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昭君出塞的线路,史书没有记载,所以难以确认。昭君出塞路线需把握五点:一是把握汉匈官方交往的线路。昭君出塞是官方行为,如果《汉书》记载中确有一条官方交往的线路,那么,这条道路就有可能是昭君出塞的线路;二是昭君出塞之前,匈奴曾处于分裂状态,匈奴分裂和一统的历史时期是重要的历史背景因素;三是《汉书》中对朝贺西汉的匈奴右皋林王东渡黄河返回匈奴的这一记载,确认为汉匈官方交往线路的重要节点;四是《汉书》关于奉车都尉班伯到定襄护卫昭君夫婿复株絫单于入境的记载,作为推论的重要线索。五是根据昭君于正月出塞的时间背景,认为东渡黄河的线路海拔较低,相对温暖,可以避开春寒料峭的气候。  相似文献   

2.
小学《美术》试用课本(上海市中小学教材编写组编)第五册封三上的年面《王昭君》。画面上王昭君所抱的琵琶,是我们今天民族乐器中的梨面形音箱的曲项琵琶。这是不合史实的。史书记载:“匈奴单于来朝,求美人为阏氏,……昭君戎服乘马,提一琵琶,出塞而去。”那么昭君带去的琵琶是否就是我们今天所使用的琵琶呢? 琵琶作为乐器的名称,最早见于后汉刘熙所著  相似文献   

3.
王昭君,南郡秭归人,名嫱,字昭君。后因避晋文帝司马昭讳,改称明君或明妃。王昭君年纪很轻便被汉元帝选入宫中,成为一名普通的宫女。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当呼韩邪单于向汉元帝求亲和汉元帝下令挑选宫女出塞的消息传出后,王昭君主动向管理掖庭的官吏提出愿意离开汉宫,远嫁匈奴。昭君出塞和亲,在当时举国欢庆,人们在建筑物上刻下“单于和亲”、“千秋万岁”等文字来纪念这个事件。呼韩邪单于娶了汉族姑娘,更加珍惜汉匈两族的真挚友谊,封王昭君为“宁胡瘀氏”,意思是说,王昭君嫁到匈奴后,就会带来永久的和平与安宁。昭君出塞,为汉、匈两族人民…  相似文献   

4.
(一)昭君出塞的时代背景王昭君,名嫱(史书或作王嫱,字昭君),是西汉元帝时(公元前一世纪中叶)的宫女。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旧属秭归县)人,以“良家子”被选入宫。她因出塞远嫁至漠北的匈奴,为匈奴呼韩邪单于(音蝉余,匈奴最高首领的意思,邪音耶)稽侯珊之阏氏(音烟支,匈奴语妻的意思),对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汉与匈奴两族之间的团结友好关系作出了贡献而名垂史册,留芳千古。因此,王昭君这个人物,便成为我国历史上民族团结的象  相似文献   

5.
王昭君是西汉元帝的宫人 ,竟宁元年 (公元前三十三年 )被遣出塞和亲。此后 ,以她的故事为题材的诗歌、乐曲、舞蹈、小说、戏曲相继问世。生活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作家 ,各自按照自己的审美意识 ,再现昭君风貌 ,写下了一篇篇独具风采的篇章。面对如此众多的昭君戏 ,元代马致远的《汉宫秋》却能成为其中最璀璨的一朵奇葩 ,当然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试图就马致远的这一现象作一粗浅的探索。千姿百态的“王昭君”从最早的《昭君怨》到当代的《昭君行》 ,历代文人围绕着昭君出塞的故事 ,留下了一系列的昭君戏。那么 ,历史中的昭君出塞的真实情…  相似文献   

6.
和亲政策与昭君出塞汉唐时代汉族统治者为了保持边境地区的稳定,经常采用和亲的手段来加强民族之间的政治联系。其中大家耳熟能详的当数昭君出塞和文成公主入藏了。特别是昭君出塞,由于王昭君的特殊身份和传奇经历,更是被人们津津乐道,千古流传。王昭君,名嫱,字昭君,原为汉宫宫女。(西晋时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故后世也称明妃)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南迁至长城外的光禄塞下,为了得到西汉王朝的支持,使部族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和环境,曾三次进长安入朝,并向汉元帝请求和亲。结果王昭君被送出塞。她到匈奴后,被封“…  相似文献   

