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彭娟 《小学语文》2013,(5):15-17
关于语文教学“美丽转身”的思考与困惑,一直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 一、“美丽转身”——语文教学中要加强语言文字运用的意识 2012年,我执教的五年级上册《开国大典》一课,有幸得到了全国名师、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校长的悉心指导。我上完课后,孙校长提出,对于描写历史事件的课文,在备课时,要考虑今天的孩子会怎样去理解,这类文章,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2012年第9期"群英论道"的《不求甚解与咬文嚼字》一文(下面简称《不求》),存在有误导的因素与前后矛盾之论。一"、不求甚解"不是意境《不求》一文指出"不求甚解是意境",这一论点令人费解。如果说"不求甚解是意境"的话,那我们就该极力追求这样的意境,教学中可以完全不管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正教学只求"不深入理解或是不很明白不  相似文献   

3.
近日,笔者有幸参加了人教版教材语文九年级上册《不求甚解》的听课活动,为作者马南邨的精辟见解称好。联系当前地理教学很有启发,其实,初中学生的地理知识学习也要经历三个阶段。"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出自陶渊明之口。他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后一句话。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相对于其他学科,地理学科处于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窘境",如果能运用好"不求甚解",会让学生对地理学习有"柳暗花明"之感,达到出其  相似文献   

4.
正我是一位退休八年的小学语文教师,在一位校长的办公室里偶尔见到《人民教育》2013年第6期。封面上有一行十分醒目的标题:《关注语文教学的文体意识》。出于专业的缘故,我打开了这篇文章,原来是一篇"编者按"!我十分惊讶!为什么"语文教学的文体意识"值得中国最权威的教育杂志,用洋洋洒洒5个版面一万余字来表示"关注"呢?那么"语文教学的文体意识"真的值得如此高  相似文献   

5.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陶渊明倡导的不求甚解读书观,与叶圣陶倡导的求甚解读书观,是迥然不同的。陶公的不求甚解,是以我为中心,强调的是在书中观照自我,读书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2004年第3期《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点”燃智慧的火花》和2004年第3期《小学语文教师》中的《课堂竟能如此美丽———特级教师孙双金采访记》两篇文章都列举了孙双金老师执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的一个教学片断:孙老师让学生质疑,一位学生(黄菲飞)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燃烧弹烧着之后,为什么只烧邱少云而不烧‘我’和其他战士呢?”孙老师不作正面回答,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学生自主探究后仍“举步维艰”之时,孙老师从“风”这个角度予以巧妙点拨,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下子豁然开朗:“我知道了,可能邱少云趴…  相似文献   

7.
《为什么是批判性思维:语文课改的或然性突破口》有云:"孙老师不但把世界各国的文本解读理论都研究了一遍,还深入中小学语文的传统篇目,在《名作细读》《月迷津渡》《孙绍振如是解读》《孙绍振解读经典散文》等著作中,处处闪现着批判性思维的电光石火,让我们读出了一个老人对语文教育的拳拳之心。"(《语文学习》2016年第1期)笔  相似文献   

8.
《语文学习》2012年第1期刊发了赵克明老师《语文教学重演绎还是重归纳?》(以下简称《赵文》)一文。文章在对三个"演绎法"课例分析后又用相应的"归纳学"给予了修正最后呼吁"语文课堂教学当首选归纳法,慎用演绎逻辑"。很快网上又现江苏卓立子老师的商榷文章,卓老师认为"语文教学要大胆、多元丰富地运用演绎法教学,归纳法教学时而为之也未尝不可"。  相似文献   

9.
广东省2011年语文教学优秀课例展示活动精彩纷呈,而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语文教研员程少堂老师主讲的研讨课"《锦瑟》:中国诗歌美的‘四个代表’"更是奇葩绽放,受到与会老师的热烈欢迎。程老师是"语文味"教学流派的"掌门人",亦是笔者心仪的语文教育专家。他在《语文教学通讯》2011年第二期发表的论文《呼唤"文人语文"——"文人语  相似文献   

