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中国文学成为"中国故事"的来源之一.现如今,在"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向世界展示我国优秀的历史与文化显得尤为重要,它很大程度地影响到国家软实力的竞争以及世界文学格局的角力.然而,中国文学在海外传播不如预期已经成为既定事实.鉴于此,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便成为跨文化传播领域的重要使...  相似文献   

2.
以"悲剧"与"杯具"为例,运用概念整合理论阐释了网络流行语"杯具"及其相关流行语的语义认知模式。"杯具"来源于"悲剧",但其语义内涵更加丰富。因为谐音双关,人们通过对"杯具"与"悲剧"的相关信息投射,整合推理出"杯具"的浮现意义。与"杯具"相关的网络流行语基于其不同的输入空间信息的整合使得其浮现意义得到了更加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十月革命以前,先进的中国人不分阶级、民族和地域,热情地传播马克思主义,传播主体多元.这一阶段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性质主要是文化传播,此后转为政治传播.以李大钊为代表的无产阶级知识分子是真正自觉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以开启."反转"现象是认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点的重要证据."反转"现象表明,政治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属性和生命线,是主导.文化性居于从属和派生的地位,二者健康的非平衡发展是合理的常态,实现二者的和谐统一发展是理想的目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认同只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归根到底决定于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4.
中国英语是汉语与英语语言文化交流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它是用不属于讲英语民族的人所惯用的词语表这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它以规范英语为基础,能够进入英语交际,不受母语干扰;并有益于传播中华文化,将随着中国人使用英语的普及和中国特色的形成而逐渐扩充,从而丰富和发展英语与世界文化.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受到广泛关注,中国文化"走出去"成为中国文化对外开放的新要求。文章以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为背景,提出要充分考虑文化交流与传播接受对象特点的精准式文化传播,探讨了精准文化传播的模式与要素,提出了依据传播主体与传播客体精准确定传播内容、依据传播客体与传播内容精准确定传播渠道的精准式文化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6.
传统民间音乐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一块瑰宝,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保护和传承它。"文化的传承必须依靠传播,使它传之于人,行之于世,承之于于后人。"如何传承河南传统民间音乐是一个严峻的、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央视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舌尖热"顿时席卷而来.它让亿万观众从舌尖上感知中国人在生活礼仪、伦理等方面的灿烂文化,一系列平凡的美食元素悄悄地触动着人心,达到了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我想,作为一名小学品德教师,无论是教书还是育人,都可以从这场"舌尖"风暴中得到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8.
将留学生实践教学与地域文化发展相结合,从构建"语言+文化+实践"的留学生实践教学体系、以教育对外开放带动地域文化传播以及建立健全文化传播保障机制等方面探讨两者协同发展策略,助力"一带一路"中国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9.
新媒体的不断出现与发展改变了传统媒体时代的跨文化传播态势,形成了官方媒体、专业组织与网民群体相结合的"三位一体"传播格局。太极拳是体现中国"和谐"精神的代表性传统文化之一,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在新的媒介环境下的对外传播或将迎来新的机遇,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路径创新和"走出去"提供思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西游记>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部十分独特的作品.近年来,从官方到民间对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呼吁与努力都不断增加.考察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无论从范围、形式来看,还是从影响力来看,<西游记>都在中国古代文化的域外传播中独树一帜,且发人深思.究其原因,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主要有几个方面.首先,它是由<西游记>的自身特点决定的.我们很自然地能够在<西游记>中感受到的宗教、英雄、传奇、丰富的想象等要素,容易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们全部或部分地感知与理解.域外的<西游记>改编者正是挖掘出类似的内涵才取得了成功.其次,传播受众的可通约性是必不可少的前提.传播受众更易于接受与自己知识、文化背景中相同或类似的信息,对<西游记>中不同文化下的共性进行抽取与有效放大,是<西游记>被域外受众广泛接受的关键.再次,大众化、娱乐性的传播方式是<西游记>域外传播得以成功的重要手段.诚然,文化传播中应注意保护文化的精髓不被破坏.  相似文献   

