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书法界一般认为《大观帖》优于《淳化阁帖》,且由北宋内府所藏魏晋至隋唐摹本勾勒上石。比对流传于世且收入这两部丛帖的摹本可知,《大观帖》的底本是《淳化阁帖》。它虽然更正了《淳化阁帖》的某些错误,但开本比原帖大,随意变更原帖的行数和字数,出现了行气不贯的弊端,且个别字描摹错误,因此两部丛帖互有优劣。  相似文献   

2.
《淳化阁帖》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汇集各家书法作品的法帖,学术界公认世存《淳化阁帖》刻石仅有宋"杭州本"、明"肃府本"、清"关中本"和清"溧阳本"四种。新确认的清初河阳学者薛所蕴补刻完整的明代百泉本《淳化阁帖》是当今存世的第五种原帖石,其中《伯远帖》的刻入对于百泉本阁帖年代的研究和《伯远帖》流传情况提供了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宣示表》     
<正>【作品概况】《宣示表》为钟繇小楷,书于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相传王导东渡时,将此表缝入衣带携走,后传给王羲之,逸少又传给王修,王修便带其入土为安,从此不见天日。后世阁帖、单本多是翻刻,以宋刻宋拓本为佳。现传刻本是根据王羲之临本摹刻,始见于宋《淳化阁帖》,共18行。北  相似文献   

4.
《宣示表》     
<正>《宣示表》,小楷法帖,是钟繇的代表作品,拓本现藏故宫博物院。真迹不传于世。只有刻本,一般论者认为是根据王羲之临本摹刻,始见于宋《淳化阁帖》,共18行。后世阁帖、单本多有翻刻,应以宋刻宋拓本为佳。此帖较钟繇其他作品,无论在笔法或结体上,都更显出一种较为成熟的楷书体态和气息,点画遒劲而显朴茂,字体宽博而多扁方,笔法质朴浑厚,雍容  相似文献   

5.
随着古人的书法被有意无意的作伪,尤其是北宋《淳化阁帖》刊行后,真伪并见,鱼龙混杂,书法辨伪日益成为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北宋末年的黄伯思和董■,堪称北宋书法鉴定和辨伪史上的代表人物。二人的书法辨伪方法同中有异,可以从各自的代表作《东观余论》和《广川书跋》中窥见一斑。  相似文献   

6.
随着古人的书法被有意无意的作伪,尤其是北宋《淳化阁帖》刊行后,真伪并见,鱼龙混杂,书法辨伪日益成为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北宋末年的黄伯思和董逌,堪称北宋书法鉴定和辨伪史上的代表人物。二人的书法辨伪方法同中有异,可以从各自的代表作《东观余论》和《广川书跋》中窥见一斑。  相似文献   

7.
黄伯思的《法帖刊误》继米芾《跋秘阁法帖》之后,对《淳化阁帖》所录法帖进行全面考辨,是帖学研究的典范之作.全文对《法帖刊误》的成书、内容及鉴定方法等各方面进行考辨.  相似文献   

8.
通过剖析清仁宗吟咏圆明园淳化轩的诗歌,可知清仁宗对《重刻淳化阁帖》及淳化轩情有独钟。在皇子时代,他曾临摹《淳化阁帖》,登基之后多次吟诵淳化轩诗,表达仰慕父亲、渴望淳朴之风的心境,并立志努力治理国家。清仁宗所作淳化轩诗多次感叹社会风气浮薄,盼望“淳化”之风,甚至认为只要回归淳化之风,就能治理好国家。其实,当时清朝面临的社会问题和政治危机非常复杂。只是纠正社会风气,根本无法解决复杂的问题和化解严重的危机,改变不了清帝国已经日落西山的事实。  相似文献   

