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2018年2月15日,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颁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自2018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该办法以《教育法》《劳动法》《职业教育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以促进、规范、保障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发挥企业在实施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动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共同育人机制,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为目标,对学校与企业双方在校企合作中的权利、义务进行比较明确  相似文献   

2.
学术前沿     
<正>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六度空间"拓展策略南旭光、张培在《教育与职业》2015年第28期中撰文,介绍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六度空间"拓展,从广度、深度、长度、宽度、幅度和密度等六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解读。作者认为,第一,从广度上说,要聚合合作领域。校企合作的广度是指学校与行业企业参与办学合作的范围及领域。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目的在于消除学校与企业之间形成的"中间地带",共同担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职业型人才的培养重任,有效衔  相似文献   

3.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具有重要意义.重庆科技学院从深化校企合作入手,改革创新,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切实推进校企合作工作深入进行,实现了双赢发展. 实践中,学校从实际出发,成立由校长负责,各科系、部门负责人,各行业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所组成的校企合作委员会,负责校企合作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并制定解决策略.现已制定了《学生定岗实习管理办法》《实习学分认定办法》《实训基地规划及管理》《校企合作研发中心管理办法》等有利于校企合作的相关制度,保障了双方利益,实现了校企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4.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成本构成及补偿机制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出台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紧扣了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指明了新时代校企合作的发展方向。校企合作中既要重视企业的"教育属性",也要重视企业的"市场属性"。文章分析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成本构成及影响因素,从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多角度提出补偿机制的构建,推动校企合作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5.
胡翔环 《职教通讯》2012,(20):28-29
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创新之路。"多对多"校企合作是基于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协作委员会的基础上,围绕专业建设及校际之间的教学资源共享的职能,在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技能鉴定、校企合作和就业市场开发等方面开展合作,它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发展、谋求共同利益、实现双赢的一种校企合作形式。  相似文献   

6.
声音     
<正>评《互联互通、合作共赢——南京金陵中专中德合作培养高素质人才》(2015年第9期,作者:姜峻、刘军)企业实践是职业学校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职校深化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是学生提升专业技能的有效途径。职业学校在主动接近市场主体——企业时要秉承校企双方双向互联、相融相通的原则,构建校企合作互通体系,实现资源、课程、管理、考核、教师、教学等方面无缝  相似文献   

7.
文章在分析调研结果的基础上,结合课程特点、企业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确定了校企共建课程内容,从合作协议、师资队伍保障、合作企业保障、资源和技术保障、资金保障等方面探讨了校企合作共建课程的方法和评价机制,进而提出了《桥梁施工》课程校企共建的模式及具体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8.
围绕高职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设,对高职创业教育及校企合作现状等方面的问题开展了调研。通过对抚顺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跟踪调查和深入访谈自主创业毕业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分析高职院校毕业生创业教育、自主创业的现状及社会职业岗位需求与毕业生自主创业能力之间的矛盾,找出创业教育及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学校、企业为支撑,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学校参与的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社会进步和对职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导向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和企业进行合作。从学校方面来说,校企合作可以及时反馈社会需求,增强专业的适用性,从企业方面来说,校企合作可以借用学校的教学力量,提高员工的教育层次,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所以,不断拓展学校和企业的合作空间,加强校企合作的力度是达到校企双赢的关键。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按照这一思路不断在实践中找寻校企合作的新契机,推进校企合作的新步伐。  相似文献   

10.
林丽 《职教论坛》2012,(14):16-18
校企合作模式是职业教育中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中的内在要求。当前存在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政府指导力度不够、企业缺乏合作主动性及合作层次较浅等问题。完善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模式,需国家、政府、企业和职业学校各方面努力配合,才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社会进步和对职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导向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和企业进行合作。从学校方面来说,校企合作可以及时反馈社会需求,增强专业的适用性,从企业方面来说,校企合作可以借用学校的教学力量,提高员工的教育层次,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所以,不断拓展学校和企业的合作空间,加强校企合作的力度是达到校企双赢的关键。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按照这一思路不断在实践中找寻校企合作的新契机,推进校企合作的新步伐。  相似文献   

12.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的意义不言而喻,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何切实提升校企合作的质量,成为摆在广大职业院校面前的一道实实在在的难题。为此,《教育与职业》记者就职业院校如何提升校企合作的质量  相似文献   

13.
校企合作是实现职业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和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探索的基础上,结合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实际情况和专业现状,分别从学校方面和企业方面探讨如何构建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长期合作的纽带和桥梁,以期为校企合作在食品专业中运用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从校企合作角度对《焙烤食品工艺学》的课程教学进行思考与探索。校企合作是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焙烤食品工艺学》课程实践性强,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可通过校企合作教学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在校企合作模式下,《焙烤食品工艺学》可采用校内理论、实验教学与企业实习、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充分利用校内外两种教学资源,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5.
职业学校要提高教学质量,最根本的途径就是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本文从学校专业建设与企业发展两方面分析了校企合作的意义,并从企业参与教学改革、共建实训基地、师资培养、顶岗实习、开展产学研项目等方面进行了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相似文献   

16.
2018年第5期职业学生顶岗实习应给予报酬近日,教育部官网发布了由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制定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其中规定,校企双方可根据企业工作岗位需求,开展学徒制合作,联合招收学员。企业应按照有关规定及时足额支付顶岗实习学生或者学徒报酬,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克扣。  相似文献   

17.
就业动态     
2018年第5期职业学生顶岗实习应给予报酬近日,教育部官网发布了由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制定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其中规定,校企双方可根据企业工作岗位需求,开展学徒制合作,联合招收学员。企业应按照有关规定及时足额支付顶岗实习学生或者学徒报酬,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克扣。  相似文献   

18.
《职业技能培训教学》2006,(5):F0003-F0003
为促进学校和企业跨地区合作,提高学校专业设置的针对性和毕业生就业率,《职业》杂志社、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业指导专业委员会将于2006年5月底举办“2006校企人才供需合作考察洽谈会”,邀请全国各地知名职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校长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前往苏州工业园区及苏州周边地区知名企业参观考察,并与企业领导和人力资源经理共同商谈学生就业和定向培养合作事宜。活动将邀请30家以上需要大量用工的苏州工业园区及当地企业负责人介绍工作环境和用工情况。  相似文献   

19.
在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校建设中,校企合作是学校在改革创新中的必然选择。因此,校企合作的必然性与现实意义决定了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师资结构及实训基地等诸方面的建设要求;同时,也映射着学校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文章以学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探索校企合作为例,立足本地经济发展,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力求共建、共享、共荣,最终实现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20.
当前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内涵有待丰富,校企合作中学生素质培养需要加强。为适应企业用人需求、学校育人需要以及未来教育的发展,职业院校应该通过班会活动、课程建设以及设立素质导师等途径,从综合素质、职业精神、职业核心能力等方面多层次开展校企合作中的学生素质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