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儿童成长的特殊性体现在具身的心智、具身的经验积累以及身体与环境为基的关系建立。其美好生活是儿童在善的价值指引下,通过个体自由自觉实现的作为主体的生活状态与体验,是以具身世界为载体的。儿童的美好生活在于儿童身体的灵活性与力量感的尊重,在于充满积极情感体验的身体感受,观照当下的自由的具身生活。儿童在具身世界中,遵生命之律,为"真"之人;溢生活之趣,作"善"之人;体自由之乐,成"美"之人。儿童得以成全自我,在不断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体验美好,践行美好。  相似文献   

2.
成人在儿童的精神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良好的精神关系是促进儿童实现精神个体化、满足儿童合理欲望、促进成人不断完善的必要条件。然而在现实中,成人在促进儿童精神发展的同时,也给儿童带来了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焦虑:儿童"自我"被取代、儿童欲望体验不平衡、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精神榜样缺失。因此,应通过发扬尊重文化、强化二者精神关系之间爱的纽带以及成人自我教育等方式优化成人与儿童的精神关系,促进儿童精神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5,(74):72-73
<正>古人云:"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对于心智尚在发展中的小学生,意志力薄弱,失败可能造成他们产生沮丧的心态和厌学的情绪。郭本宇教授在主编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运用》一书中指出:"个体亲历的成功体验在自我效能感形成和发展中发挥着最有力的作用,因为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身能力的自我判断,而亲历的成功体验为个体提供了最为直接的能力信息。"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因此,让学生不断获  相似文献   

4.
儿童"拥有"身体,毋宁说儿童身体性地"存在".儿童身体是法乎自然的整体性身体,这得益于未成熟的富饶、感性世界的可贵、诗画想象的浪漫以及摈弃灵肉分界的彻底,同时,儿童身体也是社会行动者意义上的混合体.法乎自然的整体、社会行动者意义上的混合体是"应该"的儿童身体,儿童教育实践的复杂性现实中的儿童身体"是"他者的身体、断联的身体、规训的身体,"是"与"应该"理应辩证统一.儿童身体现实中呈现的"是"与"应该"的分裂有三大原因:一是儿童教育目的 论上的社会优先;二是儿童立场的悖论难解;三是博弈域中的儿童弱势.从"应该"的儿童身体到"是"的儿童身体,要以显身教育作为儿童教育的起点与归宿,以具身成长支持儿童成长的身化与深化,以身体间性改进师生互动关系,以身体自觉促逼质量系统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体验     
"体验"是个很大的命题,有了对人类情感完整的体验,个体的人才有可能一步步完成对生命的感悟、心智的发展,实现自我成长.这个"体验"的过程始于婴儿出生,并将终其一生.本期刊发的张斗和老师的<体验"体验">,对新课改以来作为阅读教学新概念的"体验"的思考,引发了我的思绪.  相似文献   

6.
小学思想品德课体验式教学的目的是将独立、自主、创新等精神融入到学生的意识中,打造具有激励性的教学氛围以刺激学生的情感爆发,凭借学生自我体验为主要学习方式,尽最大努力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实现认知过程与情感体验的更好融合;塑造激情与明理的性格形成,让学生能够在体验过程中不断成长,从课文中体会到做人的道理,选择行为方式,落实"自我成长"。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应该体会到快乐的源泉、道德向上的快乐、独立创造的  相似文献   

7.
自由与枷锁"是理解学校中儿童成长的诸多视角之一,这一视角聚焦儿童成长的真实状态,即儿童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处于被控制的纪律环境中。理解这一事实,有助于教育者引领、陪伴儿童以主体身份体验自我实现,从而拥有能够自我感知的生命成长。  相似文献   

8.
<正>学校教育是一种促进人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然而在身体与心智同教育携手并行的路途中,身体逐渐成为心智发展的绊脚石,身心主题被窄化为"心"的问题,身体变得可有可无。鉴于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身体与教育的关系,实现教育的身体在场。教育的身体在场要重塑身体形象,还身体以自由,重建身体与知识的天然关联,关注学生的生命与情感体验。教育中的身心分离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身体地位的边缘化。在身心二元对立的理性主义传统中,身体的形象总是同欲望、冲动等联系在  相似文献   

9.
在生物教学中,应通过细节将"心流理念"融入学生的学习成长中,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形成积极情绪体验,学会自我塑造和自我发展。通过对心流体验产生条件的研究,提出了生物课堂教学的4种策略: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堂互动模式;合适的问题难度;"目标-反馈"的教学策略;内在驱动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身体不是呆滞的物质存在形式,而是与知觉合一的整体。现象哲学家们对身体的研究与对身体体验的阐述,为进行儿童身体体验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儿童因其自身身体发育和认知水平的有限性而呈现出身体体验的特殊性,进而表现出“自生-原发性、直接-亲历性和自我中心-认知迁移性”等特征,这些特征与儿童自我发展的认知价值息息相关,蕴含着以身体发展来促进儿童自我概念形成与发展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环节,也是高校辅导员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辅导员应当引领学生在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学会发展中提升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自我实现能力,塑造健康人格。  相似文献   

