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小林 《四川教育》2008,(11):37-37
课堂上,学生需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但怎样“动”、怎样“静”才能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呢?  相似文献   

2.
复式教学中的“动”指的是直接教学;“静”指的是独立作业。直接教学和独立作业(又叫自动作业)是复式教学中两个特有的而又经常使用的概念。直接教学就是教师对某个年级的学生直接进行教学:独立作业就是教师在某个年级进行直接教学前,对其他年级的学生所布置的作业,让他们在课堂上独立完成。要把两者妥善安排,合理搭配。教学工作才能和谐地进行。复式教学中直接教学和独立作业的动静搭配要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3.
董文 《教育文汇》2014,(20):29-29
“让语文课堂动起来。”许多专家评点语文课时都会说这句话。语文课堂要改变沉闷、单调、枯燥的局面,的确要“动起来”。不过,“动”也该讲究一个度,切莫过度去“动”。一味的“动”,就显得太“闹”;一味的“静”,则显得过于“沉寂”。我认为,语文教学在以下三个环节中,要妥善地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一是朗读默读,“动静相宜”。不少课文需要多形式地大声朗读,全班读、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小组读,接力读,还有教师范读、配乐读、自由读等。琅琅书声不仅使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更带给人一种情绪的感染,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理解文本的内涵。而有些课文,像一些篇幅较长的以逻辑思辨见长的论述类、应用类文章就适合默读。语文课堂,以朗读求“动”固不可少,但以默读求“静”也很重要。默读是一种安静状态下的个体阅读,贵在用心、用脑。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虚假热闹的现状,提出要追求语文课堂"静界"的主张,强调语文课堂要重视"静读"、"静思"、"静写"、"静听"。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虚假热闹的现状,提出要追求语文课堂"静界"的主张,强调语文课堂要重视"静读"、"静思"、"静写"、"静听"。  相似文献   

6.
刘永康 《四川教育》2008,(11):32-34
从反对江轮式教学到质疑无序混乱的课堂,我们在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感时,析出与之对立的词语——“静”。  相似文献   

7.
本文考察<马氏文通>以前古代学者对动静字的研究成果.从宋代开始,学者已区分动字和静字.动字表示勉强着力的意义,静字表示自然现在的意义.动静异读萌芽于汉,元代刘鉴是总其成的代表人物.动静异音是根据句读分析逐步归纳整理出来的,有其坚实的语言基础.动字、静字是指同一个字的不同用法.<文通>中的动字、静字概念是按西方语法学的框架改造过的.  相似文献   

8.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它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我们知道,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在不停地运动着,静止是相对的.反映在数学上就是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经常地变换着,而在变中又蕴涵着不变的因素,我们称之为“静”.发现动中的“静”和静中的“动”,并利用这些“动”和“静”解决数学问题,是数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显得非常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动静结合”手法,是一种文学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形成形象在意境中的和谐统一的手法.而数学中的变量与常量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动”与“静”的关系,两者相互映衬,构成某种情境.  相似文献   

10.
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上课容易走神,这些现象影响了语文教学效果。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深入开展情境教学,灵活运用多媒体,让创设的情境变得更加真实,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培养学生的语言和写作能力,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提升语文教学效果。为了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应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深度开展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动静皆宜的气氛中,快乐、高效地学习语文知识。  相似文献   

11.
裴晓红 《语文天地》2014,(32):21-22
语文课堂教学并不是越热闹越好,有时,在语文课堂上适度布设静“场”,能产生为不教之教的效果。陕西师大张熊飞教授在反思探究教学法中强调训练的基本方法为“动手做,动眼看,动耳听,动口议,动情读,动笔写,动脑思”。尽管这些方法都着重了一个“动”字,但我们知道,从哲学上来讲,“静”是相对的,“动”是永恒的。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什么是“静”呢?笔者认为,在这个训练过程中,“动脑思”是“静”的根本表现,且“动脑思”是这个过程核心。  相似文献   

12.
人们的世界观认识论不同,对艺术中的动静关系认识与处理也不完全相同。从先秦到明清对艺术动静关系认识上是一个求静不求动的定势。 艺术活动中的动与静的对立统一,就是客观事物中动与静矛盾的反映。客体事物的动静与主体(艺术家)心态的动静和谐交融、哲学的认识论和艺术的辩证法一旦在同一轨道上运行,就能展现出艺术天地之大美。本文在分析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一定的理论创见。  相似文献   

13.
左猛飞  徐永香 《广西教育》2013,(42):86-86,88
“动态问题”是近年中考的热点题型之一,如何解决动态问题是学生普遍感到棘手的问题。要想让学生在遇到此类问题时不害怕、不畏缩,并能较为娴熟地解答,笔者认为应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4.
“动静结合”与“以动衬静”是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技巧。“动”即动态是指景物处于运动中的形态、神态和音响;“静”是静态.指景物处于相对静止时的形态和神态。静态描写,便于显现事物的外形,却容易使文章呆滞;动态描写,利于传达事物的精神,却又可能失去稳定。因而.诗人在描写景物时,或“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达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5.
叶军 《文教资料》2011,(3):55-57
语文课堂需要"冷静"一下,教师要静下心来静心地做好课前准备,保持一颗冷静的等待之心,即要培养学生平心静气地默读、安静用心地倾听、冷静凝神地思考的习惯,使语文课堂真正地和谐起来。  相似文献   

16.
在新课标的大力推行之下,当前小学语文课堂学生的发言和讨论增加了,气氛活跃,但在这热闹光景的背后也潜伏危机:有的教师忽视了静默思考的力量,使得课堂教学显得过于浮躁。所以本文就将从"动"与"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探讨如何把握语文课堂中动与静的度,以构建动静相宜的良好课堂状态,以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17.
文言文中常常使用动静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动与静的巧妙结合,使文言文平添了不少情趣,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妙趣横生的艺术世界。动与静的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下面从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8.
一、准确把握课堂教学节奏 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就要讲究动(“动”是讲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练习、解答、讨论。)静(教师讲,学生安静地听)互补。有人讲一堂课老师能使学生“静”的时候“动”起来,“动“的时候“静”下来,这堂课大体便成功了。我觉得此话颇有道理。“动”和“静”就像音乐中的高低音组合,两种音组合得好,才能产生出美妙的乐章。只有“静”,教学成了老师的演讲或个人表演,学生就会被动而分散注意力:光是“动”,也不成其为教学。所以教师在每讲一个内容时,要给学生留有相互探讨、积极参与的时间,让他们在活动中理解、消化、掌握技能。  相似文献   

19.
一、准确把握课堂教学节奏 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就要讲究动(“动”是讲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练习、解答、讨论。)静(教师讲,学生安静地听)互补。有人讲一堂课老师能使学生“静”的时候“动”起来,“动“的时候“静”下来,这堂课大体便成功了。我觉得此话颇有道理。“动”和“静”就像音乐中的高低音组合,两种音组合得好,才能产生出美妙的乐章。只有“静”,教学成了老师的演讲或个人表演,学生就会被动而分散注意力:光是“动”,也不成其为教学。所以教师在每讲一个内容时,要给学生留有相互探讨、积极参与的时间,让他们在活动中理解、消化、掌握技能。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我们发现表面热闹非凡的课堂,效益并不高。究其原因,这样的课堂与“静”太远。“宁静方能致远”。没有“静”的酝酿,就没有“动”的热烈。让学生静下心来去探索、去思考、去发现,让他们在静思默想的场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应该成为我们率性的追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