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世界、教育: 意义的失落与追寻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当代教育面临着意义的失落与重建。现论层面,应在深入反思教育存在之根本的基础上构建整合人文与功利的回归生活的教育理论体系;实践层面,应实现由主知教育向生活教育的提升,把智力的开发转换成意义的生发,在广泛的交往中把人引入世界。人、世界、教育构成一个真实的意义的世界  相似文献   

2.
国家教委高教二司组织的中国高等工程教育评估考察团一行6人,于1986年11月10日至12月1日访问了美国、加拿大。这是一项利用世界银行贷款进行的专题考察活动,主要目的是在我们开展高等工程教育评估研究试点初步实践的基础上,在对美、加高等教育评估已有一般了解的基础上,较深入系统地了解两国高等工程教育评估的制度、组织、标准、方法及政策,特别是其实际进行的做法与经验、教育评估的实际作用、各方面人士对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人的自我提升与追求幸福的需要予以高度关注。积极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顺应了这一时代际遇。它是一定的阶级、社会、组织、群体与其成员,在以人为本理念下,以肯定与激发人现存的与潜在的积极思想品德为出发点,在采用积极的教育方法、建立积极的教育关系、营造积极的教育环境、增进受教育者积极情绪体验的基础上,促进受教育者积极思想品德自主建构的社会实践活动。它试图在使人人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促进人的自我发展与自我提升、提高人的幸福感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积极思想政治教育依托于思想政治教育母体而存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存在形态,积极思想政治教育与消极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共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4.
张佳 《教师》2011,(20):17-17
一、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学生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是在学生一定的认知基础上,经过教师、家庭乃至社会教育而获得的。因此我们认为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是在人先天生理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环境以及教育而形成的且比较稳定、有助于学生以后可持续发展的品质。  相似文献   

5.
文化是人成为人的符号系统,是以人塑出的自然关系和系统。文化的传播不同,造就的文化或者是符号系统也是不一样的。民族文化不仅仅是歌舞、饮食之类,还包括宗教、科学、历史、艺术等。民族文化是在历史的长期积淀中由很多人的共识形成的。教育的本质在于发展人,每个人都是在自己文化基础上发展的,最后形成共荣共生的发展局面,这就是当前所讲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6.
生命、生存和生活的内在联系和不可分割性,构成了人的一生,是人生的全部内容。人的生命在本质上是生命、生存和生活所构成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的内在规定,决定了以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为基础的“三生教育”必然是贯穿人一生的教育。“三生教育”把教育与人的本质、人的生存和发展联系起来,已经反映和遵循了教育本质的内在规定性。因此,“三生教育”的本质也是一种完善人的生命,促进人的生存、生活与发展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7.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壮、京、毛南、仫佬族四民族的教育是广西整个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总结四民族教育的成绩与不足、经验与教训、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将民族教育作为民族地区现代化的奠基工程、优化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教育体系、增加对民族地区的经费投入对与口支援、积极开展汉族教育科学研究等对策。  相似文献   

8.
再论品质教育的定义,发现品质教育是在引导学生向善的基础上去挖掘并培养学生特质的一种去功利化的还原生命本真的教育,即人之为人的教育.“品质教育约等于本真教育”的立论建立在“一个前提假设,两个关键概念,三个约束条件”基础之上.内涵式培养、德智并重、注重生活体验和以人为本是品质教育的价值取向.在路径选择上,品质教育突破了“成功”模式的窠臼,从“成功”走向了“成人”.  相似文献   

9.
高源远 《考试周刊》2013,(58):182-182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对人的培养,是个体的社会化与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对人的培养就是要实现人在社会中的发展,完成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发展。人的发展是根本问题,人的发展对于社会与教育提出了相应要求。由此可以看到教育、社会、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教育是对人的教育,而人又是社会中的人,对人的教育就是使其最终融于社会、改造社会,而教育也就通过对人的教育完成对社会的服务与影响。这三者相互关联,人在社会中的发展使教育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同时受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最终使人全面且具有个性地丰富社会,建设社会。  相似文献   

10.
深层生态文明教育是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教育范式。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也是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选择。但当前我国生态文明教育是浅层化的,本质上是一种浅层生态学指引下以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为基础的浅层生态文明教育。在深度反思浅层生态文明教育的基础上,再以深层生态学为思想基础,以实现人和社会的生态化发展为出发点,以培养生态公民为目标进行深层生态文明教育,同时立足“自然—人类—社会”系统,倡导践行人与人多元共存的命运共同体理念、人与自然融合共生的生命共同体理念以及人与社会绿色共享的发展共同体理念引领深层生态实践,实现全机构推进、全领域拓展、全过程贯通的生态文明教育。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后发型现代化国家,经济相对落后,实现教育现代化要较多地考虑经济因素,考虑社会现代化和工业发展的要求。但是教育的对象是人,因此它不能仅仅作为实现社会现代化和发展经济的工具,而应该考虑人的发展。一方面注重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另一方面要顾及人的素质的提高。随着经济差距的缩小,后者会越来越受到重视。这就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内涵所在。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必然要吸收西方国家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同时也要考虑我国的文化传统,也即面临民族化或本土化与国际化的矛盾。我国现代教育体系建立在学习先进国家的基础上,而且要进一步实现现代化离不开国际化,但是在学习的同时一定要结合自己国家的民族性和国情需要。总之,教育现代化就是古今中外融合基础上的创新。  相似文献   

