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宋刺青习俗是古代文化史上引人注目的现象,目前对这种文化现象尚缺乏历史学、文化人类学以及心理学方面的系统考察。从唐宋变革角度入手,剖析刺青习俗产生的原因、变迁以及刺青者的心理动机,可以认为刺青是由转型期前的政治化社会还原成世俗化社会,由过去的"政治人"还原成"社会人"、"世俗人"的体现,是对传统价值观、道德观的挑战,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小武的刺青     
丁立梅 《少年文摘》2016,(4):120-123
小武把剌了青的手腕处用布条缠上了。他虽然没跟我保证过什么,但我知道,他真的长大了。1我且叫他小武吧。他其实不姓武。不过,他好像挺喜欢"武"这个字似的——在他的桌子上刻着,在他的衣服上印着,在他的手腕上文着。是的,他刺了青。我的同事们提到他,都说"那个剌了青的家伙"。不要怪我的同事们气量小,用这种语气说一个学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化学性、放射性等多因素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影响。方法 :通过有关文献资料调研分析 ,综述现代多因素环境污染特点 ,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环境病的特征。结果 :环境病呈协同作用 ,并危害下一代 ,现代医师应熟悉环境病知识 ,及时诊治 ,降低环境病发生  相似文献   

4.
苏童的短篇小说《刺青时代》讲述了其小说地理图志之一的“香椿树街”上残疾少年小拐的成长故事,通过对其所经历的成长苦难的刻画,苏童将一个有着怪异灵魂的孤独少年形象铺在读者眼前.本文试图从“自我认同”的角度探讨苏童作品中少年孤独产生的原因,同时将其少年系列小说中常见的“少年恶”理解为一种孤独的外化表现形式,并通过分析小说主人公小拐成长中遭遇的孤独,引申出作者隐藏在作品背后的对异类少年青春血气的动容以及对其艰难成长岁月的悲悯情怀.  相似文献   

5.
《科学启蒙》2013,(9):52-55
“现代城市里到处都是摩天大楼,真美。”小好问美滋滋地看着自己度假时拍的照片。 小灵通满不在乎:“你知道这些摩天大楼一年要消耗多少能量吗?瞧这种全玻璃墙的,空调的使用频率肯定很高。”  相似文献   

6.
否定副词“不用”来自跨层结构“不用”.当“X”由NP变为VP,构式“不用X”发生了重新分析,结构层次由[不+(用+X)]变为[(不+用)+X],随后“不用”逐渐凝固化、词汇化为否定副词,这一过程最终在唐代完成.“不用”词汇化的动因是词汇的双音化、使用频率、主观化,词汇化的机制是重新分析.  相似文献   

7.
从使用频率和使用条件限制两方面对“或者”与“还是”“在”“无论……都……”中的差别进行分析得出,二者不仅在使用频率上有很大差异,而且使用条件也有很多不同的限制。这主要是由“无论……都……”或者”与“还是”的结构、语义等差异造成的。  相似文献   

8.
频率副词“不时”来自否定结构“不时”.最初“不”和“时”之间的句法关系很明显,随着“时”句法环境的变化,“不+时+ VP”这种组合形式也出现了.构式“不时VP”发生了重新分析,结构层次由[不+(时+ VP)]变为[(不+时)+VP],随后“不时”逐渐凝固化、词汇化为频率副词,最终在元代完成.“不时”词汇化的动因是词汇的双音化、使用频率、主观化,词汇化的机制是重新分析.  相似文献   

9.
英语单词数量巨大,教师应该根据学习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单词出现的频率确定教学内容,应该把教授的重心放在高频词上,给学生直接或问接的指导。同时,应该教给学生一些技巧,来训练他们如何更进一步独立地学习低频词。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独生子女“现代病”?其成因是什么?如何根治?就此话题,笔者从独生子女“现代病”的含义、独生子女“现代病”的成因、实施磨难教育的理论依据、在家庭教育中进行磨难教育的几点尝试谈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1.
多媒体与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给传统的语文课堂增添了诸多异彩,这无疑是一大进步。但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需进行有机整合,如果过多地强调或者放大现代技术的作用,过多地依赖现代技术,那就远离甚至背离了语文教学的本真。近来,笔者有机会听了不少语文  相似文献   

12.
曹嫄 《学语文》2011,(3):29-29
“资源”是当下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这个词的解释是:“图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第4801页)。所谓天然,指自然存在的、自然产生的,和它相区别或对应的是“人工”。(《现代汉语词典》第1347页)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  相似文献   

13.
我叫“yes”,几乎人人皆知,在小学英语课本中同学们就已经认识我了。虽然我的使用频率很高,但是大家还是不能正确使用我。没法子,还是让我作一下自我介绍好了!  相似文献   

14.
我国有一句至今广为人知且使用频率较高的古语:“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但屡见有人在引用这句古语时将其中的“鼾睡”写作“酣睡”。兹仅举一例为证: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通过调查分析句酷批改网收集的真实语料.从概念隐喻能力的角度来探究学习者二语作文词汇隐喻能力的使用状况,并提出在教学中使用语料库检索和分析方法提高学生写作中词汇隐喻能力的意识。  相似文献   

16.
浙江省儿童医院心理卫生科接诊的孩子越来越多,焦虑、抑郁、夜惊、抽动、选择性缄默……新近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4岁~16岁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率高达12.97%,而大多数心理病症都与压力有关。  相似文献   

17.
“在”是鲁迅先生笔下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字,其中有一种用法是现代汉语中没有的。如: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生活的日新月异,汉语词汇在使用过程中一直处于变化发展的状态,对汉语中的各类词汇加以规范,有利于保持汉语语言环境的纯洁,从而保证现代汉语在新形势下更加健康、快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从西方现代病看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人际和谐、“不为物累”以及虚静、内省等观念,乃是人类的一般命题。西方现代病,乃是现代人在“工具理性”和“科学主义”的刺激和引导下,在乐不可支的攫取中,流失和忘却了人类上述基本命题所致。“回首二千五百年,吸取孔子的智慧”这一口号,仅仅是重新拾起人类一般命题的另一种表述,它既是一种理性的反思,也是对构建新世纪的期待和展望。  相似文献   

20.
在古代汉语中 ,“之”相当于“其” ,即“之”相当于名词加“之”的“其” ,出现了相当于“其所以”的“之所以” ,是偏正短语 ;在现代汉语中 ,“其”相当于“之” ,即代表名词加“之”的“其”逐渐虚化成相当于起强调和补足音节作用的“之” ,运动方向正好相反 ,运动的结果也正好相反 ,出现了相当于“之所以”的“其所以” ,是复式虚词 ,或称之为虚词词组 ,它们的语法作用和语法地位是一样的 ,因此 ,“其所以”起句和“之所以”起句都是通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