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曾存在两种差别甚巨的文化结合模式即中体西用与体用不二。“中体西用”是第一个处理中西文化关系的方法,但它不是贯穿中国近代史唯一处理中西文化关系之方法模式,也不能简单地称之为“符合中国国情的进步思想”;“体用不二”承继了“中体西用”的合理内容,它是适应变化了的社会历史而产生的优于“中体西用”的文化结合模式。  相似文献   

2.
中西文化“异质说”是一个常常被我国学界论及的论题。在中西文化的交流过程中,“异质说”折射出国人长期以来积淀的历史和现实感受.也在很大程度上显示出某种夸大乖误解。中西文化“异质说”的成因十分复杂,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词义的不确定性、人类“整体性大文化观念”的缺失、对文化终极目的认识的错位.以及在中西交流的历史过程里形成的倍受压抑的民族情结等。  相似文献   

3.
说课是以“说教材、教法、学法、教程”为主要内容,围绕“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进行的教研活动,旨在提高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和教学质量。近年来,随着说课活动的推广普及,作为一种切实有效的教研形式,已被广大教师逐步认可,但在现行的说课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灵感是美学视野中的重要目标,它在文艺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外美学史上,对灵感的研究古来有之。文章试图从中外文论家的具体描述入手,试图通过陆机的“天机说”与柏拉图的“迷狂说”来比较中西古代灵感理论的差异,并探讨中西文化精神差异。  相似文献   

5.
中国诗歌历来走的是抒情的道路,“诗言志”一说古已有之。在西方,也有主张诗歌表现情感的,英国浪漫主义“表现说”便是其中的代表。中、西方的这两种学主张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在理论阐述上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但是,由于两产生的具体背景不同。它们之间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6.
对“性灵说”人文意义的阐释意在深化古典文学的研究、探寻其当代价值。“性灵说”的人文意义在于对本真之人及其情性的强烈关注,于宋明以来的儒家正统思想之外,探求着中国人本真生存的道路。诗论与对人本真的认识二而一的关系,是认识“性灵说”人文内涵的关键。从体用两个层面对“性灵”之“实”、“虚”问题向深向广探寻,显示着性灵说在集传统性灵思想之大成的基础上,对人问题认识、体悟之深刻。深入理解与灵性阐释“性灵说”离不开对“性灵”思想源流的辨析。“性灵说”成熟于明清时期是有其深厚的历史、思想文化和文学渊源的。  相似文献   

7.
"六书三耦说"及其对后世的学术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唐徐锴的“六书三耦说”在《说文》学史上具有创新意义,它对于后代六书排序及“体用说”、“转注说”以及“假借说”的形成和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季本,字明德,号彭山,是王阳明的重要亲炙弟子之一。阳明殁后,门人多学派之分,其中“以自然为宗”的风气颇盛。季本以为此风有失师门本旨,于是根据自己的体悟提出“龙惕说”,引发了当时学界的一次重要的争论。“龙惕说”及相关争论为深入了解当时自然与主宰关系、本体与工夫关系等重要问题提供了针对性的材料。“龙惕说”自本心上言“惕”对揭示儒家传统心体说的义理有独特贡献,但也有其明显的偏失。  相似文献   

9.
李贽作为一个处在各种时代焦点上的思想家,以其“狂狷”的大人格,提出了“童心说”,开启了明清之际的思想启蒙运动。“童心说”它在哲学上体现为自由本体论,在道德伦理上体现为人必有私论,在文艺美学上体现为自然谓美论,这三个理论相互独立又统一,共同构筑为一个新的思想体系,发挥着其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0.
学界普遍认为柏拉图关于"理式"世界的"模仿说"是其唯心主义思想的直接显现,并且模糊了与"灵感说"之间相互区别的界线,从而影响了后世学者对其理论价值的准确理解。然而审视"模仿说",不难发现它否定不过是技巧性的创作,而不是艺术本身。它与"灵感说"一样都是在对"理式"思想下模仿理论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两者之间存在着明确的辩证统一关系。这一理论思想也为亚里士多德"模仿论"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为西方文论的发展开辟了新道路。  相似文献   

11.
备课活动,无非要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教什么”是教的内容,“怎么教”是教的形式。内容决定形式。确定“教什么”是备课的关键。特别是语文学科,以语言文化为学习对象。对于任何一篇课文,其优美的语言艺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都不是任何一名语文教师能一眼看穿的。因此,我们语文组的说课活动,始终特别注重“说教材”这一环节。特别是新的教学大纲颁布实施以来,我们逐步改变了以“说教学过程”为主体的传统,“说教材”成为说课活动的主体。一、说教材的艺术美教材的艺术美,就是课文的语言艺术美。主要包  相似文献   

