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袁千里 《中文自修》2007,(11):35-35
到了合肥不去包公祠,我想是对这位铁面无私的大法官的不敬,至少你自己也会觉得可惜了啊。 在我的印象中,包拯包大人,如炭一般的脸庞。身长七尺,眉心还有一个月牙形的印记。那正是他铁面的象征。在包公祠,魏怀着向往看到了不一样的包青天。  相似文献   

2.
拜谒包公祠     
五一之晨,登上北去合肥的中巴,也许是一向景仰包公的缘故,一到包公故里合肥,禁不住要去拜竭包公祠。午后的合肥,阳光明丽,和风拂面,漫步在游人如织的包河公园,我那萦怀久远的包公情结,似乎一缕缕加浓,一缕缕升华……包公祠位于包河公园香花墩。据《庐州府志》记载:“香花墩,在城东南门外濠中,包孝肃读书处,本为公祠,蒲苇数重,鱼龟上下,长桥径渡,竹树阴翳。”另据碑文记述:包河小洲上  相似文献   

3.
包拯非其长嫂养大“长嫂比母”之典已流传900余年,致使世人皆知包拯是其长嫂养大的。其实,这是一种误传,因为包拯并非其长嫂养大,而包拯次子包绶才是其长嫂崔氏抚养,近年出土的包绶和崔氏墓志铭证明这一点。在包拯孝肃墓的附葬区内,有包拯夫人董氏墓,长子包、长...  相似文献   

4.
宋仁宗年间,当朝天子仁宗的生母李后蒙冤,流落在外,幸而遇到包拯,得以一雪沉冤。李后被接回宫中后,痛斥仁宗,并命包拯杖责仁宗。包拯左右为难,便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打龙袍”,既维护了孝道,为李后出了气,又保留了仁宗的尊严,使皇帝亳发无伤,皆大欢喜。  相似文献   

5.
包拯的台谏官政绩述论贾玉英包拯自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中进士甲科,为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至嘉枯七年(1062)死于枢密副使任上,历仕三十余年。其间,包拯不仅任过台谏的一般官吏,而且还出任过台长知院。他的台谏官生涯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从庆历三年(1...  相似文献   

6.
包拯吃鱼     
包拯(zhěng)早年丧母,是嫂嫂将他养大的,包拯称她为嫂娘。包拯考中进士到外地做知县。上任前一天中午,嫂嫂特地为他做了条红烧鲤鱼。包拯要嫂嫂和侄儿包勉(miǎn)同吃,嫂嫂没答应。他只好吃掉一面鱼肉,剩下的留给包勉吃。吃晚饭时,嫂嫂又将剩下的鱼给包拯吃,他就将  相似文献   

7.
宋痒执政8上,政绩平平,但是没有触犯法律。包拯下决心弹劾这位宰相,不让他“胶固其位”。实际上是为“庆历新政”鸣不平。动摇执政大臣,包拯要担当很大风险,面临着更为艰巨的任务。这场弹劾,再一次震动了朝野。  相似文献   

8.
论包拯的民族观肖建新古往今来,包拯名声远播,几无出其右者。史称:“里巷妇人稚子莫不知名”①,“小夫贱隶,皆知姓名”②。然人们知其民族观者不多,研究者对此也较少思索涉笔。之所以如此,也许事出有因。虽然包拯曾于庆历五年(1045年),奉使契丹,但考察其仕...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史学的角度阐明包拯的用人与严法,并诓歌了包拯的刚直不阿、秉公执法、洁身自律等美德。  相似文献   

