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在新时代媒体传播大变动和构建内外并重工作格局的大背景下,我们的国际传播如何守正创新、积极进化,是重要的实践课题。近年来,新华社福建分社以短视频报道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如何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基于海外社交媒体平台打造了多个高点击率的短视频,在中国地方新闻的视频国际传播方面做了有益尝试。其中,笔者参与制作了《一个俄罗斯女孩的金砖会晤期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我的金砖情缘》《百年  相似文献   

2.
正新增粉丝3106人,同期增长248%;互动量上升360%;视频浏览量增长956%;单日帖文覆盖率近万……这是北京周报社Facebook"脸谱"官方账号在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杭州峰会报道期间交出的成绩单。各项数据在短短4日内暴涨的背后,是北京周报社特派杭州报道小组5位中外记者与北美分社克服时差通力合作的成果。与此同时,也牵出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国内主流外宣媒体如何通过主动借助新  相似文献   

3.
正北京周报社近年来的对非报道,根据中非关系的发展,在传播方式、传播手段、报道内容上有很多创新。在2013年习主席访非和今年5月李总理访非的报道中,《北京周报》和《中国与非洲》的报道都突出了中国对非政策的重点,紧紧抓住了政府对非的宣传报道主线,获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中非关系的发展变化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和非洲各国一直保持比较密切的关系。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领导人延续了对非的友好。  相似文献   

4.
9月17日到25日,我作为《北京周报》和《中国与非洲》(隶属《北京周报》)的记者,参加了“感知中国”在尼日利亚和肯尼亚的采访活动。在非期间,与报社后方以及非洲分社密切配合,通过杂志、中英文网站、北京周报新浪官方微博和《中国与非洲》FACEBOOK社交媒体平台,对活动进行了多媒体、零时差、全方位、图文并茂的立体报道,为不同平台受众提供了丰富的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媒体的格局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今日中国》杂志社作为中国外文局传统期刊社,拥有60多年的发展历史,具有语言优势以及扎实的对外传播经验和基础。但在媒体转型和媒体融合的过程中,存在起步晚、行动慢、发展滞后等问题,仍需紧跟时代、积极求变。2018年,《今日中国》杂志社以法文部和新媒体部人员为班底,组建了"近观中国"法文短视频制作团队,并使用外籍主持人出镜,以时事评论的方式制作法文短视频。短视频配中法双语字幕,每期三分钟,每月两期,主要针对欧洲地区法语受众,通过对国际热点话题、双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三家中央主流媒体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的传播影响力不断提升。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大主题报道方面,中央主流媒体采用了丰富多样的展现形式,其中短视频、直播等形式的传播效果较好,官方账号体系的集群效应逐渐显现。但同时,中央主流媒体针对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传播特点的有效策划存在不足,与海外受众也缺乏积极的互动。建议中央主流媒体在选题策划与传播内容方面争取做到“有软有硬”;重点改进短视频等报道形式;不断探索多样化的海外社交媒体传播平台;用好海外各类知华友华的意见领袖;升维账号体系,打造多元主体传播矩阵等。  相似文献   

7.
国家主席江泽民今年5月成功地访问非洲6国回到北京后不久,为《中国与非洲》月刊题写了刊名。《中国与非洲》月刊是由中国外文局所属北京周报社主办的我国唯一一本面向非洲公众的刊物,用英、法两种文字出版。该刊创办以来,为介绍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阐述我国政府对重大国际问题的观点和立场、巩固和发展中非友谊、促进中非经贸合作  相似文献   

8.
《中国与非洲》月刊(英/法文版)是中国外文局下属北京周报社创办的专门针对非洲公众的一本期刊。法文版创办于1988年,英文版创办于1990年。该刊设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体育等专栏。《中国与非洲》的办刊宗旨是:1、阐述我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及对重大国际问题的观点和立场,争取非洲国家的理解与支持;2、介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各条战线取得的成就;3、有针对性地介绍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经验,供非洲国家借鉴和参考;4、促进中国与非洲各国经济贸易合作,为国内有意发展对非贸易和投资的公司和企业服务。  相似文献   

9.
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评论短视频凭借其可视化呈现、故事化叙事和交互式传播的组合优势,正在成为新闻业务领域最具竞争性的融合报道形式之一。目前,信息资讯类新闻短视频的发展已经十分成熟,观点类的评论短视频正在成为新闻机构深度挖掘新闻内容、积极回应民意关切、帮助受众了解新闻事件本质的重要契机。要通过主动设置议题与巧用直播,争取制作时效;以系列策划拆分复杂议题,体现内容深度;建立短视频新闻品牌,注重分众化传播,提高传播效果;以舆论引导的立场与担当,提高评论声誉,流量向善;培养从业人员的视频化意识与多媒体能力,向“全能媒体人”发展,最终提高新闻评论短视频的传播力、影响力与引导力。  相似文献   