7.
甄静 《现代语文》2010,(4):34-36
王昭君出塞和亲的历史事实,首见于《汉书》记载。后昭君故事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充实,情节不断增加,人物形象逐渐丰满。在历代昭君戏中,以元杂剧《汉宫秋》与明传奇《和戎记》最为著名,《汉宫秋》标志着昭君故事的初步定型,《和戎记》继承了《汉宫秋》的故事情节而又有所发展。二剧各有特色,均是历代昭君戏中的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8.
《昭君出塞》这一历史故事家喻户晓,经曲作家王志信,词作家刘麟加以谱曲写词,谱写成了一首脍炙人口,广为传唱的艺术歌曲《昭君出塞》。它的内容丰富动人,创作手法新颖独特,词曲结构严谨规整,旋律悠扬婉转,抒情与叙事相结合,恢弘大气和婉约凄美完美融合,运用两种乐思,勾勒出丰富、耐人寻味的旋律曲调,向人们展示了一位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王昭君。下面是我对演唱《昭君出塞》这首歌曲的分析与体会。  相似文献   

9.
文章首先指出:汉王朝同匈奴奴隶制政权之间的"和亲"问题,从汉代一直到现代,两种不同意见争论了两千多年.和亲在汉代是一个政治上的重大问题,文臣武将们都在激烈争论和亲政策的好坏利弊.建国以来,我国史学界仍然对这个问题有着不同意见.有的同志认为,和亲是一种"妥协的政策","暂时缓和了匈奴奴隶主贵族的军事进攻",汉元帝"以宫女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昭君出塞成为汉和匈奴和好的历史佳话".另有的同志认为,和亲是"对匈奴忍让,企图换取边境的暂时安静.  相似文献   

10.
昭君出塞的历史功绩许多大家如郭沫若、翦伯赞、费孝通等人有深入的研究。我们重点考察王昭君及出塞和亲的美术作品:最早有汉毛延寿及历代画家画昭君的作品,可惜未见作品留存。之后,画作无数,自宋、金、明、清、近现代及日本美术界对王昭君也情有独钟。昭君出塞还大量留存民间线刻书籍插图、年画及民间工艺品中,是人们向往和平幸福的美好理想。  相似文献   

11.
历史剧《王昭君》在批判继承、革新创造方面的成就,体现在曹禺同志对人物的塑造、情节的提炼和组织以及创造情景交融的坏境氛围之中。根据历史记载,汉代自武帝元光二年即公元前一三三年,由于马邑地方的边境冲突,汉与匈奴之间,战争状态持续了一个世纪;到王昭君出塞的那一年,正是汉匈边境武装冲突的一百周年。这百年战争,给两族人民带来的灾难,是十分沉重的。王昭君到了匈奴以后,适应了汉族与匈奴族要求和平共居的历史趋势,促进汉朝和匈奴的关系大大好转,双方有五六十年和平相处,没有发生过战争,这是一个不小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历来人们常说的中国古代的和亲,一般都是发生在不同民族之间的政治联姻。对于汉代的昭君出塞,人们一直以来也都是将其作为一次联姻式和亲来看待的。然而,分析历史上的此类和亲,可看出它具备两个重要特点,一是作为和亲方的女性,一般都是与帝王有血缘关系的女子,二是史书记载这类和亲时,多用"嫁""妻""婚"等字样,表明一次婚姻关系的缔结。而昭君出塞并不具备这些特征,那只是汉皇的一次赏赐,昭君只是汉皇赐予匈奴单于的礼物之一。有人将昭君出塞看作联姻式和亲,是认为她对汉匈间的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是就两国关系的实际效用而言的。但真正说来,昭君在这方面的作用实被后人夸大。汉匈之间在她之后的长时期和平,主因并不在她,而在于匈奴实力衰落,无力与汉王朝对抗,另外也在于汉朝曾给予呼韩邪单于以极大援助,呼韩邪单于及其子孙感恩汉朝,不愿轻启战端。无论从何种角度看,昭君出塞都不是人们常说的联姻式和亲。  相似文献   