12.
本认为,曹丕的“经国大业”说和曹植的“辞赋小道”说均不代表他们本人实际的学价值取向。曹丕的学价值思想核心是“章不朽”,这种观点并非以政治事功价值为贯穿;曹植的学价值观强调学的政治教化作用,所谓“辞赋小道”说,只不过是他面对自己的人生理想无法实现而发的愤激之言。  相似文献   

13.
最近几年,为全面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不少中小学推行了教师“说课”制度。但从具体实践来看,存在着一些不规范的地方,主要表现就是许多教师不理解“说课”的目的和作用,把“说课”当作上课,在“说课”时或者仅仅说清教学内容,或者简单复述教案,大大减弱了“说课”的效果,背离了“说课”的初衷。  相似文献   

14.
对“中国文化西来说”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代中国,伴随着民族地位的沉沦,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问题备受国人关注。为反驳西方殖民者所谓“白优黄劣”的论调,激励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与民族自信心,20世纪初,一大批著名学人在没有仔细辨别的情况下,借用与接受了法国人拉克伯里首倡、但并不科学的“中国文化源于古巴比伦说”。随着“一战”的发生,西方文明弊端的暴露,国人的民族自信心明显增强。以“东方文化派”为代表,后起学者对“巴比伦说”予以批判与检讨,并鲜明地提出中国文明为“独立的”、“自创的”的观点,体现了五四国人要求自尊自强、重视民族文化的一种文化民族主义心理。  相似文献   

15.
当前,学校和家庭的关系存在着定位不清、职责不明、家校共同体建设相对滞后等问题,亟待寻求新的合作路径,共同促进师生、家长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在以学生发展为导向的理念下探索家校共育的方法与途径,缔结成家校共同体,形成整体的教育濡染合力,共同推动学生的生命成长。文章结合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砂子塘黎郡小学“黎园三说”的实施,探讨家校共同体建设的成功经验,为家校共同体建设工作提供有益思考。  相似文献   

16.
目前,不少学生在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缺陷.对此,语文教师应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在课堂上积极营造“说”的氛围,强化“说”的训练,切实提高学生“说”的素质.教师应注重提高自己的口才,善于设疑、激疑,将学生推到矛盾的情境中去进行深讨,并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说”的兴趣,加强“说”的训练,提高“说”的技巧.  相似文献   

17.
在传统教学中,往往只强调学生的“笔练”,而忽视了学生的“读议”,以教师的“讲”代替了学生的“说”,致使学生的思维被束缚,主体性被压抑。而“导说启思”教学法则可变教师的“讲课”为“导课”,变学生的“听课”为“说课”。课堂上学生质疑新颖,讨论热烈,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是由于“导说启思”教学法的关键在于能通过“导”和“说”两个步骤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导”,即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上课时,教师简单地提出阅读教材的要求及范围,让学生认真阅读、理解教材内容,然后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自我组织答案。这一环节的关键是通过学生反复阅读教材,对每一个问题都形成自己的见解,而这些见解必须是经过自己的思维加工而获得的。这一环节的实质是可使学生养成遇到问题能够积极动脑思考并对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的好习惯。“说”,即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学习情况。在学生形成独立的见解后,让学生先小组后全班进行交流,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进行比较,使其认识不断深化,从而获取共识。这一环节的关键是鼓励学生大胆地谈出自己的见解,同时尽量注意让学生将所有的见解都谈出来。对于有创新的见解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这一环节的实质是让学生把...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欧姆定律”这一节为例,通过“说教材分析”、“说教与学法”及“说课堂设计”三个方面,探析说课的具体做法与体会。  相似文献   

19.
林语堂的“表现性灵说”明显受到了克罗齐“表现说”的影响。林语堂本人也承认这点,但他所言之“表现性灵说”与克罗齐所言之“表现说”,既有相同的一面,也有相异的一面。克罗齐的“表现说”是以人的心灵为基点,重视心灵的张扬与活动的艺术学说,是其整个心灵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克罗齐把人类的一切活动归诸于人之心灵“表现”的结果,其“表现说”自然也难逃片面性。林语堂的“表现性灵说”则是以人生为基点,重在内心的舒展与自由的艺术主张,与其整个近情哲学紧密相关。由于其近情哲学看重现世人生,要求通情达理,其“表现性灵说”自然也就不会画地为牢,陷入克罗齐那样的片面境地。  相似文献   

20.
以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为背景,以职业教育课程实施对高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诉求为切入点,以解决目前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落脚点,提出高职教师应知应会四“说”,即以人才培养方案为蓝本说“专业”,以课程设计为重点“说”课程,以行动导向教学为引领说“课”,以学习者为中心“说”学生,以推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