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突破以知识逻辑建构的学科课程和缺乏有机统整的校本课程局面,需要找到学校课程融合创生的突破口。学校课程融合本土资源、三级课程融合、学科课程五育融合是有效的突破口。融合本土资源是把当地知名物产等资源选编重组,挖掘育人因素,融入课程设计;三级课程融合要综合分解各学段、学科、单元章节的核心素养落脚点,加大学科内学科间内容融合,模块化改造学科整体,并把学科课程融合延伸到课后服务;地方课程特色化融合可采用专题或模块形式呈现;校本课程个性化融合可采取特长选修、社团活动、走班教学等方式落实。探索建构学科五育融合课程,向内挖掘融五育即充分挖掘学科课程的五育因素,合理设计育人目标,融合学科内容和教学方式;向外延展融课程可采用项目式课程方式进行。  相似文献   

2.
现今的中小学书法教育内容应当包含三个方面,即书法文化熏陶、艺术兴趣培养和书写技能训练,三者应当融合在一起,作为立体交叉的学科教学整体,甚至是一种校园文化氛围来影响、熏陶、训练学生。在"复式与融合"的理念引领下,学校开发仪式课程、活动课程、拓展课程等书法课程群,将书法课堂以文化的形态不断延展、深化、融合。书法教育不仅需要有声有色的教学活动,更需要潜移默化的生活环境。同时,努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书法教师队伍,是落实书法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3.
学科课程群的建设,既满足了时代发展的需求,也契合学校课程建设的趋向。建设指向学科素养的课程群,应以课程统整理论为基础,克服分科课程的缺陷,建立课程间的内在联系。在明确学科素养的基础上,应向外延展,超越学科边界,引入课程资源,使学科课程和学科延展课程成为统一的整体,共同服务于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加德纳的理论之所以流行,在于其迎合了后现代多元性特征,强调人的智能的多元化。多元智能理论正在成为我国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理论指导。多元智能理论对地理专业课程开发与整合的启示:开发每一个学生的多元智能为课程设置目标、为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而选择课程、为创设多元智能培养的情境而开发校本课程。基于此提出高师地理专业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与基础教育改革协调统一、传统学科课程与新兴课程的有效整合、专业教育与通才教育并行发展、学术性与师范性渗透融合等。通过改造整合,高师地理专业新的课程体系应包含三大课程群:专业基础课程群、专业技能课程群和专业延展课程群。  相似文献   

5.
母语学习课程群的建设以学科素养为基点,立足大课程的格局,弱化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界限。该课程群将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延展课程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走进中华意象,在丰富的学习活动中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培育母语学习的情感。  相似文献   

6.
提高学校课程育人质量必须关注课程群的构建。五育融合的理念要求学校课程群的构建必须整体设计、有序关联且适切开放。五育融合视野下学校课程群可以分为学科课程群和主题课程群。学校要立足校本,明确课程群构建的阶段性目标;上下结合,构建课程群的体系框架;整合开发,充实课程群的具体内容;两层评价,促进课程群的迭代升级;赋能教师,以团队合作提升教师课程群建设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论高校课程群“四级体系”建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校课程群建设是近年高校课程改革的热点。本文对目前高校课程活动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高校课程建构正朝向学科问交叉、融合等方向发展,并进一步阐述了“文理学科通识课程群、学科通识课程群、专业基础课程群、各专业课程群”的四级课程群体系的设想。  相似文献   

8.
学校的各科教学以及班团队活动、科技文体活动等活动课程都蕴藏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需要全校教师充分挖掘其隐性的教育价值,协同发展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心理素质.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述探讨了学科课程融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式:学科课程目标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课程内容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课程教学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课程评价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在总结多年"自主教育"育人模式和"新学堂自主教学"探索的基础上,进行了低年级融合课程实践探索。它以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生的经验世界为依托,关注学生发展阶段,完善幼小衔接;基于学生发展需要,着重培养基本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品质,奠定未来学习和生活的基础;打破学科壁垒,通过教学目标与内容的融合、教材的融合、教师教研与教学方式的融合等实现学科的统整与融合,为学生创设更适切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融合课程使教师们彻底改变了长期以来"学科本位、各自为战"的工作方式,紧密组合为一个"全能部队"式研究整体。本期课程与教学从案例、思考及评价等方面,呈现了中关村一小融合课程的各个维度。  相似文献   

