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乡村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必须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走适合乡村学校实际的发展之路。我校立足乡村实际,提出了符合农村地域特点的田园文化教育。主要以农耕文化为基础,加强对学生劳动实践的提升,倡导积极健康的学习氛围,以农耕文化劳动实践教育影响师生,达到育人的目的。一、立足农耕,确定学校办学特色我校在确定特色创建的时候以"田园农耕"为发展方向,让师生的生活更贴近自然,得到田园文化熏陶。  相似文献   

2.
农耕文化是农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造就的实用型文化。当下,深刻挖掘农耕文化的内涵和风姿,使其精髓由里而外地释放,转换为农耕智慧,实现创新性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思想文化之源。根据农耕文化转换的基础,提出了保护与传承农耕文化、开展农耕文化旅游、农耕文化与现代农业结合、将优秀农耕文化融入乡村治理等有效措施来推动农耕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创造性转换。  相似文献   

3.
文化既是指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也是人们的价值取向与生活方式。农耕文化则是指由社会的主体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实践中形成、并以为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中心的风俗文化。"和"不是巢湖农耕文化的唯一,也不是全部,但无疑是巢湖文化最重要的特质之一。  相似文献   

4.
又到了编发暑期合刊的时间了。今年的暑期合刊,我们将目光投向教育的两极:一极是大地——寻找最美丽乡村教师,另一极则是天空——走向教育家。关注这样两个话题,是情结,也是纠结。我们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期。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一天天地被边缘化,乡村教育也陷入"想说爱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的尴尬。当下,我国依然是一个农业大国。乡村人口最多,乡村学校最多,乡村学生最多,乡村教师也最多。乡村教育是大头,自然也是难头。乡村教育难在两个方面:一在内部——因为城区学校的规模扩张,乡村大量的骨干教师被城市学校"招安",导致乡村学校教师队伍整体实力的弱化,由此形成了乡亲想方设法将孩子往城区学校转移的"涟漪效应"。二在外部——行政和媒体都知道乡村教育重要,但由于诸多原因,乡  相似文献   

5.
乡村农耕文化蕴含丰富的劳动教育价值,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伴随城市化进程和工业文化的勃兴,农耕文化内容在教育中呈现明显缺失状态。乡村农耕文化中的协作精神、创新意识和生态观念,都与劳动教育存在显著的耦合关系。在新时代,利用农耕文化开展劳动教育具有塑造良好品格、传承农业知识与生存技能、培养创新思维、提高身体效能和树立天人合一的美学观等多重价值。在劳动教育中,农耕文化的创新性在于可以让学生在思考农业技术的“未完成性”的同时,进而思考人的“未完成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将农耕文化融入劳动教育课程时,在课程实施中应注重课堂讲授与农耕实践相结合、农耕文化渗透于各课程、家校社三方联动、考核评价多元化和个性化。  相似文献   

6.
文化既是指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也是人们的价值取向与生活方式。农耕文化则是指由社会的主体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实践中形成、并以为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中心的风俗文化。“和“不是巢湖农耕文化的唯一,也不是全部,但无疑是巢湖文化最重要的特质之一。  相似文献   

7.
"庄户生活"表达了民国山东乡村日常生活的基本内涵。在山东广大乡村,"庄户生活"是民众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乡村农耕生活的称谓与表达,是对山东乡村生产与生活方式的乡土性述描。在山东民众朴实的乡土话语里,一般称农家为"庄户人家",将"下庄户地"作为基本谋生手段,将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空间称之为"庄户地里",而"庄户生活"则典型地表达概括了以乡村区位、农事谋生、土地耕作、农时节律等为核心特征的乡土日常生活模式。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更是一个农业古国。亘古至今,农耕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与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宝贵文化资源。高职院校将中华农耕文化融入劳动教育教学中,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工匠精神,也有利于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及增强民族自豪感。因此,农耕文化是劳动教育培育时代新人的优质元素。  相似文献   

9.
关中方言话语叙述的核心是农业生产活动,农耕经济下的乡村生活是关中人修辞的文化语境。关中方言中的修辞表达积淀了秦人群体对民族历史与艰辛生活的沉重记忆,蕴涵着古朴凝重的民俗风情和丰富的民间智慧。关中人的思想性格、生活情趣、价值取向,以及关中地区悠久的文化传统都弥漫于关中人的修辞活动中。  相似文献   

10.
美点赏析刘亮程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乡村哲学家",洗净铅华的文字里透着一种厚重。《故乡》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不需刻意为之的煽情,就在朴素、沉静的文字中蕴含着深刻、丰富的生命体验,敲击着我们的心灵。首先是朴素的美学立场,这种朴素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策略,也体现在主题、对象上。乡村的人、畜、景都是他笔下的生活世界,与宏大浮华、人工装饰无关。农耕文化孕育下的中华儿女,乡村大地哺育了我们的祖祖辈辈,而传统文化的精髓也保留在了乡村民间,所以作者说:"乡村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乡。"其次是作者  相似文献   

