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冕教授上来就说:“我是不是邵景文?”“你是不是蓝教授?”《桃李》是一部很容易令人对号入座的校园小说,是灰色知识分子的真实表达  相似文献   

2.
“对号入座”的字义,如今已引申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对待报刊上不确切指名批评的一种反馈现象。问题的症结不在于“对号入座”这一现象本身,而在于怎样“对号入座”上。据已知的一些情况看,大多是这样“对号入座”的——或反唇相诘,或谤之失实,或诬为陷害,或倒打一耙,甚而至于对簿公堂。更有甚者,有权职的还要对作者施以打击报复、小鞋大棒,这可叫人如何消受得了。于是有人大声疾呼《何必“对号入座”?》,寄语一些捕风捉影者,不必把对一种社会现象的批评,据为己有,生拉硬扯地往自己身上贴,然后便肝  相似文献   

3.
《出版参考》2007,(12S):7-7
据《人民日报》报道,“我从来不上网,也不懂这个,所以博客的事情一直没有参与过。”11月21日,作家陈忠实对媒体记者说。事情源于日前国内某知名网站用作家贾平凹、陈忠实的名义开设博客,引来众多不明真相的网友纷纷点击。  相似文献   

4.
“我已经下了那个原了。林兆华导演却上了原。”——陈忠实。[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我是一名高一的学生,今年五一节,妈妈拿了一份《国家档案局办公室关于举办“档案一与你相伴”征文活动的通知》给我看,我说:“这跟我有什么关系嘛?”妈妈说:“想想10年前的五一,你在干什么?” 妈妈的提醒,把我的思绪拉到了10年前. 那年五一,我还未满6岁,妈妈带着我到公园游玩,然后到一个文具店,她让我自己挑选喜欢的本子和铅笔.吃完晚饭,妈妈对我说:“今天过得开心吗?”我毫不掩饰地说:“开心!”妈妈说:“那我们把今天的开心记下来好吗?”  相似文献   

6.
《今传媒》1995,(4)
“忠实”的生命观文/孙康宜不久前,《白鹿原》作者陈忠实来访。除了他赠我的雁塔漆器让我无限怀念以外,最使我难以忘记的就是聚餐时的一段巧合──原来我们两人都同时抽到一样的“识语饼”(fortunecookie),上面写道:“从最世俗到最神圣,你特获得生命...  相似文献   

7.
家之脉     
这一次,带着浓重陕西味的作家陈忠实走下他的"原",向我们娓娓道来他原下的日子和家族生活……1950年春节过后的一天晚上,在那盏祖传的清油灯下,父亲把一支毛笔和一沓黄色仿纸交到我手里:你明日早起去上学。我拔掉竹筒笔帽儿,是  相似文献   

8.
寒夜,孤灯,独坐窗前,看着流淌的墨水在洁白的纸上欢愉地跳跃着,心中涌起一丝安慰,同时也带着一丝惆怅。我从小就酷爱读书,久而久之,就迸发一些奇思异想:能否把读书的心得体会和自己的所见所闻写下来,发出去?于是,怀着一种美好的憧憬和惴惴不安,踏上了新闻写作之路。转眼一年多了,带着希望“飞”出去的一篇篇稿件,却往往杳无音讯,如石沉大海,即使有拙作见于报角也是偶尔一遇,我失落,彷徨,甚至想退却及至放弃。直到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结识了《军事记者》,里面一篇《昔日红花今扶绿叶》的文章所揭示的深刻道理和入情入理的…  相似文献   

9.
杨润 《新闻界》2002,(1):42
妻子下班回来,忙不迭地从小拎兜里拿出一张在本地颇有影响的报纸,严肃地对我说:“你看,报上说妻子讨厌的丈夫有五种,我对照了一下,你至少占其中四种,真不得了!”我拿过报纸,见上面《生活参谋》栏里,赫然印着一个标题:《妻子最讨厌哪几种类型的丈夫》。下面列着五条,仿佛一些法规条文。我很小心地像镜子一样逐一拿来给自己照了照,果然发现,除了“动辄骂甚至打妻子”一条外,其余如“争强好胜”、“不善揣摩爱人心理”等等,我均不折不扣地可以对号入座!我知道这“参谋”荒唐透顶,但又怕跟妻子解释不清,于是半晌后才怯怯地问…  相似文献   

10.
《明知落实不了为啥还要“落实”?》(去年10月28日头版头条)、《搞“花架子”何谈“主观愿望好”?》(去年10月29日一版)、《连长陈某用战士伙食费争“彩头”受处分》(去年10月31日一版)、《会议还没开何谈“圆满成功”?》(去年10月31日一版)、《别把“我有责任”变成“空头支票”》(去年11月8日一版)、《只有一个退伍兵竟派三人工作组》(去年11月29日一版)……当这些带着一定“火药味”的稿件在本报头版显位置刊登后,许多读打来电话鼓励:“好,《解放军报》的批评性报道又搞开了!”  相似文献   