9.
碑与帖     
林泉 《青苹果(高中版)》2014,(4):F0002-F0002
正大凡古代刻有文字的石头,人们在习惯上都通称之为碑刻。如汉代的《张迁碑》、唐代的《多宝塔碑》。还有秦代的刻石、汉代的摩崖、六朝时的墓志,等等,人们也称之为碑。帖,人们通常把前人写在帛绢和纸上的短札尺牍通称为帖。帖,当然也包括后人把古代书家手迹刻在石碑上的法书,亦即汇帖或丛帖。如《十七帖》《淳化阁帖》等。碑学、帖学,是指研究考订碑帖的源流、时代、体制、优劣、拓本真伪与先后以及文字内容等为对象的学科。  相似文献   

10.
《悲愤诗》     
<正>【作品概况】《悲愤诗》被称为我国诗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首自传体五言长篇叙事诗,曾影响了曹植和杜甫的五言叙事诗。文姬归汉的故事广为流传,而蔡琰的书法真迹宋朝尚能见。北宋《淳化阁法帖》卷五载有蔡琰  相似文献   

11.
王铎是明末清初著名的书法家。书法从法帖和学古入手,以《淳化阁帖》为主,二王为宗,并上及钟繇,下至南朝诸家。其天分既优,用工又博,不为传统所束缚,大胆革新,从而形成自己的书风,成为一代书法大师。  相似文献   

12.
凡是研究书法或爱好草书的人,都熟悉唐孙过庭所撰并以草书自书的《书谱》(残)。但长期以来,人们所见到的大多是刻本,直到辛亥革命后,才有真迹影印本流传。据记载:《书谱》刻本,最早是宋刘焘等人集摹的《淳熙秘阁续法帖》本,亦称太清楼刻本,后有薛绍彭刻本,再后有明人的《停云馆法帖》本和《玉烟堂帖》本。以上诸刻,据杨守敬《学书迩言》  相似文献   

13.
《毛诗正义》单疏本,可分为两大体系:唐写本和宋刻本。唐写本包括已发现的敦煌残卷以及保存在日本的残卷。宋刻本中,北宋淳化刻本早已亡佚,南宋绍兴原刻孤本残卷保存在日本,日本尚有和刻本,我国亦有嘉业堂影印本。此外,宋刻单疏本中还有蜀本,但已不存。《毛诗正义》单疏本,不仅有重要的校勘价值,而且还能够借以考索《毛诗正义》的原貌。  相似文献   

14.
吴聪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5):109-111
清代桐城文派的集大成者姚鼐力倡考证鉴定。姚鼐在对《淳化阁帖》所收录历代书法作品的鉴定中,充分体现了正确释读与理解鉴定文本这一考证鉴定中的特殊环节对于正确使用考证鉴定方法的至关重要性,本文就此试作分析与梳理。  相似文献   

15.
宋刻本以时期论,北宋早期刻书多用欧体字。欧字瘦劲、秀丽俊俏、字形略长、转折笔划,轻细有角,其代表作,为欧阳询书的《九成宫》,《醴泉铭》等。北宋中期以后流行颜(真卿)体字。颜字雄伟朴厚、字形肥胖、间架开阔、有骨有肉。其代表作,为《麻姑仙坛记》碑、《多宝塔》帖。南宋以后柳体字日趋增多。柳公权字体比颜体字略瘦、笔画挺拔有劲、起落顿笔略细、横轻竖重,代表作为《玄秘塔》、《平西王》碑。这是宋刻本的字体特征。元初还沿此风气,自赵孟頫仕元后、元刻本皆用赵体,字体圆润俊俏、挺拔有力、隽逸秀丽,其代表作《道德宝章》(铁琴钢剑楼有明刊本)《汉书汲黯传》,(延祐七年九月十三日吴兴赵孟頫手钞。)  相似文献   