10.
<正>【评议文章】刘仁增《语用:语文教学的价值重塑与范式重构》,原载《课程·教材·教法》,2014年第6期;温儒敏《语文课要"聚焦语用"——在济南明湖中学的讲话》,原载《语文教学通讯》2014年第3A期;王元华《语文教学中语用的核心和层次》,原载《语文建设》2014年第2期;王敏《"语用热":从虚浮走向理性建构》,原载《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3年第11C期。【内容提要】2011年语文课程标准对"语言文字运用"的强调,掀起了"语用"的研究和实践热潮。这些研  相似文献   

11.
<正>【评议文章】曾祥芹《重申文章知识强化文章教育》,原载《中学语文教学》,2014年第11期【内容提要】语文独立设科110余年,"文章知识"和"文章教育"的位置至今没有摆正。200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未能把"文章知识"列为"语文知识"内容,导致文章教育的弱化,学生的"文章素养"越来越差。近十余年来,许多语文教师对文章知识教学感到隔膜,遑论在教学中落实。因此,必须阐明文章知识在语文知识、语文教学中应的地位,重申文章知  相似文献   

12.
《简洁语文教学的守望与探寻》作者:梁增红出版社:现代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年5月推荐理由:本书针对语文教育中普遍存在的过度解读文本、讲解繁琐耗时、教学脱离语文本质等问题,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简洁语文"的主张,呼吁还语文以简洁和质朴,剔除语文文本解读中那些无效、非语文的东西,还学生以干净洗练的语文课,在"少而精"的语文活动中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  相似文献   

13.
于漪,女,江苏镇江人,1929年生,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1978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被评为上海市先进教育工作者,全国及市"三八"红旗手,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优秀教师,全国劳动模范。曾任国家教委中学语文教材审查委员、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上海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首都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大学等校兼职教授,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会长。主要著作有《于漪文集》《于漪教育文丛》《语文教学谈艺录》《我和语文教学》《学海探珠》《追求综合效应》《教你学作文》《作文教学导论》《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等。  相似文献   

14.
正为弘扬优秀传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新型语文教师,由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叶圣陶研究会与《语文世界》《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读写月报》四家期刊联合主办,《语文学习》编辑部承办,四川省成都市棠湖中学协办的第九届"四方杯"全国优秀语文教师选拔大赛于2016年12月9日-11日在四川成都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语文教育专家、教研员、校长和一线教师代表三百余人齐聚一堂,共叙语文情怀。  相似文献   

15.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极力捕捉课文中的"生长点",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一、能自主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找准"授人以渔"的"生长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请看《陶校长的演讲》的教学片段。师:陶校长演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相似文献   

16.
<正>评析文章王长富《读写良性互动的实施策略》,原载《语文教学与研究》2013年第7期·上胡生友《"写作—阅读"教学方式初探》,原载《语文建设》2013年第6期陈金铭《对话著名特级教师管建刚》,原载《小学语文教师》2013年第3期【原文提要】近年来,关于读写结合的理论思考和实践研究逐渐深入。继2012年几篇读写结合理论研究的力作之后,2013年关于读写结合的研究在实践方面有了比较充分的探索:有人提出读写良性互动的实施策略,有人提出"写作—阅读"教学模式,有人进行了深度读写结合教学实践,提出"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思想。这些探索对于推动读写结合阅读教学的健康有序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面临很多困惑,择其二:"工具性"与"人文性"如何统一;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到底是什么。根据2011年江苏高考语文很多考生失利的情况,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提出相关问题,真正希望在不断反思中能尽可能明确语文教学的走向。《师说》云:"人非生而  相似文献   

18.
提到学习语文,人们往往想到的是课堂上老师拿着教科书照本宣科,学生背背写写而已。其实不然。《红楼梦》中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可见语文不仅在课堂,身边处处都有语文知识,都有语文的用武之地。《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教学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相似文献   

19.
王清 《湖南教育》2013,(6):46-47
我读了程少堂先生的文章《"语文味"究竟是什么?》(《初中语文教与学》2009年第8期下半月刊),还上网查找了相关资料,对"语文味"这个概念有了一些了解。读完了相关的文章后,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如果真能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来——指程少堂先生所说的真正的"语文味",的确是太美了:能够  相似文献   

20.
<正>1978年3月,吕叔湘先生在《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一文中指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很差,中学毕业生语文水平很低……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言,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由此拉开了语文教改的序幕。经历了30多个春秋,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自1996年起,《中国教育报》等有关报刊杂志又相继刊登了有关批评当今的语文教学的文章。形成一致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