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两年,上海通过社区教育联合课程教研室,融课程、师资、资源、教学等于一体,推进社区教育课程建设。"乐学书画"教研室作为其中之一,围绕职责,通过统筹规划、团队协作、分层建设、逐步推进、关注实际、实践验行等方式,形成社区教育书画课程建设的初步成果。在整个联合课程教研室的探索过程中,牢牢抓住课程和师资两大要素,是他们取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三书课程"建设是新办学愿景的需要,也是新人文教育落地有声的一项行动,更是新教育学校的一种最终朝向。本文"三书课程"特指"书香课程""书写课程""书画课程"。  相似文献   

3.
文化传统对我国公民教育建构具有预制性。中西方社会和文化传统中的"公"是不同的,在中国主要是连带的"公",而在西方则主要是领域的"公",前者强调以关系为单位、以伦理为准则、以情感为基础,后者强调以个人为单位、以契约为准则、以理性为基础。我们应坚持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中国"为方法,立足文化传统中连带的"公"的观念,从培养目标、课程教材、学校生活等几个方面建构我国的伦理型公民教育。  相似文献   

4.
1999年6月,国家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在此背景下,2002年,重庆南开中学基于本校选修课程建设二十余年的探索历程,提出建设有南开特色的"公能教育"模式的校本课程体系,由此开始了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公能教育"模式的课题研究。  相似文献   

5.
<正>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宋剑湖小学始建于2000年,是一所地地道道的农村学校。多年来,学校确立了"创造促进师生主动发展的教育"的办学理念,构建了以"绿波红菱"为标识的"三自"文化,逐步建设成为特色鲜明、质量上乘、文化深厚的高品质乡村小学。学校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创建"红菱家园"党建文化品牌,提炼"三点一线"支部工作法;打造品牌课程,构建了书画课程和"宋读者"课程;发展德育特色,"菱娃三礼""阳光驿站"丰富学生多彩的校园生活;促进教师成长,成立"绿波工作室",通过"外培内练",使他们走上专业发展的快车道。  相似文献   

6.
宋靖 《考试周刊》2013,(60):156
<正>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文化问题日渐引起人们的关注。课程是学校育人的媒体和蓝图,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主体和"代言人"。课程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人群的生命与精神世界充实和完善的过程。当前,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笔者就此谈谈学校课程文化建设中生命教育的实践与思考。一、课程文化与生命教育的涵义  相似文献   

7.
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我国的教育理论研究与课程文化建设处于与西方"相离"的状态,但改革开放后却步八与西方近乎"重合"的危险境地.这种远离课程文化"公共区域"及主动放弃课程文化"自我区域"的倾向导致我国教育理论研究上的过度推论与课程文化建设实践中的种种不适应.新课程的实施应是一个拓展课程文化"公共区域"及捍卫"自我区域"的过程、对西方课程文化的学习应注重在传统课程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整合.  相似文献   

8.
在学校教育工作中,我们可以通过课程和活动,有效地推进书法教育的发展。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确立了书画特色发展思路,通过强化学校书法特色建设,构建强有力的书法文化磁场,精心组织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书法特色活动,形成了书法文化厚实、书法气息浓郁、书法生态优良的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9.
特色教育体现在特色课程的建设上。特色课程建设是学校形成特色教育模式的基本单元,没有特色教育可能会使老年大学或老年学校依然沿袭"老年活动中心"的单纯娱乐思路停滞不前。在兴办老年教育时,对基层老年大学或街道、社区老年学校的教学设计,必须更多地倾注容易被老年人心理所能接受的特色课程,而这些在建设方向上以区域历史文化为主要特征的特色课程,是实现终生教育老年阶段学习的最佳方式。社区老年教育特色课程建设方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区域文化的特色课程建设;2.历史文化的特色课程建设;3.开放文化的特色课程建设;4.素质文明的特色课程建设。  相似文献   

