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中国历史上两个颇为相似的大时期“统一——强盛——分裂”这样三个阶段的比较,再结合元明清诸朝的历史,得出: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之路,是中国强盛的根本基础。  相似文献   

2.
吴洁 《初中生辅导》2023,(Z4):91-93
<正>中国古代史是一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史,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尽管中国历史上也曾出现过若干次分裂的局面,但都是短暂的,最后总是归于统一。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符合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把我国各民族维系于一个统一的大家庭中而又世代传承的主要纽带有:国家的长期统一;各民族相依并存的经济文化联系。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虽然经历了分裂,但在分裂中又酝酿着新的统一,同时这一时期民族间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进一步加强,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史中重要的阶段。  相似文献   

3.
一、横向比较即对同一历史时期性质相同或不同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的比较。如对19世纪六七十年代德意志、意大利统一的比较。相同点:从背景看,都是因为政治上的分裂割据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引起的——资本主义经济在工业革命后有了长足发展,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从统一的方式看,都是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来完成的,在统一进程中,都由一个核心人物,德国是俾斯麦,意大利是加富尔。不同点:从统一的方式看,德意志完全通过王朝战争来实现,而意大利除了主要由撒丁王国领导统一运动外,加里波第领导志愿军通过自下而上的…  相似文献   

4.
对于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这两种现象,应该以历史主义的观点进行评价。其评价标准应该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为依归。因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都与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分化有关,无论分裂还是统一,都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都具有历史必然性,分裂是因为中华大地上还有一些民族处于分化融合过程中,没有完全融合到中华民族之中来,这种分裂是为中华民族在新的更加广泛基础上的统一打基础。客观评价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标准应该有三:一要看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是否给人民生活带来安宁与富足;二要看是否有利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融合;三要看其统一与分裂的方式及主体者的主观态度。  相似文献   

5.
写小说不然对不起沸腾过随即凝聚在身边的历史写散文不然对不起流淌在胸间的万般感受写童话不然对不起眼前光怪陆离的幻象写短诗不然对不起耳畔琤琮变化的音符我写因为我有我写因为我爱——选自《宗璞全集》  相似文献   

6.
展龙 《历史教学问题》2006,(1):68-70,12
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统一和分裂的演进趋势独具特色,而统一始终是其主流,并表现出统一时间越来越长,统一规模越来越大,统一程度越来越坚实,统一思想越来越深入人心等鲜明特点。而且,中国历史的分合发展特点及其趋势表明,任何时候,分裂的代价是沉重的,而统一的意义则十分重大。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国家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而要实现统一,其途径也必须从战争方式走向和平方式。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上曾有过短暂的分裂,但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历史的主旋律。一、中国古代分裂与统一的关系"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句话精辟概括了中国古代分裂与统一的关系,具体理解为: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的历史上,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是以国家的统一为前提的.秦汉以来,统一是长期性的,是历史的主流,分裂和封建割据的状态是暂时性的,或者是在一定程度上部分地存在着的.在人们的思想意识里,总认为统一是正常的现象,分裂割据是不正常的现象.远在春秋战国之际,在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基础上,商品交换有了发展,人民的接触越来越频繁,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和文化联系加强了.在秦汉的统一国家里,这种情况更有显著的跃进.司马迁说:"汉兴海  相似文献   

9.
国家的分裂和统一.在中外历史上不胜枚举。从历史的发展轨迹来看.统一总是与国家兴盛相伴,分裂总是与国家衰落同在。历史上的兴衰固然有许多原因.但是.统一是国家兴盛的前提条件.分裂往往造成国家的衰落,历史的教训不能忘记。细心地研究各时期各国家造成分裂的原因.对于今天我们更好的维护祖国统一.实现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国共两党相互间的关系与中国统一大业息息相关.历史上,国共两度合作,大大促进了中国走向统一;但同时又两度分裂,给中国统一大业带来负面影响.但现代的中国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不论是国共合作或是分裂,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不移地领导中国人民向着实现中国完全统一的目标前进.  相似文献   

11.
如何从宏观上把握历史知识的整体联系,多角度、全方位整理知识,把所学知识纳入特定的系统中,形成立体的知识体系,达到融汇贯通,能厚能薄,运用自如,是高三历史总复习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培养综合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几年来,我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下面谈谈我的主要做法.一、利用课本目录,大事年表,熟记历史分期和篇、章、节要目,把握历史演进过程中前后知识宏观内在的有机联系,建立整体的知识框架.二、围绕各历史阶段的基本特征,组织知识,突破重点难点.例如:中国封建社会史从战国开始到鸦片战争前经历了以下五个各具特色的发展阶段:①战国、秦汉——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初步发展;③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③隋唐——封建社会的繁盛;④五代、辽、宋、夏、金、元——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⑤明、清(鸦片战争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五个发展阶段的特征本身就概括了各阶段的重点和难点,据此来组织知识,展开论证,也就抓住了课本的要害,突破了重点和难点.三、理清基本历史线索,带动知识的演绎串联.例如,中国近代史有中国人民的屈辱史,抗争史和探索史三条基本线索,它贯穿着  相似文献   

