转变,更加全面深入地向教师明确了新时代思政课要教什么、怎么教。"经验导入—直面矛盾—判断选择—体验成长—行动指导"的教材模式,使教材更加生活化、大众化,也更适合学生学习思维。  相似文献   

14.
IT项目课程开发应遵循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导向"教"与"学"的原则,并以IT项目工作过程为载体,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课程开发的前提是开展IT职位信息调研,建立IT职业能力素质模型,主要包括职业素养、通用知识技能、专项知识技能三个维度.按照项目课程设计原则和步骤,对<职业格式文档处理技术>课程项目进行设计,选择文档规范化、文档自动化、文档安全化三个项目并细分为若干个工作任务.  相似文献   

15.
新课标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教材使用是落实课程理念的重要环节,强调教师以学生学习体验为基础,将教材作为一种可开发的动态资源。当下教材使用面临“知识本位”的问题,表现为偏重知识目标而忽视育人目标。为破解这一困境,教材使用须以新课标的“学生本位”理念为根本遵循,锚定先行目标,体现核心素养培养的新要求,融通符号、学科和意义三个世界;教材使用须明确问题意识,反映教材使用变革的新经验和新特征,遵循本体、教育和价值三个逻辑;教材使用须坚持创新导向,实现学科实践的新转化,追求知识理解深度、能力发展广度、主体意义厚度的三重境界。  相似文献   

16.
<正>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用教材教"就是把教材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料,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在生活问题的解决中感受教材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目前,教学实践中的"用教材教"还存在四种误区,笔者以"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学为例,对这四种误区进行剖析,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一、误读教材逻辑,乱用教材"教教材"之所以能成为传统教学的主导形态,是  相似文献   

17.
"学教整合"是基于"学教"对话和"整合"理念的课程重构,旨在创设融合"学、教、资源"等多维要素的整体教学情境,构建"学教共生""学教共在""学教共进"的课程与教学。以职业学校信息技术学科为例,从"课程资源""学习平台""教学情境"三个维度探讨了"学教整合"的策略与路径,并结合课程改革实践进行了效度分析。  相似文献   

18.
高中的分科课程<化学>,不管是从教材的内容,还是大纲提出的培养目标,对于刚从初中跨入高中的学生来说都是更上了一个"台阶".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众多方面往往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适应",如何做好高中化学与初中自然科学教学的衔接,让教师的教适应学生的学,使学生在知识水平、能力层次、心理状态等方面顺利而迅速地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提高高中化学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针对这一问题,笔者作了多年的探索和研究,总结出了以下六项较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措施并在此提出,以供同行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9.
西方知识观的转变及其对当前课程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姜勇  阎水金 《比较教育研究》2004,25(1):17-21,43
知识是课程发展的三个重要来源之一.当代西方知识观经历着以下的转变:知识的本质从绝对真理性到生成建构性,知识的存在状态从公众知识到个体知识,知识的属性从价值中立到价值关涉,知识的种类由分层到分类,知识的范围从普适性到情境性.由此对当前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启发:课程目标应转向对学生生存与发展的关注,课程内容应更多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课程实施应采取"自下而上"的实践范式,教学过程中应更多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  相似文献   

20.
杨艳琪 《文教资料》2012,(20):188-189
文艺概论作为一门理论课程,往往难教难学。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改革文艺概论课程的教学模式,使其成为教师巧妙地教,学生乐意学的课程。一是要从观念上加强从"道"到"术"的转变;二是文艺作品案例的解读要少而精,而非泛而广;三是要进行启发参与式教学;四是考试方式切忌死记硬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