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妻妾成群》是一部凭着“古怪的激情”完成的完全虚构的作品。苏童以意象渲染的手法形成小说的基调和旋律,其意象(人物的和环境的)作为人物原型的载体和中介成为作品构成的基本要素。小说的叙事原型结构属两性关系与家庭生活模式,是一种更复杂、更多变化的三元三维结构。一定的叙事结构先在地规定了处于该结构中个人的角色定位。《妻妾成群》的魅力在于其原型再生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妻妾成群》的意旨既归向历史,也指涉当下;其批判既指向女人,也指向男人。文本虽薄内容却是丰厚的。  相似文献   

3.
插图具有叙事功能,空间时间化的本质使它能对文字叙事进行阐释和创造,辅助文字叙事从而丰富叙事手段。侯一民版《青春之歌》的八帧插图由水墨所绘,红色气息浓郁,它趋向于对文字叙事的再现,突显斗争昂扬的革命场面。北岳文艺出版社佚名版的《青春之歌》插图属线条勾勒,其叙事重心在于对林道静知识女性的塑造。前者偏向于阐释性的红色叙事,而后者更倾向于对文字叙事的创造,两者都具有叙事功能,很好地完成了对文字叙事的阐释与创造。  相似文献   

4.
《妻妾成群》是苏童的经典之作,小说营造了包蕴着精神原乡与自由想象的府外空间以及由肉体监狱与心灵陷阱构成的府内空间,两个异质性叙事空间产生的对立冲突与女主人公颂莲的悲剧性命运具有内在联系。苏童利用空间叙事展现的女性悲剧既是作者心灵轨迹的别样展现,又是对人性的一次深度思考。  相似文献   

5.
《青春之歌》是一部典型的青春成长小说,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历程是通过一系列的叙事策略实现的:成长者的“接受”仪式和“洗礼”典礼展现了具有宗教修辞色彩的成长的“催生”策略;革命理想配置爱情选择是成长叙事中革命理想占领私人空间的“合一”机制;两次修改版本和规范文本是成长范式的“回补”手段。这种成长叙事是民族国家“合法性”的想像与喻证。  相似文献   

6.
王金霞 《天中学刊》2012,27(6):93-96
《青春之歌》在叙事策略上与众多文本发生了互文性关系:首先,它承继了"五四"叙事、"革命加恋爱"小说的叙事模式;其次,它遵从了1950年代社会历史文本对文学叙事的规约;再次,后启蒙叙事文本对《青春之歌》进行了叙事方面的修正。因此,在互文性视阈下解读《青春之歌》的叙事策略,可获取一种新的艺术视野和发现,显示出文学与文化交汇通融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苏童的《妻妾成群》似乎在给我们讲述—个古老而又陈旧的故事,即旧中国一个男人和四个妻妾之间的故事。当我们读完故事之后,我们会发现,苏童给我们既往阅读经验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在这里,苏童没有给我们讲述—个男人如何在几个女人之间周旋,或是正史话语系统所言说的,封建男权统治下女人屈辱的生活。在这儿,苏童几乎把男主人公搁置一旁,他从不介入几个女人之间的纷争,我们看到的是一场女人之间的不见刀枪的厮杀,是一场真正的女人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我们看到了女人生命的原生态,  相似文献   

8.
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母题。在东西方文坛,有两位作家虽在时代上跨越百年,却都在爱情的母题下叙述女性成长。运用性别叙事视角,阐释两位女主人公成长的相同之处与差异之源,通过中西比较,分析不同国家、不同时代女作家在男权中心话语文化秩序下的真实声音。  相似文献   

9.
"性政治"指的是两性之间表现出的支配与从属、控制与服从等权力结构关系,而这种权力结构关系主要表现为男性对女性进行的单方面的支配与控制。本文以凯特?米利特所著《性政治》为主要理论支撑,结合波伏娃、朱丽娅·克里斯蒂娃等其他女性主义批评家的观点,对当代小说家苏童的代表作品之一《妻妾成群》中的"性政治"的各种成因、表现及其后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妻妾成群》是苏童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作者通过陈佐千四太太颂莲的悲剧故事,不仅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女性宿命人生的人格缺陷,同时也深刻地揭示了中国传统阴性文化的可怕力量。高墙深院内陈家女人之间明争暗斗的邀宠角逐,戏剧化地演绎着中国封建权力机制复杂而又隐匿的历史传统,陈家大院中那口深不可测的黑暗之井,恰恰暗示着作者对于鲁迅染缸理论的慨然认同。  相似文献   