13.
“昭君出塞”是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重要事件。经过历代文学家的演义和当今各色媒体的传播,王昭君作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形象更是妇孺皆知。那么,王昭君为什么要出塞?通常认为是为了促进汉匈民族团结,自愿出塞履行政治联姻。这当然是不错的,但这样的解释有将历史人物简单化的倾向。查阅相关资料,昭君出塞前后其  相似文献   

14.
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我们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首先,注意教学语言。1.讲述语言。教师的讲述语言要做到生动有趣。如讲“汉与匈奴关系”中“昭君出塞”一目时,可以这样刻画王昭君,“王昭君,名嫱,西汉南郡秭归(今属湖北)人,是位农家姑娘。年轻时,因貌美被选入皇宫当宫妇,她为人正直,入宫后因没有贿赂画师,被冷落一旁。当汉元帝下令从宫女里挑选一名嫁与呼韩邪单于,以表示汉与匈奴和好时,王昭君深明大义,自告奋勇,愿作和亲使者。昭君在塞外同匈奴人民和平相处,爱护百姓,教给当地妇女织布、缝衣和农业生产技术,受到匈奴人的爱戴。王…  相似文献   

15.
昭君出塞是历史剧的传统题材,王昭君的命运一再被剧作家改写。本文从《汉宫秋》与《王昭君》两部剧的情节、王昭君悲剧命运的原因以及意义深入挖掘其命运内涵。  相似文献   

16.
由于社会和作家个人的原因,马致远的杂剧多取材于古小说,用曲笔来反映社会现实。这里的所谓“小说”是就其广义而言的——泛指神话寓言、笔记小说、传奇话本、宗教故事、民间传说等。 《汉宫秋》是表演“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但与正史所载的昭君和亲不同,它是在晋代葛洪《西京杂记》和唐人《王昭君变义》的基础上,又吸取其他历史笔记小说和民间传说,结合元代的社会现实而写成的。《西京杂记》载:“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按图召幸之,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见。”“匈奴入朝求美人阏氏,于是上按图以昭君行,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闲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其事,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资,皆巨万。  相似文献   

17.
课文可以演绎,名著可以演绎,历史人物可以演绎,历史故事也可以演绎,甚至是一个成语、一个俗语或是一种似乎早已被人们定性了的事物,都可能会引起我们的遐想,也都可以在作文中进行充分的演绎,从而使作文有所创新。一、改造式演绎改造不是照抄,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对有些内容适当加以修改或变更,使之适合新主题的需要。从内容和范围上来看,体裁可以改造,情节可以改造,甚至是人物形象也可以改造。我们不妨来看几个成功的例子:2002年高考湖北省满分作文《昭君的选择》改造的是“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目的是重新为王昭君塑身、定位。昭君出塞、身…  相似文献   

18.
文艺作品中的王昭君,是一个"箭垛式"的世代积累型形象。从民俗文化的视角对其几部剧作进行研究,可发现其首先具有"孤雁"的民俗意象,"昭君出塞"系列剧蕴含有民间"哭嫁"的习俗,《昭君梦》和日本能乐《王昭君》则表现了"魂归"的民间俗信。王昭君戏剧形象之所以让中国乃至东亚人民喜闻乐见,与其蕴藏的浓郁民间风情、民俗文化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9.
《内蒙访古》是一篇别具一格的文章。它以散文的形式,表述史论的内容。它的内容精深宏富,以汉族与匈奴的关系为中心,追溯自赵武灵王(前325—前299年)修长城、胡服骑射(前307年)到呼韩邪单于款塞入朝、昭君出塞(前33年)近三百年间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作者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昭君出塞、和亲政策等问题作了科学的评价,一反几千年的传统偏见,推出新说,言之成理,持之有据,令人心服。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昭君出塞的故事可谓是妇孺皆知。随着时代变迁,昭君已经成为一种令人瞩目的文化现象。历朝历代的昭君文学作品很多,几乎可以汇集成一部昭君文学史。其中,唐代的《王昭君变文》对后世影响较大,在整个昭君文学史上有其独特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