12.
试论幸福教育的起点、核心、目标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幸福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 ,是教育对人的发展理解的深化与把握。幸福教育就是以人的情感培养为目的的教育 ,通过这种教育培养能够创造幸福、拥有幸福的人。幸福是人性得到肯定的主观体验 ,幸福教育要使人的生理与心理、人格与社会性实现相互融合、转化和提升。同时 ,努力创造幸福资源 ,正确面对幸福资源 ,充分享用幸福资源。(一 )幸福教育的起点 :树立正确幸福观幸福观是人们对幸福的观念、追求幸福的途径的看法、标准 ,它产生于一定的文化中 ,以一种主观的形态起作用。它是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对待幸福问题上的表现 ,是产生并形成幸…  相似文献   

13.
劳动、闲暇、教育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劳动与闲暇既对立又统一.劳动是教育的组成部分,劳动教育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另一方面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素养.闲暇教育是教育的第三种职能,学校应通过"外在因素确定法"和"内在因素确定法"开展闲暇教育.人的教育是劳动教育与闲暇教育的融合,二者的结合具有多元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在现代社会,要牢牢把握劳动与闲暇、劳动与教育、闲暇与教育的关系,明确人的教育是劳动教育与闲暇教育的结合,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论社区教育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论述社区教育以及和谐社会内涵的基础上,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等三个方面,论证了社区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谐社会为社区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同时,还提出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大力加强社区教育。  相似文献   

15.
劳动、闲暇、教育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劳动与闲暇既对立又统一.劳动是教育的组成部分,劳动教育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另一方面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素养.闲暇教育是教育的第三种职能,学校应通过"外在因素确定法"和"内在因素确定法"开展闲暇教育.人的教育是劳动教育与闲暇教育的融合,二者的结合具有多元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在现代社会,要牢牢把握劳动与闲暇、劳动与教育、闲暇与教育的关系,明确人的教育是劳动教育与闲暇教育的结合,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教育是以人为主体的事业,人是生命的主体、生活的主体,也是生产的主体。教育与生命、生活、生产相辅相成。只有基于生命的教育才会促进生命的发展;只有善待生活的教育才能享受教育过程,提高教育的成效;只有服务生产的教育才能体现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与生命、生活、生产的有机结合,实现了教育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17.
教育,是人类针对自身进行的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其目的是对人本身加以开发、建构和塑造,以便适应和推动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不断发展。教育在人的社会实践(例如生产劳动、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基础上,把实践的目标和注意力从外部自然和社会环境上转移回来,集中到作为潜在的和现实的实践主体的人身上,积极地系统地发展人本身的各种秉赋、潜能,创造出日益进步的主体实践条件。因此,教育不仅表明人对自身认识的一种自觉,而且也表明人的实践的更高要求,即把人本身作为发展目的。  相似文献   

18.
劳动教育作为人类社会教育的基础,在新时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新时代劳动教育不同于原始时期"劳动"与"教育"的自然互动,也不同于大机器生产带来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简单结合.新时代劳动教育强调的是在身心互动中人的主体性和社会性统一,强调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以及在劳动过程中对生产知识和技能的习得.为此,需要在统筹劳动与学校教育、劳动形式及其内容与不同层级学生培养目标及参与劳动目的等关系基础上,从学校教育体系、教育实践形式以及评价体系方面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发展路径进行系统设计.  相似文献   

19.
道统是中国教育的根本道德精神,也是教育的形而上,它支撑着中国社会的精神世界。传统道统在于"一贯思想"和"道之传承",近代以来的道统则在于社会演义。道统从过去"人适应社会"、"人则天"的典范演义为近代以来"社会改造人"、"人改造社会"、"天则人"的典范。古代传统的仁义道德精神和西方的民主观念成为道统的内涵,也是教育的规定性,"人民"是近代以来积淀出来的道统,教育在根本上是人民教育,这也是教育的根本道德。近代以来,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相互改造的关系,这个改造是教育实践,本质是启蒙与救亡运动,知识分子的民众情怀则是其根本道德精神。  相似文献   

20.
产学研合作理论的实践与应用,极大地改变了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与影响。笔者在论述产学研合作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教育、科技、经济互动的理论设想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