11.
作为象征主义小说,《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只是整个小说艺术构体中的“艺术支点”或“艺术尺度”,因此,《狂人日记》不宜采用通常的人物形象分析方法分析狂人形象;即使对狂人形象做分析,也应着眼其艺术功能而不是人物形象的人格评价或道德评价,从人格或道德的角度争论或界定狂人的“狂”与“不狂”。  相似文献   

12.
宋人在对前代特别是本朝文学发展历史的理论总结和批评阐释中,逐步产生了自觉的诗歌史观并形成自成体系的文学史叙事话语。其文学史叙事主要在时序论、文脉论、文体论、典范论、派家论五个范畴内展开,同时运用以纪年区分时段、确立经典人物图谱、命名文学典范与诗家派别等言说方式,构成交错联结的文学史叙事链,搭建了宋代文学史的基本框架。其大量"互文性"的诗学文献所提出的丰富议题,为后人提供了可置身其境的历史视域和可资利用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3.
“文学”与“历史”作为两种叙事形式,其联系与区别一直引起人文学者的争议。通过梳理学术史上有关文学叙事与历史叙事的不同表述,将能够确立二者比较的理论基点。本文在分析“历史”概念的二重性及“历史哲学”演进过程的基础上,借助于对西方思想史上不同流派尤其是新历史主义学者观点的回顾,探讨历史与文学在叙事趣味、虚构方式上的类同及叙事特征、言说内容上的差异。文学叙事与历史叙事的重合与分野,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更为开阔的方法论视界。  相似文献   

14.
日记文本类型的文学特性与审美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本的角度考察,日记主要包括以记录当天所经历的重要事情为基本内容的记事型,在记录一天事情的同时,抒发情感、发表议论的思想型以及刻画所接触到的人物、显示生活真实、表达个人感受的文学型这三种.记事型日记篇幅精炼,文笔俭省;思想型日记偏重于言志表情、针砭时局、自省自悟;文学型日记把生活的实录上升到艺术的高度,是文学创作的雏形.从审美的角度来看,日记具有内容上的坦诚之美、功能上的镜像之美和形式上的节奏之美.  相似文献   

15.
饶宗颐先生的文史治学,在方法论、实践论与认识论上,都有其独特之处。方法论上,饶先生文史治学讲究"问题意识",目的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实践论上,饶先生提出的"穷根究源"、"摈除二障",具有很强的技术性。认识论上,饶先生提出的"观世如史"与"万界六合"说,体现了文史研究"贯通古今"的学术要求,为文史研究创造了科学的新思维。  相似文献   

16.
论文以洪子诚先生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为考察线索,检讨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领域中“历史”话语的纠结以及文学史反思的向度。文中暗示,文学史反思的某些困难来自现代性话语的内在结构,文学史的可能性和知识有效性也只能来自现代性反思基础上的“局部批判”。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相关理论的研究分析认为,随着转型期文学对日常生活之于生存的重要性关注程度的加深,现代日常生活的特性以及受消费逻辑支配的日常思维模式日益渗透到文本中,这造成了历史题材文本"过去感"的消失,历史的呈时间性延展的深度被日常性的空间模式的平面化所取代。现代主义历史观向后现代主义历史观转向,形成了大量具有后现代特征的消解历史深度的书写,在叙事策略上具体表现为对当下碎片的缝补,对经典历史的重写,以及言说当下的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18.
宋代词人将生活中富有波折的事件或场面捕捉入词,创作了不少叙事性的作品,再现了十分精彩的生活场景。这些叙事词具有独特和丰富的故事情节,表现出跌宕起伏,含蕴深厚,灵动鲜活的艺术特色。它在继承前代叙事诗的基础上,及时地吸取小说和戏剧的表现手法,以新鲜活泼的内容、生动有趣的情节、小巧精致的格局,丰富了词体抒情的表现方式,体现了宋词创作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学史的编撰历史,乃学及章区分过程。当今学史书内外仍存在学与章程度较重不同的混淆现象。  相似文献   

20.
历史在莫言的创作中占有很大的份量。在这些关于历史的叙述中,莫言既有着传统作家的历史责任感,又有着先锋作家的区别于宏大叙事的个人化观点。莫言对民问在历史语境中的失语状态有着清醒的认识,所以试图通过对民间历史的言说来反叛所谓正史的话语言说霸权,甚而解构历史为一部政治寓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