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阅读教学,不外乎一个"阅"和一个"读"的问题.怎样"阅",如何"读"呢?这是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必须要思考的本质所在.我有幸听了薛法根老师讲授的《珍珠鸟》一课,收获不小,对课堂阅读教学也有了一些认识. 一、引读悟题,读出个性感受 开课环节,薛法根老师抓住题眼,先让学生认识和了解珍珠鸟,从外形到特点,一点点建立起学生的直观印象,然后根据细节描写,让学生从直观到抽象,慢慢生成个性化的感受,形成主观印象.  相似文献   

2.
校本研训活动正成为我们教师成长和学习的平台,研训活动让我反思自己的课堂:是否有效?是否真实?观摩过不少小学语文教学界名师的公开课,其中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课给我留下深深的印象和思考:于老师的课堂是如此的朴实、简单、快乐。虽然没有华丽精美的课件,只是书本和粉笔,却让我们听课的老师陶醉其中。反复咀嚼中,我发现这种简单并不是草率,不是省事,而是改变了面面俱到的分析课文内容,或离开了课文语言环境,挖掘人文内涵的教学  相似文献   

3.
<正>一、问题的提出:如同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特质一样,语文有属于自己学科的特质:"朗读是语文课堂特有的语言""情感是语文课堂必备的元素"。但是如何让朗读发挥应有的效益,如何让情感渗透入语文课堂的具体环节之中,在具体的教学中往往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也成为我和许多语文老师的苦恼。让学生"读会语文",尤其要将"琅琅的读书声"传出课堂之外,大概是每位语文教师压在心底的追求吧,我特别坚持这一点。二十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进一步坚定了我"读"  相似文献   

4.
在西安举行的全国小学语文苏教版教材培训会上,有幸听了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执教的《第一次抱母亲》,让我们感受到了于老师在课前备课钻研教材的功夫,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于老师在训练学生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和解读文本的独到之处。一、钻研教材的功夫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学习课上,在于老师范读完课文后,会场响起热烈的掌声,因为读者流泪了,听者也流泪了,于老师曾说他备课时从来不先看教学参考书,而是一遍一遍地读课文,一直读到自己满意了,读到文章就像自己写的一样,就像写自己的事。教学过程中有两个情景,我印象特别深。情景一:在一个学生读完…  相似文献   

5.
和许许多多的年轻教师一样,自参加工作起,一直把于永正老师当做自己小语教学的偶像,我买于老的专著、教学光盘,读于老的文章、教学设计,看于老的教学视频、专题讲座,仿于老的课堂、修炼,每次总感觉只得其形,不得其神,有时甚至出现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的窘境.前不久,本人有幸现场聆听了于老执教的<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除了看到70高龄的于老课堂风采依旧外,更感受到了老人对小语教学的深深思考.  相似文献   

6.
<正>教书,对任何一个老师来说都不陌生,但是教好书却是让很多老师都会头疼起来的一件事。我是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我发现语文课堂是一门五花八门的课堂,是一个戏台,也是一个舞台。很多教师在语文课堂中满腹经纶地向学生抛付,自认为自己讲长篇大论定能吸引学生,然而恰恰相反,有的学生会听得打瞌睡,就像教师专门为之弹奏的催眠曲一样。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没有投入课堂,那么这就是一堂很失败的课堂。怎样才能让课堂气氛活跃起  相似文献   

7.
<正>"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了课堂的高效、精彩,教师往往绞尽脑汁,千方百计地把教学预案设计得很"完美",不给学生留下任何出错的空间。但即使这样,依然挡不住"意外"的频频袭击,这不,今天我又碰上了:今天市教研员罗老师和区教研员宋老师一起来教学视导——听课,我上的是二年级品德与生活的《我的好习惯》这一课。当然,和很多老师一样,课前我进行了精心的准备,自认为设计完美,且教案也早已熟记于心,  相似文献   

8.
笔者有幸聆听了两位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和王崧舟分别执教的《我的战友邱少云》。他们以全新的教学理念、精湛的教学艺术、深厚的教学功底给我们展示了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和特点,其中有许多地方不谋而合:一、以读为本———书声琅琅孙双金老师在课堂上围绕“为什么年仅二十二岁的战士被作者称为伟大的战士”这个问题,通过教师范读、学生品味读等多种读书方式,抓住“我的心像刀绞一样……”“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样一动不动……”等句子,引导学生体悟“我”担心、矛盾、痛苦的心情,感受邱少云的伟大形象。王崧舟老师在教学中设计了学生通…  相似文献   

9.
陶爱翠 《教师博览》2023,(35):33-35
<正>我称黄老师为我的恩师,其实也就是近几年的事。黄老师是1994年我读“中师”时的老师。印象中,他并不是我们在那个青春年少、激情燃烧的岁月中期待的老师模样。黄老师教我们美术,课堂上他似乎很随意,很散淡,偶尔还会表达对凡尘琐事的不屑。我画不出好作品,便也不爱画画,  相似文献   