11.
苏华 《承德师专学报》2005,25(4):56-56,68
自由是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以及对必然性的利用,是主客观统一的过程;而实践也是同样包含着主客观统一的主客体的统一,即人们利用、改造客观必然性的活动:主体性也是在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克服、改造中得以确立起来.自由、实践、主体性三者为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形态,各有侧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是从自由和实践引发开来的,作为自由和实践的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认识、作用和改造中达到的与客体世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围城》通过方鸿渐的漂泊,借助看似"开放"实则"封闭"的空间转移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及中国知识分子作了入木三分的描绘,多侧面地对所谓文明社会的各种弊端作了无情揭露和嘲讽,使方鸿渐们在不同的世情背景下,呈现出既复杂又真实的人性、人情和人生。  相似文献   

13.
虽然有效教学反思已倡导多时,但并不能无条件地接受它,要在对它本身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指导自己的教学。因此,对其概念的梳理和思考是必需的。本文认为有效教学反思是有着多方面涵义的实实在在的概念,其"有效"所言传的是一种"发展"和"进步"的意义,体现了对一种理想状态的追求。具体来说,有效教学反思体现为一种教学反思形态、思维形式、理想和境界以及多指向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4.
“时代”、“地区”和“民族”性类目常常并列列出,归类时可以从有关相近相邻类目的内容划分中找出划分标准;分析主表中注释隐含的划分标准;分析类目包含的主要内容成分判断或参考一些相关类目规定的划分标准,来寻找到合理的归类方法。  相似文献   

15.
原始的雅、俗都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否遵循礼的规范,是区分雅俗的重要标准。礼最初是俗的一种体现.经过贵族加工和发展后.礼更加规范。约束力更强。雅依从于这种规范后的礼.最早在音乐领域诞生,借以和未经规范的、不能体现礼的精神的“俗乐”相区分。雅的观念产生以后。雅俗之间才开始有了区分。  相似文献   

16.
由沃尔夫冈·彼得森执导的电影《特洛伊》取材于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它以直观的音像形式重现了古希腊的一场战争,同时也融入了现代的商业因素.影片在故事的基本情节、人物的塑造及文化的内涵上,对原作既遵从、又疏离,使得作品从一部反映部落英雄战争的史诗,转向更为深邃的人性拷问,更契合现代人的审美趋向;但如果仅凭影片去理解史诗,则会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17.
<到灯塔去>(To the Light house)是一部经典的意识流小说,它以完美与和谐的艺术形式充分展示了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非凡的艺术功力.本文以<到灯塔去>为文本,提出了对"非个人化"手法在两个层次上的理解并探讨了伍尔夫如何娴熟的使用这一手法来揭示人物变化多端的内心世界,揭示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18.
一直以来,许多研究者忽视了鲁迅写作《阿Q正传》时的思想观点和文艺观点,仅仅一般地根据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中关于农民问题的正确思想来解释阿Q的“革命”问题。事实上,阿Q的“革命”,不过是他的“精神胜利法”在客观环境发生变化后的另一种表现的形式而已。  相似文献   

19.
《西游记》中的“游”作为希望的载体,对于游者本身的意义,主要在于为师徒们提供了新生的机会,由此引起了师徒们身份的重构,并使他们融为一体。游的“流动性”与“滞”的因素相对举,以及作者对结局的淡化处理,揭示了“游”这个行动所产生的永恒意义。  相似文献   

20.
《颜氏家训·音辞》中"败"、"好"、"恶"三个字的语音在汉语史中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其词性、语义也有着相应的变化。经过考察,可以发现"败"、"好"、"恶"语音声、韵、调的发展和更替具有规律性;词性、词义的演变和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上古到中古和从中古到现代,语音演变趋势呈现不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