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成县县城西13公里处的天井山麓鱼窍峡中,壁立着一方驰名海内外的东汉摩崖石刻,这就是我国汉代三大著名摩崖颂碑"东汉三颂"中保存最完整的《西狭颂》。《西狭颂》全名为《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亦称《李翕颂》《黄龙碑》,与陕西汉中的《石门颂》、略阳的《郙阁颂》同列为汉代书法"三颂",刻造于东汉灵帝建宁四年(公元171年),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它刻在一块崖体凹进,表面平整的石壁上,长340厘米,高220厘米,上有"惠安西表"篆额,  相似文献   

2.
《甘肃教育》2007,(9X):F0003-F0003
《西狭颂》摩崖石刻位于甘肃成县以西13公里处的天井山麓鱼窍峡中。《西狭颂》摩崖石刻镌刻于东汉建宁四年,距今已有1800多年,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河阳李翕西狭颂》,俗称“黄龙碑”,别称“惠安西表”,是汉代《石门颂》《甫阁颂》《西狭颂》三大颂碑中保存最完整的一摩崖石刻。  相似文献   

3.
正[概述]《西狭颂》,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东汉建宁四年(公元171年)镌刻于甘肃省陇南市成县西13公里处的天井山麓崖壁上。碑额篆书"惠安西表",故此碑正名应为《惠安西表》。该碑下有一潭,水呈黄色,传说有黄龙从潭中飞出,所以,此碑又俗称《黄龙碑》,与《石门颂》《郙阁颂》合称"汉三颂"。  相似文献   

4.
正[概述]《郙阁颂》,全称《汉武都太守李翕析里桥郙阁颂》,东汉建宁五年(公元172年)刊石。郙(fu)阁,汉栈道名,故地在今陕西省略阳县西嘉陵江(故称西汉水)边的临江高崖。汉时其地称析里,有溪通汉水,水涨时交通阻绝,阻滞商旅。建宁三年,武都太守李翕到任后,派遣衡官  相似文献   

5.
"故道"得名始于秦汉故道县,与陇南密切相关。故道必经的略阳析里《郙阁颂》与关联祁山蜀道的《西狭颂》同为姊妹篇,都反映了在陇南关于汉代蜀道建设的关键人物李翕。在蜀道北段诸线中,故道是里程最长的一条。青泥岭,是故道在陇南一段最险峻艰难处,有大量文学与文献遗存,成为陇蜀道文化的重要部分。今人虽有"木皮道"的提法,但综合陇蜀道的文学与文献考察可知:木皮古道作为祁山道一段,其战略地位虽极重要,但只是地域乡民之别称,并不是独立的陇蜀通道。  相似文献   

6.
"故道"得名始于秦汉故道县,与陇南密切相关。故道必经的略阳析里《郙阁颂》与关联祁山蜀道的《西狭颂》同为姊妹篇,都反映了在陇南关于汉代蜀道建设的关键人物李翕。在蜀道北段诸线中,故道是里程最长的一条。青泥岭,是故道在陇南一段最险峻艰难处,有大量文学与文献遗存,成为陇蜀道文化的重要部分。今人虽有"木皮道"的提法,但综合陇蜀道的文学与文献考察可知:木皮古道作为祁山道一段,其战略地位虽极重要,但只是地域乡民之别称,并不是独立的陇蜀通道。  相似文献   

7.
正【概述】《封龙山颂》,也称《元氏封龙山颂》,东汉桓帝延熹七年(公元164年)刻。碑高160厘米,宽93厘米,无碑额,亦无穿。碑文隶书15行,每行26字。此碑为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河北元氏知县、著名学者刘宝楠在该县王村山下访得。运工在运至城内文清书院时,嫌其太重,擅自破而为二。虽经嵌合,但裂痕犹存。此碑碑文述说常山相蔡、长史沐乘等修祠祭祀封龙山,以求国富年丰之事。清人对《封龙山颂》的书法艺术多有赞许:方朔《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中说:"字  相似文献   

8.
<正>《张迁碑》,全称《汉故榖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碑文系当时山东谷城县官员共同发起的为前县令,当时已转任河南汤阴县令张迁所立的德政碑,东汉灵帝中平三年(186年)二月刻。碑高317厘米,宽107厘米,碑额篆书"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2行12字。碑阳隶书15行,每行42字,碑阴捐钱人名字及所捐钱数,共3列,上2列19行,下列3行。《张迁碑》是汉碑中的名品,用笔以方为主,内敛,笔力雄厚多变化,字视大小而笔画或粗或细;结  相似文献   

9.
正【概述】陕西汉中褒城石门是汉代摩崖刻石的集中地,著名的有《开通褒斜道刻石》《石门颂》《杨淮表记》。石门摩崖大多在路边崖壁上,略加修整后依山而刻。1970年,因修褒河水库,这批刻石被移至汉中市博物馆。《杨淮表记》,又称《司隶校尉杨淮表记》,刻于东汉灵帝熹平二年(公元173年),位于陕西汉中褒谷之石门西壁。碑高266厘米,上宽70厘米,下宽53厘米,无碑额。表记隶书7行,每行24~26字,  相似文献   