10.
课堂板书教学的特点是直观形象,能将复杂的课文内容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将其课文知识结构体系以及教学重点和难点凸现出来,以引起师生教学的重视或加深教学的印象。因此,课堂板书是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理解知识的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手段和形式,是教师教学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历来都被人们所重视,大凡有一定教育教学经验的老师都比较讲究课堂板书的设计和教学。但至今有一部分老师特别是年轻教师不太重视课堂板书的设计和教学,总有一些人上课时在黑板上随意的写写画画,满黑板内容杂乱无章,让人不得  相似文献   

11.
我先是看了一遍这课堂的文字实录,这个实录还是挺有现场感的。之后在网上搜到了课堂的视频,看了一遍,跟文字带给我的印象基本相符。第一感觉这是堂挺写意的课,跟一般工笔的公开课不一样。郭老师课堂本身技术性的写意线条很清晰: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自找问题,展示问题,老师点拨讨论。很经济实惠。  相似文献   

12.
正我与管老师有"半面之缘"。之所以说是"半面",是因为我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听过他的一节作文课,见过这个作文教学独树一帜的语文老师,而管老师一定对茫茫人海中的我没什么印象。寒假的时候,我的师傅王林波老师给我布置了一项作业,读管建刚老师的《一线教师》。我带着初见管老师的那"半面之缘",用了2个小时的时间  相似文献   

13.
在美丽的杭州。在“千课万人”全国小学语文智慧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的现场。我有幸聆听了支玉恒老师执教的《最珍贵的东西》,感受到了他的“以读代讲”式教法,深深折服于他闲庭信步于课堂的那份举重若轻、收放自如。大道至简,整整两个课时,在支老师的课堂上没有眩目的课件、煽情的语言和刻意的表演,甚至于不提问题、不板书,但“读”却贯穿教学始终,  相似文献   

14.
在全县的一次语研讨会一L,我观摩了一位教师执教《望梅止渴》一课。听完后,觉得这位教师所采取的教学箫略和我平时上课的思路大不-一样。我平时都是照着课情节,紧扣教参,按部就班地进行串讲分析,而该教师在课堂上是让学生充分读,在感悟课的基础上,大胆质疑,诱发争辩,使整节课生机勃勃,精彩纷呈。于是,我决定参照这位老师的教学思路,根据学生实际重新进行课前预设。没想到课堂上师生互动非常成功。下面是教学这节课时的两个片断。  相似文献   

15.
“民族兴衰,系于教育。振兴教育,全师有责,教好课,系于备课。”对于备课方面,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有些老师说:“在上课之前认真备课,才能保证教学质量,才能妥善地给学生传授知识。”但是,有些老师说:“不管上什么课,只要按课程的内容给学生传授知识,用不着备课,备课只是加重了老师的负担。”以我当过十四年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来看,不精心备课,把备课当成瞎子点灯一样毫无目的的马马虎虎地来备课,上课时将会出现许许多多的缺陷和差错。我在这里仅举一例,在教学《骆驼和羊》这篇课文时,“骆驼”这一词中的“驼”跟“骆”一起读的时候,是读“tuo”还是读“tuo”,我一下子未能断定出来,这事何等“罪”啊!更不用说是浪费时间。  相似文献   

16.
施建红 《文教资料》2006,(12):159-160
如何以学生为主,创建自主课堂。我认为不追求统一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才能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能力的形成。①在教学中学生应与老师一样,对课文有阅读、理解、分析的机会。②教师和学生的双重惧怕心理造成了语文教学的停滞不前。③增进课堂自主,更要让学生敢提问题。④创建自主课堂,应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要使课堂富有趣味性。  相似文献   

17.
赞美的力量     
<正>看过不少关于教师发展的书,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在你学生时代,你最希望老师怎么对你,那么你现在就应该这样对学生。"回想自己的学生时代,喜欢下课铃响不拖堂的老师、喜欢充满幽默感的老师、喜欢每次作业都能批改的老师、喜欢可以像朋友一样倾诉的老师……当自己走上讲台后,我也以这些标准要求自己,并落实到日常的教学中。当然;在我的学生  相似文献   

18.
花季雨季     
沈老师: 您好!我是理科生,我非常喜欢读文学书,甚至占用课堂时间去阅读。老师说我读的这些书是“闲书”,同学们对我读文学书也不理解,觉得我是个“另类”。  相似文献   

19.
最近,听了于永正老师执教的六年级《秋天的怀念》一课,我被深深地感动了!品味于老师的课堂教学环节,琢磨于老师的语言艺术,体会于老师课堂里传达的思想情感,我豁然开朗:语文教学,应该体现的是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语文,原来可以这样教!  相似文献   

20.
去年春天,我来到捷克与父母团聚,遇到了我的第一位捷克老师。她叫艾娃·辛柯洛娃,大约五十多岁,长着一双像我们东方人似的弯弯细细的眼睛,看上去笑眯眯的,显得十分和蔼可亲。初次见到她时,看着她那温和的笑容和朴素的衣着,我原本惴惴不安的心顿时轻松了许多,心想这位老师一定是位好老师,后来在她班上的日子真真切切地证明了我最初对她的印象。因为我初来乍到,捷语一窍不通,我就预备像一个观众一样先旁观课堂上的一切。第一天上课时,我发现课堂上的气氛与我在国内经历的完全不一样,十几个同学三三两两坐在宽敞的教室里,看上去很随意,不像我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