11.
陈口丹  陈志元  郑艳 《唐山学院学报》2020,33(3):96-101,108
通过对农耕文化进行适时适当的在地转译,台湾八烟聚落从一个人口空心化严重、经济衰败的小山村成功地复育为生产、生活、生态共融发展的乡村振兴典范,其成功经验对拥有相似生态环境及农耕文化的福建联合梯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文章重点分析了台湾八烟聚落如何运用集体记忆理论对当地的农耕文化进行有效转译以实现乡村景观新面貌的过程,探讨了台湾实践模式对福建联合梯田乃至当前乡村开发的启示,同时阐明了设计介入对农耕文化永续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正如悠久而漫长的农业文化成就了房屋与土地的价值一样,农耕经济使得"牛"这种牲畜在华夏民族的生活中变得不可或缺。然而农耕却不是"牛"在先民生活中的唯一社会功用,我们在先民的文字训释中可以看到"牛"所扮演的各种角色。  相似文献   

13.
张金运 《林区教学》2023,(1):108-111
乡村学校文化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构成,承担着在乡村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文化培根的重要使命。作为一种整体性的文化营造,乡村学校文化建设需要跟理想的乡村社会建设联系起来,一方面传承农耕文明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有效的文化记忆;另一方面需要结合新时代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创造一种新时代的乡村文化。长期以来,囿于知识教学的固化和城市文化的强势,乡村学校的文化建设出现了边缘化、脱嵌化和外在化的倾向。走进新时代,乡村学校文化建设是实现学校内涵建设的必然选择,需要在理念上注重文化建设的整体性;植根理想的乡村生活,注重城乡文化间的融合;注重师生文化建设的主体性身份,提升其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需要立足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乡土生产方式孕育了古代中国农耕文明;乡村是古代文人“炊烟袅袅、鸡犬相闻”的田园牧歌诗意呈现,田园文化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内在支撑。本文从传统田园审美文化的价值功能出发,提出其与乡村旅游有机融合的的内在逻辑、方向及时代价值,对进一步发展文旅融合产业、推进乡村振兴,丰富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系列决策理论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杨铱  阳淑  熊丙全 《教育与职业》2021,(10):109-112
文化育人是"双高"建设背景下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教育的重要一环,对推进高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基于此,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双高"专业群中的休闲农业专业探索出以地方农耕文化为引领的文化育人体系,把天府农耕文化美德元素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并创造性地开展了天府农耕文化品牌教学活动,进一步夯实了人才培养基础,为专业文化育人体系构建拓展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农耕仪式是农耕文化的一种具象反映,是人类在长期的农业生产生活中,融合各种文化、各类宗教为一体,逐步形成的耕作仪式,既是人类认识、改造、利用自然的忠实记录,又是农业文明的表现形式之一。现以甘肃省古浪县横梁乡路家台村四种农耕仪式作一解读,以期揭示农耕仪式中所蕴含的丰厚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17.
土地的黄昏     
张柠  倪玮整理 《大学生》2014,(1):108-109
写这本书的动机是:我发现城市孩子不懂得农耕文明,无可厚非。但是,很多考上大学的农村的孩子也不了解农村的文化。细节的描绘或许可以,但农耕文化、乡村文化究竟是什么?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美丽乡村建设是我国立足深厚的农耕文化,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提出的国家发展战略;乡愁作为一种世界范围内日益凸显的情感诉求,更多的是从思想上对现代化的一种反思,是对乡村文化之“根”的执着。文章通过对二者之间关系的分析,得出其相辅相成、互促发展、密不可分的原生关系,并结合乡愁特征,尝试探讨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通过视觉形象呈现乡愁必须遵循的原则和实施途径,使建成后的美丽乡村既能留住现代人心理深层的“乡愁”,又能强化乡村文化意识、弘扬乡村传统文化、传承乡村民间艺术技艺、展现乡村在新时代的风采、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成为现代人精神生活的新空间。  相似文献   

19.
《当代教师教育》2020,(1):26-31
通过对入选"马云乡村校长计划"的37位校长的问卷与访谈调查研究,发现:入选校长对该计划的具体内容、具体形式与暑期培训等各环节比较满意;该计划不仅明显促进了入选校长教育理念、管理智慧与社会影响的提升,而且对其周围同事、学生、学校、乡村校长职业声望及所在区域的教育政策与文化均有一定程度的积极显性影响。整体观之,"马云乡村校长计划"初步实现了其培养"乡村教育家"的初衷,但仍需深化跟岗实践的帮扶指导环节、增强暑期培训课程的实践导向、完善校长委员会的精准帮扶制度。  相似文献   

20.
<正>中华文化是一种乡土文化,来自农耕文明,成熟与繁荣于广袤的乡村,然后由乡村向四周、向高堂庙宇扩散、传播,成为一种生生不息的传统文化根源。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这种稳定的社会关系,使得人们只需要通过对经验文化"学而时习之",就能获得生活的保障,这种共同遵守的习惯就是"儒学礼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