10.
位于甘肃成县的<西狭颂>摩崖,为中国现存汉代摩崖精品和甘肃摩崖文化遗存的代表.翻检古代文献,视<西狭颂>为文学作品的探究,自北宋至今一直未断,但尚欠深入.<西狭颂>的文体形式:"颂"、"表"俱存,但"颂"轻而"表"重,其文体地位在碑铭表体中属上乘之作,低于文人表体而高于俗话表体.<西狭颂>的创作,既有当时武都郡及周边文学氛围的熏陶,也受到其时对西部远至敦煌一带匈奴羌氐作战生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汉隶《西狭颂》为东汉摩崖刻石,整体呈现出雄强高古、宽博疏朗的风格面貌,是滋养书者宏逸、宽广气度和格局的经典碑帖之一。临习者可从其字法、体势、章法、笔法及其临创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对临学效果将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2.
《右门颂》是东汉建和二年(公元148年)镌刻在褒谷石门西壁的摩崖石刻。其原址在古褒斜栈道南端(即今陕西省汉中市褒河公社境内)的褒谷之中。1967年因国家在石门所在地修建大型水库,乃将此摩崖从崖壁中凿出,于1972年迁至汉中市博物馆,现保存完好。通高261厘米;宽205厘米:另有题额一段,高54厘米,宽35厘米。文二十二行,行三十、三十一字不等、题额二行作十字,书体皆为汉隶。《石门颂》摩崖是我国著名汉刻之一,素为历代名家所赏识。自北魏郦道元、宋欧  相似文献   

13.
正《孙仲隐墓志》,东汉熹平四年(175年)刻。1983年12月,山东省高密县(现为高密市)文物管理所李储森等人,于高密城西南50里田庄乡住王庄村东头场院屋墙上发现。圭首,石高88厘米,宽34厘米,额无题字。隶书,碑文共6行,每行9字。1984年3月,被运至高密县文物管理所保存。此志书风稚拙,有《鲜于璜》碑阴意趣,为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一通汉代墓  相似文献   

14.
正【概述】《衡方碑》,全称《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东汉灵帝建宁元年(公元168年)九月立。碑高240厘米,宽110厘米,厚25厘米,隶书23行,每行36字。碑额题隶书"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额下有穿,穿下书刻碑文,记述衡方生平,颂扬其为政功绩。碑末刻"门生平原乐陵朱登字仲希书",汉碑中很少有书写者姓名,此极为罕见。此碑原在山东省汶上县中店村,现存山东省泰安市岱庙内。  相似文献   

15.
正《李元靖碑》,又称《广陵李君碑》《李含光碑》,全称《有唐茅山元靖先生广陵碑铭并序》,正书,颜真卿书。唐大历十二年(777年)刻。碑石原在江苏茅山句容县玉晨观,高333厘米,宽108厘米,厚34厘米,四面刻,前后各19行,两侧各4行,行29字。宋绍兴七年(1137年)五月十四日,碑被大风折断,后由沈作舟重立。明嘉靖三年(1524年)又遭雷火,碑毁为碎砾,至晚清,残石仅存数片。李元靖为颜真  相似文献   

16.
正第十三讲偏旁部首(三)10."土"旁"土"旁居左,书写时为顺应笔势,通常是把第二横写作挑画,称作提土旁。"土"旁加点,不为鲜例,如东汉《西狭颂》中的"土"字即添一点画。《石门铭》中"堙"字的"土"旁亦采取这种处理方式。提土旁与右偏旁的关系,一般是左短右长,略居中部偏上,如"境、填、疆"等字;亦可略作夸张,增大提土旁比例,将其置于中间位置,如"堙、地、埒"等字,则富于变化,奇趣乃出。(图1)11."阝"旁  相似文献   

17.
正【概述】《孔宙碑》,全称《有汉泰山都尉孔君之碑》,东汉桓帝延熹七年(公元164年)七月立。碑高241厘米,宽132厘米。碑文隶书15行,行满28字,首行为"有汉泰山都尉孔君之铭"。(见图1)《孔宙碑》是为颂扬孔子十九世孙泰山都尉孔宙政绩而立。碑阴刻立碑关系者姓名。此碑一直立在曲阜孔林内的孔宙墓前,清乾隆年间移至孔庙内。现存曲阜市孔庙汉魏碑刻陈列馆。  相似文献   

18.
正周学祥书友的隶书对联写得苍拙老辣,不以讨巧的技术来取悦人,这一点尤为可贵。只是作者用笔中自运的成分较多,需要多临一些经典隶书作品。从作者的笔性方面看,比较适合学习方笔、拙朴一类的碑帖,例如《张迁碑》《阁颂》《西狭颂》等,建议作者在此类作品上选定一件进行深入研习。另外,在用笔方面需再仔细推敲一下,并且解决好以下两个问题:一是笔画中段"提"的太  相似文献   

19.
正《台铭》,又称《浯溪摩崖石刻》,篆书,元结撰,无名氏书(一说瞿令问书)。唐大历二年(767年)六月刻。在湖南祁阳松山《大唐中兴颂》对面东崖,石高185厘米,宽95厘米,15行,行16字,每字约10厘米。字形修长,布局绵密,转折多用方笔,竖笔放纵,收笔出锋状如悬针,三国吴《天发神谶碑》似从此出。古来多有好评。中华书局有影印本。  相似文献   

20.
正第八章学隶三步曲二、加深加宽通过第一个步骤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书写基础,第二个步骤的任务,是巩固第一个步骤的临写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向更深更广的方面发展。这个步骤的学习内容是《石门颂》和《张迁碑》。《石门颂》,全称《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东汉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十一月刻。汉中太守王升撰文,记述汉司隶校尉杨涣(字孟文)开凿石门通道之事。原石在陕西省褒成县东北褒斜谷石壁上,1970年修建石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