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课程统整"和"课程融合"两个维度,对学校十余年来的课改历程进行梳理。尤其在新课标、新高考背景下创建的"大课程基地",旨在通过信息技术背景下"学习流程再造",突破传统意义上的学科壁垒和管理壁垒,把学习者置于中心,使得个性化学习、选择性学习、深度学习和创新学习成为可能,进而实现学校办学形态的质变。  相似文献   

2.
"课程基地"作为崭新事物进入江苏省基础教育的实践与研究领域,许多学校在实践中摸索,积累了一线的实践经验。本文从课程基地建设的实践经验出发,对课程基地建设的特质、基础、目标和内容、创意和效能、落实和保障作了系统的阐述和思路的廓清,提出了课程基地建设应该从学科本位走向课程引领的主张。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观强调整合教师、学生、资源、环境等因素。课程基地通过开发丰富优质的课程资源、创设特色开放的教学环境、拓展学生创新的实践平台、建构教师发展的智力中心,彰显高中教育的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核心素养。课程基地建设要解决好课程基地的整体规划和课程资源的提档升级两大问题。  相似文献   

4.
本文调研了江苏省首批课程基地的研究领域和建设情况,指出课程基地的基本特征和存在问题,提出将课程基地规划、开发、建设、使用和评价各环节有效衔接的措施和建议,为首批省课程基地可持续发展以及第二批省级课程基地和各市级课程基地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课程基地"作为崭新事物进入江苏省基础教育的实践与研究领域,许多学校在实践中摸索,积累了一线的实践经验。本文从课程基地建设的实践经验出发,对课程基地建设的特质、基础、目标和内容、创意和效能、落实和保障作了系统的阐述和思路的廓清,提出了课程基地建设应该从学科本位走向课程引领的主张。  相似文献   

6.
无锡市在课程基地的基础上建立区域学科基地,以学科基地建设和学科团队建设为课程基地建设的抓手和突破口,推动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建设普通高中学科基地的根本目的在于更好地推进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学科基地建设致力于国家课程的二度开发和创新研究以及对课程改革整体性的研究,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积极性,努力形成一整套具有推广价值的成果,辐射和带动区域教育的改革和实践。  相似文献   

7.
文章首先阐述了红色研学对于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然后论述了红色研学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可行性,最后提出了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红色研学基地建设的路径,包括建设研学中课程思政专业导师队伍、构建特色的研学课程、营造沉浸式研学氛围.  相似文献   

8.
立足于当前研学旅行中存在的问题,本文进行了四个方面的研究:首先,结合新高考综合评价体系中研究性学习模块的要求,经过实地考察和研究,建立广宁宝锭山竹科技研学实践基地;其次,合理构建出适合高中生实际情况的研学流程,包括组队、选题撰写方案、开题、研学实践、撰写论文或调查报告、结题、展示推广;再次,设计研学手册,构建出相应的研 学实践课程;最后,从时间观念、纪律意识、文明礼仪、团队意识、专注学习、探究能力和成果展示等七方面构建了有效的评价机制,使研学实践具有针对性、探究性和体验性。  相似文献   

9.
唐炜 《江苏教育》2022,(19):62-64
<正>学科融合是指在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的活动。学科融合既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也是产生创新性成果的重要途径。江苏省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在学科融合理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融合的内涵,通过融合资源、融合课程、融合实践,积极打造“基于融合的地理课程基地”和“‘自主·合作’的初中语文阅读课程基地”。基于融合的课程基地建设以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为指导,  相似文献   

10.
11.
江苏省教育厅和财政厅于2011年启动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学习场域的建构是课程基地的隐喻和愿景.通过对课程基地的动力结构与运转系统、逻辑控制和行动策略、惯习和资本的社会学审视,剖析课程基地在建构学习场域的进程中对课程改革内涵的理解性意义和实践性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课程基地是江苏省基础教育的创举。通过课程基地建设,为学生创设凸显学科特点与文化的教学情境,以"项目""问题"为核心,打破学科界限展开教学,整合社会资源,让学生进行真实世界中的学习,通过多元化的评价,促进学生高层次的学习成就。课程基地通过新型"课堂"和"教学平台"的建设,促进了学生的深度学习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研学旅行课程要真正落地落实,学校就必须因地制宜开发研学基地,因人制宜校本化规划、实施、评价研学旅行主题课程.基地建设采用"自建+共建",规划采用"主题式+项目化",课程实施采用"双主导+两条线",课程评价采用"三度+五维",从而确保研学旅行的效度,助推核心素养培育课程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加强薄弱学科教学是农村初中教学质量提升必须做的,农村初中面临的资源、生源和师资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学校生存及发展的三大困境,要破解难题,走出困境,提升质量,薄弱学科教学是必须加强的。学校通过课程基地建设、校本化推进"三学课堂",形成了实践探究的路径,促进了薄弱学科课程发展,让学生"真学";促进了学习方式的转变,推动了学生关键能力的提升,让学生"乐学";促进了教学方法的转变,推动了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让学生"深学"。  相似文献   

15.
自研学旅行提出以来,各地加快了研学旅行基地的建设步伐,通过校外教育+旅游的形式,实现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的深度结合。文章提出了研学旅行基地系统的建设模式、核心内容及建设标准,并结合赤峰市红山区的文旅资源,对研学旅行基地系统建设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6.
研学实践课程建设,应立足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为依托,不断丰富课程的内涵与形式,提升课程的科学性与实效性。本文在简要概述地方、校本课程现状,深入探讨地方、校本课程与研学实践课程融合可行性的基础上,系统提出了研学实践课程建设的原则与有效策略,以期为以地方/校本课程为依托的研学实践课程建设提供有益借鉴,从而更好地促进研学实践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7.
学科课程群的建设,既满足了时代发展的需求,也契合学校课程建设的趋向。建设指向学科素养的课程群,应以课程统整理论为基础,克服分科课程的缺陷,建立课程间的内在联系。在明确学科素养的基础上,应向外延展,超越学科边界,引入课程资源,使学科课程和学科延展课程成为统一的整体,共同服务于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校本课程的存在有其特殊的国情和土壤。在我国,它的存在主要是为了激发学校办学的自主权、教育工作的创造性和教师发展的必要性等。在我国学校教育中人们重新审视校本课程时则提出另一概念:课程校本化。与校本课程相比,课程校本化更具专业性质,学校自主权的空间也更大。在此专业空间内,学校中有关教育主体与学校外教育主体各司其职,形成尽可能大的教育合力,是课程校本化的关键,也是我国学校课程开发自主权在现实中得到落实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9.
20.
着眼于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办学水平,在省教育厅、财政厅的支持下,扬州市高度重视课程基地建设,并在全市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三类不同学校有层次、有重点地全面推开。目前此项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探索成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