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曾瑞祥 《高中生》2012,(7):11-11
1.李白好用夸张手法,却并不使人感到言过其实,如《将进酒》一诗中的“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和“烹羊宰牛且为乐,——”。2.“——,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这是由空间上的接近而引起的联想。“故垒西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由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联想到有关的历史人物,这是相关联想。“问君能有几多愁?——”(李煜《虞美人》),由“愁”想到江水长流,这是由特征相似引起的联想。“——,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因时令、月色而触景生情.这是因果联想。  相似文献   

3.
4.
5.
6.
曾瑞祥 《高中生》2011,(8):16-17
一、请根据语境,默写诗文名句。 1.陶渊明的诗不仅有“——,——’的闲适,也有“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激烈;苏轼的词不仅有“——,——,”的豪放,也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凄婉。  相似文献   

7.
曾瑞祥 《高中生》2011,(24):16-17
古诗文默写是高考语文的传统题型,一直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占有一定的比重。课标建议的背诵篇目有60篇,这60篇背诵篇目你是已经背得滚瓜烂熟了,还是已经忘得差不多了?不用担心,看了《古诗文默写预测题》一文,你会认为古诗文默写是最容易得分的题目。  相似文献   

8.
9.
10.
11.
默写题是中考语文的传统题型,一直出现在全国各地语文考题中,且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不少地方的默写题都在10分以上。纵观近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其默写题主要有以下五种题型:一、直接型默写题这是一种传统的默写题型。它要求考生直接默写出指写的文句(多为名篇佳句),其形式为出上句写下句,或出下句写上句,或出两头写中间句等。例如:(1)海内存知己,。(2002年武汉市中考题)(2),清风半夜鸣蝉。(2002年江苏省常州市中考题)(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002年…  相似文献   

12.
13.
近年来,在中招试题中,古 诗文默写试题越来越受 到重视。其形式稳中有变,平中见 奇,在突破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开放 翻新,考出了诗文默写题的新境界。 一、对联巧引式 例如:昆明翠湖海心亭有这样 一副对联:“有亭翼然,占绿水十分 之一;何时闲了,与明月对影而三。”  相似文献   

14.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学习文言文,要求“能顺畅地朗读文言课文,理解基本内容。”所谓“顺畅地朗读文言课文”,对于笔试试卷来说,包括注音、断句、节奏、重读轻读、默写填空、判断诗文句子正误、调整诗文句序等。在这些考试内容中,尤以背诵性质的默写题最为常见,它在文言文知识试题中占有相当的比重,有些地方甚至成为必考题。随着命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古诗文默写题在考查形式上正在发生着变化。  相似文献   

15.
古诗默写是中考的一种常见题型,从近年各地的中考试题看,主要有以下六种类型。下面结合具体题目作些简要分析,供同学们参考。  相似文献   

16.
17.
《初中生学习》2004,(3):18-19
中考语“基础知识及运用”中,古诗默写占了重要的一块,有的省市基本只考古诗默写。由于《语课程标准》的试行,近几年简单“积累”型的命题(写出上句或下句补充另一句)虽然不多,但情境题(“运用”和“感悟”型)有  相似文献   

18.
出口成章,能展出一个人的学识和修养;善于引用古诗文,能彰显一个人的文学功底。对于中学生而言,加强古诗文的学习和积累尤为重要。瞧,每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中,古诗文名句的默写题必不可少,而且分值还不低呢。《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7—9年级学生要背诵80篇(段)古诗文。  相似文献   

19.
古诗文默写     
认识现在的老师卢宇,姜堰市励才实验学校、姜堰市外国语学校,中学一级教师,多年从事毕业班语文教学,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及学习兴趣的培养,先后有数十名学生获各类作文竞赛大奖,曾与人合编《初中语文基本课文精读》(顾黄初教授作序)一书,语文教改成绩显著,深受师生的好评。  相似文献   

20.
李阳海 《现代语文》2004,(10):45-46
一、直接型默写题。1、峰回路转不见君,。2、古道西风瘦马,,。3、,壮士十年归。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5、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兰,。6、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通外直,,香远益清,,亭亭净植。7、东篱把酒黄昏后,。,,,人比黄花瘦。二、概述式默写题。1、《木兰诗》中写十年征战,用词洗练,用一“”字写战事紧张;用一“”字写行军迅速;用一“”字写战事频繁。2、《桃花源记》中写山里人见到渔人,问他从何而来的时候,诗人没有重复渔人进入桃花源的经过,只用了“”三个字,就概括了渔人的全部答话;渔人见太守说来自中考阅卷一线的报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