16.
《史记》之刻始于北宋太宗淳化五年校刊“三史”,后经真宗景德、仁宗景祐覆校,形成了淳化本、景德校订本、景祐校订本三个系统。今存宋版《史记》达十多种,清代以来的藏书家做了不少著录和考订,近现代学者对各个具体版本多有研究。张玉春先生的《〈史记〉版本研究》则从版本源流的角度,梳理了宋元明清的大量《史记》刻本,勾画出《史记》的版本源流图。探讨宋版《史记》的源流与系统,应围绕两宋的官方监本,即“杏雨本”(日本杏雨书屋藏北宋刊北宋修十四行本)和它的覆刻本“绍兴本”,以及旧称“景祐本”“淮南本”(南宋淮南西路转运司刻本)。可行之方法是文本内容与版叶时代的结合校对,版本自身信息与文献书目记载的相互发明,版刻普遍规律以及官刻、坊刻书籍大背景的综合视野。以此方法分析各本的异文,可知杏雨本即景德校订本、绍兴本覆刻既有讹误也有校改,景祐本、淮南本共源景祐校订本,二家注本之耿本(张杅刊耿秉重修本)、蔡本(蔡梦弼刊本)共源蜀刻二家注本,此蜀本则出自景德校订本,此外,耿本、蔡本各有校改。  相似文献   

17.
(一) 《兰亭序帖》相传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在永和九年(公元353年)所写的一篇序文,它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我国书法艺术的一个高峰。学术界一致公认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在书法史上确曾起过承先启后的作用,被奉为“书圣”,而《兰亭序帖》又被推为“法帖第一”。但是,谁也没有见到过王羲之书《兰亭序帖》的真迹。就是王羲之书的其他一些书帖,如快雪时晴贴、平安帖、丧乱帖等书陪帖的真迹,也没有人见到过。《兰亭序帖》传世本种类颇多,但都不外乎是摹本、临本、钩填本、石刻本,各本并列比较,又都不尽相同。因此,关于《兰亭序帖》的真伪问题,在我国书法史上已争论  相似文献   

18.
正薛绍彭,字道祖,号翠微居士,长安人,生卒年不详。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官承事郎,监上清太平宫,后任秘阁修撰等职。其工书法,善诗词。宋高宗、虞集、赵孟、王世贞、张丑、刘熙载等对其评价极高,认为他独得"二王"法度,深入"山阴"堂奥。其传世书迹,有《云顶山诗帖》《左绵帖》《昨日帖》《通泉帖》等。《大年帖》,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薛绍彭的代表作之  相似文献   

19.
王铎(1592-1652年),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嵩樵、十樵、烟潭渔叟等。河南孟津人。明天启二年(1622年)中进士,入翰林院庶吉士。清顺治二年(1645年)降清后,官至礼部尚书,掌管弘文院事,加太子少保。王铎受晚明争取“个性自由”思潮的影响,与好友倪元璐、黄道周等在书艺上的切磋以及本人对晋唐等诸家的深入研习,开辟出与董其昌截然不同的道路,并出色地完成了他“后日史上好书数行”的愿望。
  王铎《临柳公权草书轴》,1500px×4700px,四行,共61字。其落款为“戊子二月十五”,翻阅张升《王铎年谱》得知,“戊子”即为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王铎时年57岁。由此可知,此作为其晚年所书。此件为临摹作品,所临的是柳公权的《伏审帖》。《伏审帖》,草书,凡10行,共84字,帖心高762.5px,故宫博物院藏。《伏审帖》为柳公权家书,书写年月无可考,亦未见前人著录,曾刻入《淳化阁法帖》。  相似文献   

20.
北宋庆历六年,欧阳修作《醉翁亭记》,醉翁亭因此名扬天下。后人为保护先贤遗迹,历代对醉翁亭皆有重建重修。明嘉靖三十八年,醉翁亭曾扩建为楼,一称醉翁楼。万历十四年,沈思孝作《解酲阁记》,将醉翁楼上的观景阁命名为解酲阁。此后,解酲阁甚至一度取代了醉翁亭之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