10.
对高校课程群建设中课程内容融合与分解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科学地实施课程建设 ,深刻理解课程群建设对课程建设的作用和意义 ,文章以课程群内涵分析为切入口 ,以课程群构成的学科内容为主线 ,通过课程群建设中的课程内容的变化 ,揭示课程建设中的融合与分解规律 ,提出课程群建设是对课程群的再设计 ,是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对高校课程群建设中课程内容融合与分解的探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为了科学地实施课程建设,深刻理解课程群建设对课程建设的作用和意义,章以课程群内涵分析为切入口,以课程群构成的学科内容为主线,通过课程群建设中的课程内容的变化.揭示课程建设中的融合与分解规律,提出课程群建设是对课程群的再设计,是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强调在多学科学习领域中,要进行与语文学习有关的研究、探索等实践活动。在教学实践中,一是加强学科融合,形成跨学科学习样态的科学性;二是内外链接,实现跨学科学习实践的全域性;三是学评一致,提升跨学科学习的持续生长性。在落实“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时,注重指导学生突破局限探究学、理性融合深度学、拓宽场域丰富学、拓宽领域整合学、拓宽时域延展学、前置评价引领学、依据评价完善学,以充分发挥跨学科学习的整体育人优势,实现语文课程价值的新追求。  相似文献   

13.
吴成刚 《时代教育》2013,(8):130-13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不仅能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影响学生学习习惯,还能延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生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融合的主要策略有:教育教学理念的融合,教材处理方式的融合,课堂教学方式的融合,学生学习方式的融合,教学评价方式的融合。  相似文献   

14.
融合创新科技课程,是学校在普及性基础课程、特长化拓展课程、实践性探究课程、综合性展示课程的科技课程建设基础上,将不同类型课程有机整合,构建学科交叉融合,理工、人文、艺术融通的科技融合课程,因地制宜构建运行阵地创建、资源开发、实施运用、多元评价“四大”科技课程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15.
为适应教育变革需要,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基于学校自身资源,探索学科融合的校本课程具有重要意义.学科融合课程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基于学科的相关性、知识的共同性以及思维的共通性,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方法或思维能力等经过选择、加工和融合,并运用在相关领域进行综合性、整体性、开放式教与学的活动.牛栏山一中人文素养融合课程由语文、历史、地理、政治教师为主组成团队,围绕成系列、符合学生生活实际、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选题展开融合课程教学;通过鼓励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搭建课程平台等方式,深化融合课程实践.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数学和物理两个学科特点出发,拟定了数 理融合的初步目标,给出了两个学科融合的具体方式建议,同 时也指出了数理融合过程中可能会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 问题的方法。本文是笔者对初中数学和物理两个学科融合的 一些粗见,希望可以对不同学科间课程整合带来一些有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跨学科融合是目前教育的一种趋势。把握学科内容,寻求融合交汇点,优化学科融合方式,能够有效促进历史课堂教学任务的达成。《北伐战争》一课课容量大,学生理解困难。采用历史、美术、音乐三门课程的融合教育,深入浅出,有利于历史课程的推进,助推全面型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科学创想"课程群是学校核心课程群之一,它包含数学、科学、信息学科。它们有时是独立分科的个体,有时又相互联系,相互补充,融为一体。科学创想课程通过学科的融合、体系的建构、评价的优化,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为最终目标,努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9.
嵌入式融合课程教学理念是基于教材的基础融合,以某一学科为核心,合理地嵌入其他学科内容,聚焦学科关键概念和能力,进行人与自然、社会、自我的联系和拓展,从而更大限度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正所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在日常教学中,嵌入式融合课程理念可让英语教学更丰满。  相似文献   

20.
初中地理跨学科融合教学,不仅是新课程标准对初中地理教学的要求,也是适应当前多元化社会发展、培养综合知识人才的需求。为此,研究学科实践方式下的初中地理跨学科融合思路,需要找准学科之间的联结点,以情境设计、工具应用、主题设置等方式进行融合教学。具体以湘教版初中地理部分课程章节为例,分别介绍了地理实践课程中,融入语文、数学、信息技术、道德与法治等多个学科和思维能力的方法,展示跨学科融合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