10.
学校致力于阳光教育生态建设,让阳光文化洒满校园,将各种显性文化加以整合。通过建设阳光校园,培育阳光教师,开发阳光课程,打造阳光课堂,将阳光文化在预设的教育课程中进行架构。在制定课程标准、确定实施路径、课程考核评价等环节都明确指向阳光教育的课程目标,使"阳光教育"更加视觉化,树立了学校文化特色建设的全新形象,形成了学校特有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1.
对生命在场的关注与形塑,是高校人文社科类公选课育人功能的突出表现。从教学宗旨角度看,这一理念赋予了大学生丰厚的人文精神滋养,有助于化解外国意识形态的"无意识"感染并根植"开放的"和"世界的"道德理念,能够缓解教育信息化条件下文本逃逸的趋势,是回归教育净化心灵的本源与响应"以人为本"的号召的注释。从课程自身建设角度看,这一理念是彰显公选课价值、提高公选课实效性的重要路径,是后喻时代人文社科类课程教学困境之破冰的有益尝试,也是高校教改路径的有益探索,还能改善师生关系、化解教师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12.
特色文化课程的建设如果能充分利用家乡的教育元素,就可以把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相结合,把家乡文化与学校文化有机地相融合。常熟市大义中心小学开展的"弘义"特色文化课程建设就是基于地方文化的一个典型成功案例。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石港小学以"写字育人"文化建设作为艺术教育的突破口,在理念提升、队伍建设、课程建设、考核保障等方面走出了一条扎根乡土地域文化的艺术教育特色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14.
为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文章结合旅游文化特点,分析高校开设旅游文化公选课在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培育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提高旅游文化素质、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等方面的意义,并提出课程建设应明确目的、强化地位、注重实用、凝练特色、主辅并重、创新考核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奉贤区"贤文化"专题读本在2011年问世,我校在"贤文化"课程建设方面以限定拓展、研究型课程学习为主,让学生在认知的基础上探究、内化、感悟"贤文化",最终升华到理想信念。在校本化实施的过程中,学校将坚持优良传统教育与时代精神教育结合、认知教育与实践体验相结合、专题教育与学科教学渗透相结合、课程实施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  相似文献   

16.
"高职数学文化"课程在高职院校开设,是高职数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是高职数学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模式的创新,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新途径,其意义超过了数学作为一门科学和作为所有科学的工具的意义。介绍了开设"高职数学文化"课程的教学实践,探讨数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教育教学规律,并对"高职数学文化"课程的建设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7.
教育之本是人才培养,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课程建设。近年来,国家课程建设深化"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以国家一流课程建设为主要举措,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其中,强化课程的本土文化意识,拓展课程思政的现实意义。2020年11月3日,教育部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对新文科建设做出全面部署。  相似文献   

18.
<正>江苏省海门市育才小学创办于1904年,校名几经变更,2000年更名为"海门市育才小学"。学校毗邻城市绿肺东洲公园,是一所省级实验小学。学校以"让生命在绿色中绽放"为核心理念,以"日新日进"为校训,努力打造绿色教育品牌。书香是文化的传承,书写是精神的滋养,书画是经典的浸润。近年来,学校致力于"三书课程"的建设,让"书香·书写·书画"在校园实现全方位的"融合"和"贯穿"。学生在丰富的实践中感受力量、体验成长,成就每一个育才人的精彩与灵动。学校秉承"发展教师,成就学生,提升学校"的发展思  相似文献   

19.
高职院校党史学习教育融合中医药文化三全育人路径设计需把握强调理论引领、活化课程设置、打造校园文化、巧用校企合作、重视社会服务五个方面的核心思路.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在构建党史学习教育融合中医药文化三全育人模式中,重视课程建设,构建党史学习教育融合中医药文化的"双向融合"课程思政体系,保障全员育人;强调内涵建设,打造特...  相似文献   

20.
课程是实施教育教学、落实立德树人历史重任的有效载体和重要资源,课程实施的过程是构建教育常态、完善教育长效机制的过程。为深入推进"贤文化"教育,切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落到实处,我们始终围绕课程这一主轴,积极探索具有区域特点的"贤文化"教育的策略和方法,形成以课程化建设为重点的全方位、多渠道"贤文化"教育新格局。以下择两个要点说明。一、挖掘地域资源,开发课程读本在我区教育局的统筹协调和全面部署下,我们集聚专家、名优教师资源,编写了覆盖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各学段(共6册)的《奉贤"贤文化"教育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