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张华是西晋政坛、文坛领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以天下为己任。他对外力主伐吴,平定边乱;对内据理谏诤,力保政局稳定,整顿西晋士风,为西晋王朝的统一和稳定贡献了其毕生精力,立下了汗马功劳。张华是由出身寒门而致位通显的典范,他以自身的成功激励着一代寒门的进取精神,以其高尚的人格影响着西晋士人,成为西晋士人的楷模。  相似文献   

2.
张华是我国西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张华在西晋的政治生涯分为晋武帝和晋惠帝前后两个阶段。张华被杀的客观原因是朋党之争,主观原因则是其个人谨小慎微的性格。他在出兵伐吴,谋求统一,为政和平,延缓动乱方面的政治作为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3.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问题。杜预字元凯,京兆杜陵人也。时帝密有灭吴之计,而朝议多违,唯预、羊祜、张华与帝意合。祜病,举预自代,因以本官假节行平东将军,领征南军司。预既至镇,缮甲兵,耀威武,乃简精税,袭吴西陵督张政,大破之。预处分既定,乃启请伐吴之期。帝报待明年方欲大举,预表陈至计。预旬月之中又上表曰:"凡事当以利害相较,今此举十有八九利,其一二止于无功耳。自秋已来,讨贼之形颇露。若今中止,孙皓怖而生计,或徙都  相似文献   

4.
杜预(公元222—284年),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东南)人。其祖父杜畿为曹魏尚书仆射,父杜恕为曹魏幽州刺史。魏高贵乡公甘露二年(257年),在90余岁的退休官员乐详的荐举下,35岁的杜预袭祖爵为丰乐亭侯,后因功位至征南大将军、开府,封当阳侯,是一位“有大功名於晋室”的功臣。但是,史学界对杜预的评价甚微,甚至于忽略了杜预在西晋立国与“太康之治”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社会历史地位。杜预虽然出身于宫僚家庭,又是晋王室的皇亲国戚(杜预是司马懿的女婿),但是,他不同于西晋的一般势官,他才华横溢,不仅是西晋时期的一位政治家、军事家,而且是一位经济家、发明家、天文历法家,同时又是一位学有成就的儒学家。  相似文献   

5.
作为魏晋之际重要的政治人物,贾充竭力协助司马氏扫除异己、巩固权势,甚而不惜背上弑君之罪,为亡魏成晋立下汗马功劳,从而跻身于统治核心,与司马氏结成了特殊关系。西晋初年,贾充成为各派政治势力矛盾冲突的焦点,这与他在魏晋禅让过程中的表现有直接关系。透过贾充这个人物,可以看到司马氏统治集团内部早就隐伏着深刻、复杂的矛盾,这是西晋政权凝聚力、皇统合法性匮乏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西晋人杜预虽人送外号"杜武库",但他素来为人低调,在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默默无闻,不为人所认识。公元178年,荆州前线的晋军主帅羊祜突然病重,临终前,他向晋武帝点名推荐杜预接替自己的职位,以完成最后的统一大业,这时人们才第一次把目光聚集到他身上。  相似文献   

7.
杜甫世系研究表明,西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学者杜预,为杜甫第十一世先祖。本文结合嘉庆本《永昌县志》考证认为,杜预四子杜耽及其子孙,在西晋永嘉初年,曾流寓甘肃永昌,前后历时近70年。前秦苻坚克凉州之后,杜氏子孙重新回到祖籍关中地区。杜甫先祖流寓永昌的历史,是前凉时期中原流民避难河西的鲜活个案,对五凉文化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作为西晋的开国元勋和太子司马衷、齐王司马攸的岳父,贾充对司马衷和司马攸的态度与晋武帝立嗣过程密切相关。贾充在其出镇一事、夏侯和事件和卫瓘进言事件中都没有明确表示过自己的态度,正因如此,晋武帝在司马攸的问题上才比较谨慎,直到贾充死后才开始着手处理,可以说,司马攸之死与贾充之死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9.
陆机之冤     
陆机(261—303),字士衡,晋代吴郡华亭(今上海市)人。生于三国时吴永安四年,卒于晋太安二年。他是在“八王之乱”中被害的,《晋书》卷五十四有传。陆机出身于豪门世家,祖父陆逊是吴国的丞相,父亲陆抗是吴国的大司马。陆抗死时,陆机才十四岁,便领父兵为牙门将。六年后(280年)吴亡,陆机退居故里,闭门读书十年,曾作《辩亡论》上、下篇,以述吴之兴亡及其祖若父之功绩。晋武帝太原末年(289年),陆机与弟陆云同赴洛阳,造太常张华。张华素重其名,如旧相识。他曾说“伐吴之役,利获二俊”。可见陆氏兄弟当  相似文献   

10.
西晋洛下文士的雅集主要有两大类型:其一为晋武帝华林园雅集、愍怀太子东宫雅集、贾谧府邸雅集、成都王司马颖处雅集等西晋政治主导者组织的雅集;其二为张华的同好之会、石崇金谷园雅集、二陆处的东南士人雅集等西晋洛下文士自发组织的雅集。雅集中的诗文创作、共赏好文、诗文传播等文学活动,均具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使考源     
中使之职出现在东汉,但稳定和发展应在三国时的东吴。虽然中使最早出现在史书上是东汉章帝建初七年(72年),但由于范晔《后汉书》成书时间较晚,他参考的史料中有很多是晋人撰的《后汉书》,诸家《后汉书》都或多或少受到吴人谢承的《后汉书》的影响,在撰写的过程中可能借用了当时己有的中使的官名,而范晔袭之。据《后汉书·张让传》,中平二年(185年)首次出现“号曰‘中使’”,中使当始于此时,而史书上此前出现的中使,有可能是史家借用进史书的。  相似文献   