12.
本专题有两条学习主线: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在我国历史发展的漫长岁月中,围家统一与民族融合一直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分久必合”与多民族共同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心声。其间虽然出现过春秋战国、三国两晋南北朝和唐末以来的长期分裂割据,但也出现了秦朝、两汉、隋唐、元朝和明清几个大一统时期,尤其是两宋以后,我国基本上没有出现大的分裂局面。同时,在分裂与统一的斗争中,总是伴随着民族融合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在不加重课业负担的前提下,教儿童学一点古诗,有利于扩展他们的视野,增长知识,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祖国灿烂文化遗产的熏陶.我区及外省市一些语文老师已经着手这样做了,他们在语文教材之外,找一些古代的脍炙人口的短诗,作为课外阅读材料教学生诵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我曾对我的两个孩子进行这方面的“实验”,我觉得教孩子学古诗应注意以下几点:(一)培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小学生来说,兴趣——学习的直接动机,能推动他们去主动的学习和探索知识.为唤起孩子学古诗的兴趣,我先教他们形象性强,浅显易懂,节奏明快的短诗.我教的第一首诗是骆宾王的《咏鹅》:  相似文献   

14.
中国封建社会自从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后,曾几度出现分裂割据局面,至于社会动乱、人民起义更是史不绝书,如果仅仅从现象上看,的确象“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中国历史就是在这样曲折复杂的道路上向前迈步。在这统一→分裂(动乱)→再统一的过程中,有一个很独特的现象,即:统一的趋势是由北向南,统一大业往往是由北方来完成。唯一的例外是朱元璋,定都南京,建立明朝。但是时隔不久,就由其子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重演了一幕由北至南的统一。这难道只是历史的巧合吗?尤其是在封建社会后期,经济重心已经南移的情况下,仍然是由北方来重振纲纪,完成一统,这就似乎有点让人费解了。本文想就这一历史现象,从政治状况、经济实力、地理环境、民族关系等方面来作一肤浅的试探。下面从中国历史上几次典型的由分裂趋向统一的局面来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5.
在讲“细胞的分裂”一节课时,教学活动一开始,我就向学生提出:一潭死水为什么会变绿发臭?一头小羊为什么能长成一头大羊?一只母鸡为什么能下许多蛋?蛋又为什么能孵化出小鸡?这些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引起了学生很大的兴趣,课堂上议论纷纷.当他们急于寻求答案的情绪表露出来的时候,我点出课题——细胞的分裂.然后用三张挂图,介绍细胞分裂的三种方式——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通过三张挂图分析比较,得出细胞分裂的三种方式的概念及区别,再突出这节课的重点——有丝分裂.  相似文献   

16.
一、培养时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是历史基本知识教学的任务之一。学习历史,如果没有时间观念,则无从分析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也无从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因此,标志历史发展的重要年代,是应要求学生记忆的。以中国历史为例,要注意记忆的年代有以下几种:1.具有关键性和决定性的重大的历史年代。例如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结束了长期诸侯割据的局面2589年暗的统一,结束了西晋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960年来的统一,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等等,从中看出我国封建社会分裂和统一的基本情况。2.推动历史发展的…  相似文献   

17.
实现祖国统一,是民族的愿望,历史的潮流。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的邓小平同志顺应时代潮流,敏锐把握时机,审时度势,高屋建领,为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创造性地提出完成祖统一大业的最佳途径。祖国统一入民的意愿历史的潮流综观古今,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一部反对分裂,坚持统一的历史。历史的发展证明,统一是人民的愿望,是中国历史的主流,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在我国历史上,凡是国家统一的时候,国家就比较强盛,人民生活就比较安宁;凡是国家分裂的时候,国家就衰弱,人民生活就困苦。特别是自鸦片战争以来,我国外…  相似文献   

18.
冯一下  李洁 《历史学习》2006,(10):39-43
[例1]孙中山说:“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之中。”阅读采自《略论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一文中的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统一王朝统治时间简表  相似文献   

19.
崔银锁 《考试》2004,(6):46-47
纵观我国封建社会长达2300多年的历史,统一始终是主流(1600多年),分裂只是支流(700多年);即便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也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出现局部的统一。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发展表明:统一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20.
德中两国二战后其领土被分裂为两部分。由于被分裂的原因不同 ,完成统一的历史条件不同 ,制定的统一政策不同 ,最终形成了“两德模式”与“一国两制”。“两德模式”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特殊产物 ,“一国两制”才是祖国统一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