10.
王翠 《双语学习》2007,(12M):221-222
包拯(999—1062),字希仁,庐州(今安徽合肥)人。天圣五年登进士第,累擢知县、知州、权知开封府、权三司使、枢密副使等职。包拯不仅是著名的清官,北宋中期进步的政治家,而且也是胸怀韬略、运筹帷幄的军事谋略家。本文对包拯在军事方面的贡献略予论述。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司法官员之一,包拯曾经树立了一个伟大的司法形象,对包拯的司法形象进行分析研究,可以给我们今天的司法道德建设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包拯是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王尧臣榜进士。这一榜科举考试,与包拯同年登第者(即"同年")共1418人,其中成名成功者较多,文彦博、韩琦2人官至宰相,包拯、吴奎等7人为执政,在北宋历史上较为罕见。年长仕晚的包拯与其同年关系融洽,尤与其同年中高官者交往甚密、联姻结党。在朝中同年的支持、帮助下,包拯为官26年升迁27次,在斗争激烈的北宋官场中屹立不倒。包拯配合宰相文彦博、韩琦等排除异己,掌控朝政,以至于出现了天圣五年(1027年)榜同年长期执政的局面。  相似文献   

13.
大圩乡地处合肥市东南,距市区约12公里,位于合肥市远郊。该地东临南淝河,南滨巢湖,面积45.8平方千米,人口2.72万.该处土地肥沃、地势平坦、气候适宜,为典型的农业区,素有“鱼米之乡”、“合肥粮仓”之美誉。随着合肥城市化的发展,这里逐渐成为合肥市禽蛋、蔬菜、花卉、水果的供应基地。我校地处该乡,大圩乡独特的地域环境为乡土地理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本就如何利用乡土资源开展地理教学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4.
李鸿章捐资重建了包公祠并亲自撰写的碑文,虽寥寥数语但却折射出李鸿章的处境和心态。此碑文不失为了解研究李鸿章思想和生平的难得材料之一。  相似文献   

15.
以清官闻名于世的包拯其法律思想也是极其丰富的,他认为,法律是治理国家的重要工具。为了使法律对国家的长治久安起到保障作用,包拯认为必须注意法令的统一和稳定;法律的统一和稳定是法律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而要使法律发挥作用,最重要的还是法律的贯彻执行。在法律的具体贯彻上,包拯提出了任用良吏、止绝内降、务得慎刑以及明正赏罚的主张。包拯一生久任察官,经验丰富,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而具有一定特色的法律思想,显示了他的卓越见解。  相似文献   

16.
包拯崇拜是中国古代出现的一种具有广泛社会群众基础的文化现象,也是中国传统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中华民族重道贵德、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是包拯崇拜具有生命力的关键;包拯在政治实践中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和发展,使包拯崇拜在社会各阶层具有广泛性;以包拯为本事的文学作品所贯穿的除暴安良、善恶有报的精神,符合了人们对清平世界的心理需求,使包拯崇拜具有了深远性。  相似文献   

17.
巢湖流域文化历史悠久,巢湖独特的地理环境,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容,形成了颇具湖区特色的文化形态。先秦时期巢湖流域文化呈现延续性,独特性和交融性,开创性和先进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8.
指碑     
开封是清官包拯做官的地方,包拯死后。后人为了扬包拯之清风,把凡是在开封当过府尹的人的名字全部刻在一块碑上。从北宋开始,近千年阃,那块一丈许的青石石碑上写满了开封府尹的名字。  相似文献   

19.
颍州人王向是北宋名臣包拯的女婿,因其英年早逝,事迹罕有所闻。1973年出土的《包拯墓志铭》揭示了包拯与王向间关系的历史线索。王向之父王平,其兄王回,其弟王囧先后进士及第,在《宋史》有传,父子四人都擅长文学,与曾巩、王安石等人交游密切。特别是王向王回兄弟与苏轼苏辙和曾巩曾布在嘉祐二年同榜及第,形成了可媲美“三苏”的“一门四进士”“兄弟同登科”的儒林佳话。王平与包拯同在御史台为官,因其刚直家风与包氏家风同声相应,进而结为姻亲,王向作为包拯长婿,是包拯家族的重要成员。对王向父子的研究有助于深化和细化包拯研究,补充和拓展阜阳历史人物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两个鸡蛋     
传说包拯三十岁当了开封府尹。那时,他已经是个有智有谋的清官。隔着窗棂吹喇叭——响声在外啦!推荐他来京主事的,是当朝大师王延龄。此人是三朝元老,白胡子齐腰深,还日夜思念着国事。包拯虽是他推荐的,但是他对包拯的人品、才智究竟怎样,还了解得不那么清楚,总想找个机会试试包拯的才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