10.
<正>今年3月,新华社以外籍记者海伦·本特利看两会的方式,制作了系列创意短视频,在议题设置和表达方式两方面进行了有益实践。视频内容主要涉及政治、经济、反腐等海外关切的重大主题,中英文版在新华社新媒体和海外社交媒体全平台播发后,达到百万级点击量,反响正面热烈。笔者试以"海外传播""创意""短视频"三个关键词为线索,分享中国政经要闻国际传播的几点经验。一、找准痛点报道中国大政方针是国家媒体不容回避的"正剧",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种最新的媒介传播形式,短视频APP近两年迅速发展。与传统娱乐方式相比,其短、平、快的优势充分迎合了自媒体时代网民快速阅读的需求,迅速成为一股网络新势力。在短视频平台的热度和流量影响之下,短视频文化一跃成为时下年轻人追捧的主流文化消费形式之一。本文将以抖音短视频为例,分析短视频文化快速风靡背后的原因,并提出未来建设短视频文化的相关途径。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媒体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领域之一,对外视频报道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今年7月新华社CNC英语台开播3周年,人民网、《中国日报》和中新社等媒体也在不断加大对视频业务的投入。在这些传统新闻机构向全媒体转型的过程中,很多文字记者开始投身视频业务,一个显著的例子是,新华社CNC电视的创始人员便主要由文字记者转型而来。这些记者文字采编经验丰富,但是大多缺少视频专业训练,如何深入理解文字报道与视频报道的“视角”差异,避免进入经验“误区”,成为一项挑战。  相似文献   

13.
2020年4月,一部《国有界,爱无疆!韩国青年助力中国社区抗疫》的韩语短视频节目在韩国的社交媒体和网络上广泛传播,受到韩国网友的极大关注。该视频节目在人民画报社韩文《中国》的社交媒体账号发布后,被韩国《中央日报》《亚洲日报》、CBS媒体集团、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韩中友好协会等多家主流媒体和机构转发。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许多在中国工作和生活的外国人选择留在中国,用实际行动传递着对中国抗疫的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14.
在中非交往与合作日益密切的时代,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研究非洲媒体的舆情具有重要意义。以媒体为切入点,研究非洲媒体涉华舆情,可以更直接地把握近年来中非合作中的微妙关系,掌握非洲国家和人民视角的中国形象。坦桑尼亚媒体中关于中国的报道涉及政治、经济、文教、卫生、农业、科技等诸多方面。他们认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是非洲国家"全天候"的朋友,是非洲国家互利共赢的伙伴。同时,中国在非洲的形象维护、中非情感的巩固,还需要中非双方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一方面,驻非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守非洲国家的法律、法规,真诚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在民间架起互信互爱的桥梁;另一方面,双方官方媒体要加强沟通与合作,搭建中非媒体的自主平台,提升国际话语权,积极传递正能量,建立危机预防与应对机制,认真分析解决负面舆情揭示的问题,促进新时期中非友好合作深化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列居全球四大经济体之一,其经济状况、发展与走向对世界经济有着极大的影响力。有着160多年历史的英国杂志《经济学人》(又译《经济学家》)是一份被西方世界认为较为专业和高端、以时评和新闻分析为主的周刊。分析《经济学人》的对华报道,可以管窥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经济的评价,探寻西方主流媒体的对华报道框架。  相似文献   

16.
一个从前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在短短几年里成为全国闻名的仁孝之村,吸引了新华社、中新社、《人民日报》、(《浙江日报》、(《中华孝文化》杂志、(《春晖》杂志、香港《文汇报》、澳门《华侨报》及美国〈中国日报》等近百家媒体的持续关注和深度报道。这个村叫东溪单村,位于浙江省临海市东塍镇。  相似文献   

17.
<正>近年来,中国网注重灵活利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充分发挥多语种、多媒体优势,积极开展对外传播探索与实践,国际传播和舆论引导能力显著增强。在此过程中,中国网尝试制作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微视频栏目,其中,新闻时事英文短视频评论节目《中国3分钟》于2015年5月正式推出,英文名称为《China Mosaic》(中国马赛克),意为每个节目就像一块马赛克,积累到一定数量就能拼接并呈现给受众一个完整的中国形象。经过两年的实践  相似文献   

18.
陈昊 《文化学刊》2023,(4):45-48
现阶段,观看短视频成为大众获取视听信息的主要方式之一。本文以《聊斋志异》为调查对象,探讨了《聊斋志异》短视频生产的特征,从视听阐释的角度对短视频生产的困境予以反思。  相似文献   

19.
弘扬中华文化既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与国际地位的重要任务,也是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方面。新媒体时代,具有去中心化、社交性、低门槛等特点的短视频新业态成为国际受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借助短视频新业态进行中国文化国际传播潜力巨大,但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与挑战。立足当下,需要不断优化传播路径,创新传播方式,既要提升对外传播内容质量,打造独特文化品牌,又要推进话语转型,丰富文化内涵,同时注重媒体间相互融合,拓展传播渠道,构建跨文化多维传播格局,以此共促我国数字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构筑新型国际传播业态。  相似文献   

20.
1987年12月31日,《中国与非洲》编辑部正式成立,1988年1月,第一期《中国与非洲》出版。回顾这本杂志走过的10年,风风雨雨,有欣慰也有苦涩,有成功之处,更有不足和遗憾。回顾过去的10年,中央对《中国与非洲》十分关心,给予我们极大的支持和鼓舞。1991年2月6日,李瑞环同志出席了《中国与非洲》英文版的创刊茶话会并接见了编辑部全体人员;1996年5月,江泽民主席为《中国与非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