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墨子"利本"道德教育思想的实质、结构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他提出以“利”为中心的三层次道德教育思想:第一层是道德教育底线,坚决反对“杀彼以利我”、“亏人以自利”;第二层是“兼相爱,交相利”,既可利人也可利己,并将其作为世俗层面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第三层是道德教育的最高境界,“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他的道德教育思想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实质,其“利本”道德教育思想对当前我国市场经济背景下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道德教育,重在“意义”的给予,学校道德教育在于完善道德教育的意义给予,帮助学生创造完美人生。  相似文献   

3.
推行“开放式道德教育”势在必行。“开放式道德教育”是现代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是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要求,是道德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推行“开放式道德教育”。必须加强比较研究,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更新教育观念,坚持道德教育的主导性,实现德育社会化,体现自身特色,以期达到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大学道德教育过程中实施的“导师制”是指教育者作为平等的交往主体介入学生的生活,并与学生作真实的教育性交往,在交往中关怀学生德性生长、促进学生的德性完满的道德教育制度。在大学道德教育过程中实施“导师制”可以弥补大学道德教育过程中德育性交往的不足;可以促进大学生德性完满;可以提高大学道德教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5.
当前的道德教育在目标、内容、过程三个向度上都偏离了本真的道德教育因而成为“不道德的道德教育”。“素质关怀”下的道德教育在目标取向上以道德高尚的人为旨归,在内容向度上注重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在过程向度上注重以人的方式来把握人。  相似文献   

6.
中国教育史上的“道德教育万能论”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封建儒家的“道德教育万能论”,近代中国的“教育救国论”和建国后的“政治思想教育无限夸大论”。它留给我们现代德育的启示是:既不能过高地期望于德育的作用,也不能无限夸大德育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道德银行"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之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德教育缺乏实效性,是目前高校道德教育改革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建立适应新形势需要的高校道德教育新模式。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创办的“道德银行”,为高校道德教育找到了全新的载体,是高校创新道德教育模式的一次积极尝试。本文在“道德银行”取得初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入阐述了创办“道德银行”深刻的理论依据与丰富的理论意义,并对高校深入开展“道德银行”的实践进行了若干思考,提出了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8.
心理学是教师认识学生心理的重要工具。“心理学化”的道德教育方法,是以学生的心理活动为出发点、为根据来决定采用何种方法呈现道德教育内容的。“心理学化”的道德教育方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道德教育的内容、方法服从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没有一种学科,它本身自然地或者不顾及学习者的发展阶段,就具有固有的教育价值”。因此,在选择道德教育内容时要注意与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相匹配,然后再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进行教学,使教学具有新鲜感,这是唤起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积极性的前提。学生的身心发展有阶段性,不…  相似文献   

9.
传统"道德"概念的历史演变对学校德育的现代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传统的“道德”乃是“道”与“德”两个词的缀合,“道”、“德”具有丰富的层次性和深刻的内涵,实质上是一种涵括自然、社会与人生的多层面、多维度的动态生存方式。这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1.树立多维“道德”观;2.构建开放式、多层次的德育课程体系;3.建立内涵丰富、多层次的道德教育内容体系;4.强调道德教育中个体的动态参与性。  相似文献   

10.
2003年11月4~7日,第九届UNESCO-APEID教育国际会议在中国上海举行。本次会议的主题是“亚太教育创新为发展服务”。受APEID委托,11月6~7日中国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与中国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合作主办“学校道德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圆桌会议,作为本次大会的分会场。“学校道德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圆桌会议邀请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朱小蔓教授、英国《道德教育杂志》主编莫尼卡·J·泰勒、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弗朗西斯·斯贡梅克尔教授、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德赖特·鲍伊德教授、香港城市大学岳晓…  相似文献   

11.
我国传统伦理文化使道德教育中“见义勇为”行为强调个人服从社会的政治与道德利益,牺牲个人的利益。儒家的道德教育观存在着理想化的色彩,它压抑人性,束缚着人的理性发展.今天道德教育中“见义勇为”行为增添了新要求但超高的要求仍存在盲目性和狂热性,我们的道德教育依然缺乏人性。人与社会,人是本,因此我们道德教育中“见义勇为”行为应以人为本,克服盲目和狂热。  相似文献   

12.
重返生活世界:走出道德教育"灌输"的困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无论是道德灌输的“美德袋”显性模式还是提倡“情景引导”的隐性模式都不能解决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剥离的现实。以胡塞尔为代表的生活世界理论以“交互主体论”为基础,强调道德教育对生活世界的主体参与式回归,摆脱了“道德灌输”理论在实践中的困境,这对于面向新世纪的道德教育变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一、“四全”:道德教育理念创新所谓“四全”是指实现道德教育创新,在道德教育实践中要具有全员意识,实施全方位教育,执行全程监控,实现全面发展。全员性:在道德教育中要树立全员意识。社会的全体成员都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应负有接受道德教育,参与道德教育实践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使整个社会的风气有一个大的根本的好转。特别是学校,担负着教育培养下一代的主要责任,要主动与社区、家庭联起手来,共同承担起教育的责任。学校的每一位教职工都是教育者,道德教育不只是政工人员、德育教师的事,任课教师、后勤工作人员也有责…  相似文献   

14.
针对灌输在道德教育中存在的疑惑,应从“度”视角来审视灌输所面临的问题,在必要可能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度”,构建“有限灌输”,对于走出目前道德教育中的灌输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祯 《现代语文》2006,(3):32-32
说一说“四书五经”,现在,恢复“国学”的呼声日益高涨。有些学校甚至开设了传统的“四书五经”,对学生进行传统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6.
我国现行德育中,存在“三多一少”现象。即:教育名目多、学生行为规范多、自上而下的活动多,而教育实效少。惟其这“三多”而又“一少”,人们自然会想到从如此复杂而又低效的德育中,寻求“道德教育的切入点”。问题在于“切入点”到底是什么意思,如何寻求“道德教育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7.
作者首先分析了“树魂立根”这一概念提出的时代背景,指出了“树魂立根”这一德育活动开展的重要意义。对高校艺术教育规律进行了探讨,指出高校艺术教育属于“深层审美教育”,它与“树魂立根”的道德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决定了艺术教育促进“树魂立根”的道德教育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指出必须放弃功利主义的德育观,在艺术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树魂立根”的道德教育及主要举措。  相似文献   

18.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城市,加入打工的行列,导致“留守”子女家庭道德教育问题日益凸现。这与家长追求生计难以履行家庭道德教育职责、隔代监护弱化了教育和家长道德教育认知偏差息息相关,必须从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层面去着手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转型的加速,人们价值观的多样化,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越来越受到挑战。所谓“道德滑坡”、“意义失落”、“精神危机”“信仰迷茫”和“价值真空”等在中小学生当中也有较大范围的出现。检讨现行的学校道德教育,确实存在着很多不如意的地方,比如道德教育“人为、表浅化”、“孤立、封闭化”,德育课程知识化;单向灌输多,双向理解少;集体受教多,个体选择少等等。①学生虽然懂得了不少道德知识,在教室情境中也能遵守规范,可一旦离开教室、离开学校,我们的  相似文献   

20.
"人化"教育--道德教育价值取向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化”教育的主旨在于实现教育中人性的复归,使教育真正成为关注人、理解人、尊重人、发展人、享用人的活动。人本主人心理学和严重异化的道德教育的历史与现状为“人化”教育提供了理论上的参照和实践的启示。实施“人化”道德教育必须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性,从根本上改变德育的“转化”观念;摒弃以培养英才为目标的德育模式;塑造平民化的自由人格;重新审视“德-得”关系,建立新的义利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