12.
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中,"微观叙事"对于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以及最终实现知、情、意、行共长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本文以统编版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安全记心上》一课为例,剖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微观叙事"的教育策略,"微观叙事"的德育主题应链接课程与学生生活,并以"微线索"串联大情境,以"微活动"增强体验性,以"微话题"提升思辨性,实现学生情感的自主体验、认知的自主构建、行动的自我引导,最终实现自我成长和自主发展。  相似文献   

13.
李洪祥 《小学生》2010,(4):43-44
在自由中走向真我,就是把语文教育立足点、出发点置于儿童这一原点上,松开孩子身心上的束缚,为他们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创造打开更多的大门;其谋求实现的不是考试的分数,而是在保护“童年生态”的前提下使个体儿童精神生命得到可持续性发展;就是通过教育使儿童实现自我、超越自我,让他们成长成为具有独立的、心智健全的真我。  相似文献   

14.
儿童"主体性学习"需要深度耕犁,如同土地需要深翻。在儿童"主体性学习"中,"自我习得"有它内在的规定性,体现为儿童在学习中的自觉探求、自我体验,显现为儿童主体的批判、怀疑与自我确信精神。在教学中,智性建构学习范式——儿童"自我习得性"学习,以期对儿童"主体性学习"进行深度耕犁,探寻儿童"主体性学习"的意义本真!  相似文献   

15.
有关人类心智阅读的起源一直是发展心理学与心灵哲学的"难问题"。匹配论作为一种旨在解释该问题的元理论,提出了自我与他人的经验匹配观,但囿于核心机制的匮乏而陷入困境。伴随具身认知科学的兴起和镜像神经元的发现,使得经典匹配论的假设得以在具身认知视角下进行检验。具身匹配论认为人类心智阅读源自镜像系统的"共享身体表征"作用。这种具身化的方式将自我与他人的经验直接匹配起来,并最终实现自我与他人的同一性。  相似文献   

16.
我校开发足球校本课程,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利用教学条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在运动中体验乐趣和感受成功。把"快乐足球"开发成"足球文化",是为培养"朝气蓬勃、充满自信、健康向上"全体学生的需要。磨练学生身体,磨练学生意志,塑造学生人格,是学生未来成长的需要,是在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基。  相似文献   

17.
游戏始终伴随着儿童的成长,儿童在游戏中发现自我,也借助游戏一次次完成自我实现的体验。儿童热衷于参与游戏或者创生新的游戏,因为他们能够"赏析"游戏中微妙的、象征性的内涵,从而实现心理补偿、身份确认、知能发展。教育者只有真正理解游戏在童年阶段的丰富价值,才能够给予儿童适切的陪伴、引领和帮助。  相似文献   

18.
李涛 《教育导刊》2006,(9):27-30
对幼儿来讲,健康是心智成长的第一要素。学前期是一个人生命起步和开始发展的阶段,幼儿身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尚未发育成熟,组织也比较柔嫩,其物质基础还相当薄弱;同时学前期又是幼儿心理健康培养的一个开端阶段,身体运动能对幼儿心理发展产生良好的刺激和影响。幼儿园体育活动通常专指在幼儿园内老师带领儿童进行的体育实践,具有系统化和专门化的特点,是幼儿园“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对体育功能的深入认识,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定位日益明确:它在向幼儿传授身体锻炼知识技能、增强幼儿体质、促进其身体全面发展的同时,还要求提…  相似文献   

19.
lakoffJohnson认为心智依赖于我们的身体,即心智是体验性的。这个观点目前也得到了神经学科的佐证。按照这个观点,语言本身便体现着人的身体与外部世界的互动。"足"部动词作为"足"部运动事件的语言表征,具有和人体体验密切相关的范畴化层级和相应的词汇化形式。基本体验促成并影响基本层次范畴及其词语标记;经验的概括促成并影响高层次范畴及其词语标记;经验的细化促成并影响低层次范畴及其词语标记。  相似文献   

20.
自觉主义教育认为,教育的旨归是培养受教育个体的心智自觉,即引导受教育者唤醒自我的内在心性与智能,最终达到自我发展与完善。正如布鲁纳所说:"教育要在学生原有的经验基础上帮助他们获得最好的心智发展。"蒙特梭利也说:"教育所要求的只有一项:通过个体的内在力量来达到自我的学习和完善。"教育之于"心智自觉"的培养,应该是"启发""牵引""唤醒""促进",即给受教育者提供逼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