11.
在一次盛大的舞会上,实话先生见到一位风韵犹存的老女人,他走过去向她行礼,说:“您使我想起您年轻的时候。” 老女人微笑着说:“怎么样?” “很漂亮。” “难道我现在不漂亮吗?”老女人带着几分戏谑说。 实话先生非常认真地说:“是的,比起年轻的您,您的皮肤松驰,缺少光泽,还有皱纹。”  相似文献   

12.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作家陈忠实先生以一部史诗般的《白鹿原》吹响了“陕军东征”的嘹亮号角,将那一时期的中国长篇小说创作推向了新的高峰。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的《白鹿原》,以思想内容的深遽和笔力的苍劲老辣打动和震憾了千百万读者,同时亦奠定了陈忠实在中国当代文坛的崇高地位。近年来担任陕西省作协主席及中国作协副主席的陈忠实先生应西安地  相似文献   

13.
今年4月,笔者与蒋永方合作,在宜城镇采访写作的借助搞活国家大中型企业机遇发展乡镇企业和为引进大中专毕业生解除后顾之忧两篇稿件,先后被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采用。同行们称赞我们“抓到了两条大鱼”。细细想来,这次采访写作的成功,得益于采用了“撒开大网抓大鱼”的方法。采访时,我们不是事先带着“框框”,采取“收紧网扣”,搞“对号入座”式的方法,而是采取“放开网扣撒大网”的办法,全面调查,千  相似文献   

14.
《反光镜》编者:今年寒假一开始,我家里的各种音响设备就热闹了起来,频频传出类似“难以抗拒你的容颜”、“如果这是我爱你最好的距离”,“睡梦中的人不了解我的爱,我不原谅你的美”、“我走过城市,心中没了方向;我走过山岗,心中一片荒凉”等歌词,难道我的那个上初中的孩子,就听这样的歌?那些与他年纪相仿的孩子们也都听这些歌吗?他们是怎样接触上这些歌的、有没有听过我们曾经听过的好歌?带着这些疑问,我开始在亲朋好友的子女  相似文献   

15.
近日,不少朋友写信向我倾吐了新闻写作过程中的麻烦事,中心议题是写了篇批评稿或发了篇言论稿被人“对号入座”,引来烦恼,甚至遭到打击,轻的也被弄双“小鞋”穿穿。这样,不少业余通讯员就此洗手不干了。开始写稿.我曾抱着“歌德派”的宗旨,不写批评性的新闻。后来学会写小言论时,往往都是针对现实中的不正之风进行抨击,这样也带来一些麻烦事。但是我这个人有个(?)脾气(?)越是有人反对写或指责,偏要写。有些人询问我:“胆子为何如此大?”我回头小结了一下,觉得胆大来自真实! 1985年春天,我进城办事,路过县计划生育委员会办的画廊,看到上面登载了“性  相似文献   

16.
8月9日晚,我冲洗完照片,写完稿子一看,时间已是10点半了。带着一丝倦意从报社出来,走到常去的那家大排档,要了一份炒面,“嘀嘀嘀……”摄影包的BP机又响了起来。“又有什么事?”出于职业本能,我又紧张了起来。“高记者,明天我要上班了,全家衷心感谢你,龚亚丽”,看见BP机屏幕上显示出的留言,我舒心地笑了。  相似文献   

17.
投稿杂说     
一些刚开始写作的同志,总爱提出这样的问题:怎样给报刊投稿?对此,我谈点粗浅看法,与青年写作者讨论。投稿应讲究“对号入座”经过辛勤的劳动,稿子写出来了往哪里投呢?全国的报刊多如牛毛,少说也有几千种。因此,投稿者必须精心为自己的稿子寻找“座位”。比如你给报纸的文艺副刊写稿,这就要认识到报纸的文艺副刊与专门发表文学作品的文艺刊物不同。文艺刊物上的作品,一般不  相似文献   

18.
看到“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这个题目,通常想到的是那些我们很熟悉的几个概念和比喻,写40多万字,能写些什么呢?我是带着这个疑问来读刚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陈  相似文献   

19.
《信息系统工程》2003,(12):106-106
“我要建财务信息系统,哪家企业可以成为我的榜样?” “我是搭建一个无线局域网,谁建的无线局域网可以让我参考?” “我要选择ERP软仵,谁的实施最成功?谁能给我提供意见?” “你向我推荐这套解决方案,你能告诉我你的方案在哪个  相似文献   

20.
“天稿”和“地稿”杨尚德我们在今年举办的“我与经济日报”征文中,收到了读者的许多宝贵的批评、建议和意见。其中有一位读者的意见是最令我难忘的,他肯定当前报纸的舆论导向是正确的,但却存在着“三多三少”,这就是:“黑脸稿多,笑脸稿少”(严肃有余,活泼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