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奉承     
别人的奉承,明明是危险的,我们却总是乐于接受。  相似文献   

2.
防晒有方     
《红领巾》2010,(9):8-8
炎热的夏季,侦探戴维准备带着未婚妻去休假。  相似文献   

3.
渔家傲     
  相似文献   

4.
王文春 《湖南教育》2002,(20):54-54
巴金的散文《灯》是一篇老教材,2001年新版的高中语文第三册又有这篇文章。这种背景感很强的文章,难教。为什么呢?不讲背景,学生不懂,显得高深莫测;一讲背景,意思明了,简单而没有滋味。加上学生与作者所写的年代相隔久远,往往无法感受作者写作时的感情,单凭老师讲解,懂是懂了,但缺乏发自内心的体会。实践证明:背景讲多了,学生的感悟范围就狭窄了,学生的理解思路就固定了,文章的情理韵味就全没了。带着这种教学理念来重新审视巴金的《灯》,我对教材的处理思路就大不一样了。导入新课之前,我完全放弃背景的讲解,也不介…  相似文献   

5.
一、例谈 理清文章思路 ,总体把握文章 ,应是阅读的关键。如何理清文章思路 ,总体把握文章 ?追问即是阅读方法。例谈《胡同文化》 :追问 1:北京的胡同有何特点 ?明确 :形体方正 名称通俗 胡同多而小 氛围安静生活方便追问 2 :与这样的胡同相伴的是怎样的文化 ?明确 :封闭 易满足 不爱管闲事 逆来顺受追问 3 :何以见得北京的胡同文化特点是“封闭”“易满足”“不爱管闲事”“逆来顺受” ?(略 )追问 4:对于这样的胡同和胡同文化 ,作者的态度是怎样的 ?明确 :怀旧 伤感 无奈追问 5 :为什么会产生怀旧、伤感、无奈的感情 ?明确 :作者…  相似文献   

6.
奉承≠赞美     
新学年开始,我又接了一个班级的班主任工作。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班里转来了一位让许多班主任都视之为烫手山芋的混世魔王。他叫许腾飞,据他原来的班主任老师介绍,他性格倔强且孤僻,富于攻击性,经常寻衅闹事,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学习成绩也一直很差,小学时曾多次受过处分。  相似文献   

7.
王永军 《学语文》2003,(5):54-54
由于《项链》在行文上看不到作者明显的褒贬 ,对它的主题 ,人们颇有争执 ,或曰讥讽、或曰同情 ,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陈先生的《〈项链〉的思想和艺术》认为“小说的主旨在于通过玛蒂尔德追求奢华而遭受的不幸来讽刺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张树生先生的《人生命运的变奏曲———对〈项链〉内蕴的再认识》认为“《项链》为我们塑造的是十九世纪法国文学画廊中追求人的自尊和人的尊严的女性。”从某种意义上讲 ,他们的观点都具有一定的道理的 ,但有心者不难发现他们或偏执于传统的阶级论 ,或走向唯心而不顾作品的实际。细细品味《项链…  相似文献   

8.
奉承     
每个人少不了有奉承,再是英雄,再正直,最少他在恋爱时有奉承行为。一首歌词,是写少年追求一个牧羊女的,说:我愿做一只小羊,让你用鞭子轻轻地抽在身上。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在拥挤的电车上看到有人不慎踩了别人的脚,如果是个漂亮女子踩的,被踩的男人反倒客气了:对不起,我把你的脚硌疼了!女人敏感于奉承,也习惯了奉承,对女人最大的残酷不是服苦役,坐大牢,而是所有的男人都不去奉承。  相似文献   

9.
马磊 《语文知识》2003,(9):45-46
诗歌的最高美学层次是它的境界。所谓境界,即古典诗歌中的意境,它是意与境的统一,是情与景的和谐。王国维说:“诗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可以说,意境是诗歌的艺术精灵,评赏一首诗的艺术效力和审美价值,最基本的审美准则就是看其有无独特的意境创造。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正是以其清幽的意境,使作品富有独特的魅力,被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项峰”。在诗歌中,诗人将主观感情与客观外物结合起来,细致地描绘了春江之夜从月升到月落的迷人景致,字字句句交织着青春的美好和人生离别的  相似文献   

10.
生命的暗示     
清凉的秋雨送走了一个燥热的苦夏,燥热的心总算静默下来了。远方的钟楼上,响起了悠长的钟声,又一列火车隆隆驰过。  相似文献   

11.
瑕疵和真实     
杜玮 《语文天地》2011,(1):72-72
我们看重离别,是因为分离常常会在我们心灵间划上一道伤痕;我们不忘缺月,是因为月光的那一端总有人会为不圆满而叹息;我们怀想未来,是因为总有那么几件不如意的事困扰着现实中的自己……正是面前的点点瑕疵,  相似文献   

12.
橘与柚     
中秋过了,柚子也吃完了,现在橘子正挂在树上,等着登场。 橘子的种类蛮多,有:柳丁、员林产的偃橘、宜兰产的金橘,还有橙、福橘,以及入冬才熟的阳明山厚皮的小橘子。橙黄橘红是橘子的家族色彩。“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说的不就是现下吗?  相似文献   

13.
登高临远     
升格前 高度 卢赵琪  相似文献   

14.
从小学到初中,语文课和别的课一样,一直是应试教育的天下。同学们在老师“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和沉闷的课堂气氛下,被动地听讲,很多同学不能深刻理解课文,学后收获不大,而课本中极为优秀的文章也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造成“资源浪费”。  相似文献   

15.
16.
文非 《学语文》2003,(5):47-47
试验本高中语文第四册节选了《庄子·逍遥游》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少数课本注释或失于粗疏 ,或有欠准确。兹不揣浅陋 ,提出商榷意见 ,供各位同仁参考。一、“故九万里 ,则风斯在下矣 ,而后乃今培风……”教材注 :“[而后乃今培风]然后才能乘风 ,而后乃今 ,然后才开始。培 ,凭。”我认为 ,“而后乃今 ,然后才开始”这一注释欠准确 ,它给人的感觉是“字字落实” :“而后”就是“然后” ,“乃”即“才”。“今”引申为“开始”。这实际上是误导。本文中“而后乃今”另见于“背负青天 ,而莫之夭阏者 ,而后乃今将图南” ,而“乃今”还有一处 :“而…  相似文献   

17.
白居易被贬谪江州,心情凄苦,听琵琶女弹奏一曲,“直欲摅写天涯沦落之恨”(洪迈),《琵琶行》“借以为题,发抒其才思”(赵翼),以有尽之声,传不尽之情。一是通过描写音乐传情。如用“弦弦”“声声”“嘈嘈”“切切”等叠字,“间关”“幽咽”“呕哑”等双声叠韵词来增加音乐性和节奏感,给人以音乐美。而一连串的精妙比喻更表现出了音乐的变化,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用“急雨”比琵琶乐声的密急,用“私语”比其幽细,形成了鲜明的乐感对比。“嘈嘈切  相似文献   

18.
19.
20.
我又见着我的老师了,如朝山进香的人见到他自幼就心存感念的一位应愿之神。在今年正月的阳光里,我回家奔赴我三叔的喜丧事,也去赴我大伯三周年的庄重纪念。在这闲空间,张老师到了我家里,坐在我家堂屋的凳子上。乡间室内的空旷和凌乱,纠缠分隔着我与老师的距离与清寂。相向而坐,喝着白水,削了苹果,说了很多忆旧的伤感和喜悦,诸如三十几年前在初中读书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