12.
《世说新语》反映了魏晋时代的社会风情。张华是西晋时期的名士,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文章通过对《世说新语》有关张华的条目进行分析,指出在魏晋时期人物的品评标准发生了变化;学术从经学流变到玄学;士人受到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双重影响;士庶矛盾中掺杂着南北矛盾。  相似文献   

13.
《三都赋》的撰写和修订是左思一生中最重要的工作,他大约从移家洛阳就正式开始这一工作,先从事《蜀都赋》和《吴都赋》,到太康元年(280年)西晋平吴时又匆匆加上《魏都赋》,形成完整的初稿。他请名士皇甫谧为之作序。此后他又花十多年的时间加意修改,他拜访张载和陆机,又求为秘书郎,都是为了进一步搜集信息,帮助修订。到元康六年(296年)告一段落,得到张华的高度评价,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应,洛阳为之纸贵。于是先后有张载、刘逵、卫权等人为赋作注。这些序、注曾经有人认为完全是左思本人的炒作手段,但并无确证。  相似文献   

14.
晋惠帝皇后贾南风,是西晋历史上一位颇受非议的人物,晚近史家和学人均将其作为女人干政、扰乱西晋政治和开启八王之乱的罪魁而大加贬斥,并因此把“八王之乱”的时间界定为从贾后开始执政的惠帝元康元年(291)到光熙元年(306),长达16年之久。实际上从惠帝元康元年(291)到永康元年(300)贾后执政这一段时间里,“朝野安静”,“海内宴然”,政局是稳定的,无甚“乱”可言。我们应摆脱“女人祸水”之类封建旧史观的束缚,对贾后实事求是地加以评价;“八王之乱”的时间也因此应从永康元年(300)四月开始算起,肇乱者是赵王伦,而不应把这笔帐算在贾后身上。  相似文献   

15.
晋悼公三年(前571年),晋会九诸侯城虎牢以逼郑;晋悼公十一年(前563年),晋荀偃、士帅师灭阳之国,以其故地与宋,虏其君归,徙其族嗣于霍人;晋平公十一年(前547年),卫大夫孙林父以其采邑戚叛卫属晋,晋赵武会诸侯疆戚田,取卫西鄙懿氏六十邑予孙氏。  相似文献   

16.
张戒的《岁寒堂诗话》和严羽的《沧浪诗话》一前一后,饱含着作者对杜甫及杜诗的热情称赞之情.但两部诗话颂扬的主要方向是不一样的.它们代表了颂扬杜诗的两种方向:《岁寒堂诗话》重视杜诗的思想性,《沧浪诗话》重视杜诗的艺术性.尽管各有缺失,但在研究杜诗学上,它们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是杜诗学上不可跳越的两层阶梯.  相似文献   

17.
曹鹏 《嘉应学院学报》2007,25(5):106-108
曹魏《新律》之成,通说多归功于陈群,刘邵则无足轻重,甚至可提可不提。但据陈寿《三国志》载,《新律》的制订者却并无陈群其人,而只是刘邵与庾嶷、荀铣等。参与《新律》基础上制定《泰始律》的律学家杜预,应该看过《三国志》,却对陈寿关于《新律》修撰者的记载并无异议。斐松之引书二百余种,注释、补充、考订《三国志》,也未对陈说有所修正。"诏陈群、刘邵等制新律",或"令司空陈群等制订魏法"之说,则出自成书晚于《三国志》四百多年的《晋书.刑法志》,而《晋书》所存在的对史料未予认真甄别去取,"不求笃实"的缺点,在成书后即受到其当代人的批评。《新律》制订者的问题大可存疑,至少有理由强调,应该对刘邵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18.
永嘉之乱后,河东裴氏一支南迁寿阳,北魏后期回归北土,被称为“南来吴裴”。南来吴裴与河东裴氏虽都已失去在魏晋时代的高门地位,但他们在婚宦、文化上仍有差别。总的来看,南来吴裴为回归河东故土而主要留在南境诸州发挥作用,成为独立的一支。仕宦特点显示:河东裴氏多仕于中央,司以文职;南来吴裴多仕于地方,以军功进阶。同时,他们在文化类型上也体现了不同倾向。作为新兴家族的南来吴裴处处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唐末五代,王审知及其子孙统治福建近半个世纪。本从王闽政权所实行的职官制度的角度将其统治分为三个时期,并对各个时期的职官制度进行探讨。第一个时期自公元898年至908年王审知继王潮任唐威武军节度使统治福建,政治身份是唐朝的地方节度使,其属官完全依照唐制,受唐王朝任命。第二个时期自公元909年至925年,王审知受后梁封为闽王,福州升为大都督府,王审知便以闽王的身份统治福建,虽然自命职官,但向中原王朝称藩臣,使用中原王朝年号,定期纳贡,是称雄一方的地方割据势力。在中原动乱的情况下,王闽政权实行保境安民、发展生产的政策,福建的经济化迅速发展。第三个时期自公元926年至945年,王审知死后,其长子王延翰自称大闽国王,立宫殿,置百官,威仪物皆如天子之制。尔后王氏兄弟子孙为争夺帝位,日寻干戈,相互残杀,内乱不止,政治腐败,势力日削。他们所实行的职官制度完全是独立的国家之制,自称国王,下置宰相百官,终于导致王闽政权的灭亡。王闽政权各个时期实行的不同的职官制度与其治乱兴衰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