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经>是中国题材诗的源头,其中亦不乏中国最早的送别诗,但由于历代经解的影响,<诗经>别诗经常被附会本事,强作他解.结合古今<诗经>笺解注译,考辨<击鼓>、<渭阳>等诗歌意旨,发现<击鼓>是一首征夫别妻之作,<渭阳>是赠物惜别之制,<崧高>、<烝民>、<韩奕>是祖饯仪式上的别诗,<有客>是最早的留别诗歌.还原这些诗歌送别诗的本来面貌,不难演绎出中国早期送别诗嬗变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与歌本为一体,诗词吟唱在我国由来已久。《墨子·公孟》曰:"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说明诗歌是和音乐、舞蹈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吟唱的雏形可见一斑。《诗大序》也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  相似文献   

3.
<诗经>的<召南·野有死麕>历来备受争议.文义之争、文体之议、诗旨探寻成为后人解读该诗过程中关注的焦点.解读此诗,一方面应关注当时周代社会的风俗礼仪,另一方面也应该考虑编诗者的意图,这涉及该首诗歌主题和体例的选择与呈现问题.  相似文献   

4.
读诗与读人     
<正>"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一切诗歌的创作都有其缘由,一切诗作的内涵都与作者的思想倾向、品行性格、社会地位、生活经历等因素息息相关。诗如其人,诗、人合一是文学创作的基本原理,任何一个诗作都会打上诗人个人的烙印。我们阅读诗词就不能不先读诗人,读诗人所处的历史时代、生活经历、家庭影响,读诗人的思想倾向、人格秉性、为人之道,还要读诗人的创作缘由以及诗歌风格,更要读诗人种种的创作因素与其具体诗作之间的关系和内在联  相似文献   

5.
走向海子     
诗人海子的死震惊了文坛。他的死是诗的悲哀诗的不幸。从诗歌创作来说 ,海子的死为他的诗歌创作画上了一个令人惋惜的句号 ;从诗歌影响来说 ,海子的死为他的诗歌安上了飞翔的翅膀。  相似文献   

6.
朱自清先生的<春>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简直就是一首散文诗.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言,"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的确,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蕴涵着丰富的诗意,尤其以<春>为代表,它不仅洋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而且还具有一种自然朴素的和谐美."朱先生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地抒写出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林非<现代三十家散文札记>)笔者认为,朱先生散文之美,除了对自然有精确独到的观察之外,更在于他对古典诗歌的融会贯通,将诗的意境融于散文之中,将自然之景与内心的独特感受和谐统一,在诗的田园里进行了一番漫游,而成其一家之言.所以读<春>,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古典文学中那些优美的诗词名句.例如:  相似文献   

7.
清代学者崔述是史学名家,其史学思维方式也贯穿到了他的读<诗>笔记--<读风偶识>中,他从史学角度研究<诗经>,使<读风偶识>染上了浓重的史学色彩.具体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崔述对"诗可以观"的理论认识与其观<诗>知政的说<诗>实践是高度一致的.他认为"诗可以观"就是指通过<诗经>可以考察政事得失、历史变化,强调现<诗>知政的作用;在说<诗>实践中,崔述透过<诗经·国风>文本看历史兴袁、政治得失、风俗好坏.二是以史证诗,据<春秋>、<左传>、<国语>、<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史书考证<国风>某篇是否属诸某人,是否反映某件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8.
中国被誉为“诗歌王国”。古往今来,无数情趣高雅、语言优美的动人诗篇,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心灵。为了让青年学生多读好诗,从丰富的文化积淀和高超的语言艺术中吸取营养,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共选编38首古今诗词。我在诗歌教学过程中认真探索,终于悟出了一些教学之道,引导学生抄诗爱诗,读诗背诗,品诗写诗,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闲愁"解     
情感充盈、敏感、细腻,乃是诗人的本色;而在人的丰富的情感世界当中,又以愁苦优伤,与诗歌渊源最深.因而,在中国古代的诗论中,多有"哀怨起骚人"(李白<古风>其一)、"愁思之声要妙"(韩愈<荆潭唱和诗序>)、"清愁自是诗中料"(陆游(读唐人愁诗戏作>其二)一类的议论.  相似文献   

10.
赋体之名,古今中外众说不一、纷纭杂乱.归根结蒂是赋体源流的扑朔迷离,未详其究竟.考察赋体源流,势必先理清辨明"赋"义,即创作赋篇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技巧.钟嵘<诗品>赋论,立足诗歌创作"三义"说,辨证<诗>赋体精髓之赋义,历来被忽视了.<诗>乃中国文学史上首部诗歌总集,与<周礼>"六诗之歌"密切相关,亦乃钟嵘<诗品>赋论乃至诗歌理论丰富的文本资源.探索<诗品>赋义,辨证<诗>赋篇系列作品,赋体源流之谜可得以解开.  相似文献   

11.
甘肃诗人高凯的乡土诗,在中国西部当代诗歌中是独特的.他构筑的乡土世界已引起评论家的关注,一方面是他的乡土诗是西部诗歌的"土特产",是研究西部诗歌绕不开的一环;另一方面是他的乡土诗歌充满了魅力.然而,他的处女作<想起那人>还鲜有人去研究.笔者认为,研究他的处女诗作,可以有效地把握他的诗歌整体,把握他的作品的变化与发展.诗集<想起那人>内容主要以童年旧事、爱情感受、母爱、故土之爱组成,格调伤感,善于情绪渲染,并借助叠字、复沓造成音乐美;将口语、方言人诗,语言清新,善于将诗歌视角移至过去来增加诗歌容量和怀旧气息;注重诗歌的色彩感,偏重黄色系列和纯洁白色;在情感取向上有两个特征:其一是对流逝的岁月和情感的怀旧之情,其二是对偶尔、命运的迷惘感.  相似文献   

12.
十七世纪英国诗人安德鲁·马维尔(Andrew Marvell,1621-1678),他的诗歌在国内至今仍少有人问津.良好的教育背景、丰富的游历经历、深沉的玄学禀赋使得他的诗歌扑朔迷离,令人望而生畏.我们在综合国内外学者对<花园>这首诗解读的基础上,从在创造夏娃之前的亚当是"双性同体"的观念入手,给出了这首诗的另一类解读.  相似文献   

13.
周国平是一位用灵魂写作的作家,他对死亡的思考贯穿在他的作品中,从自传<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中对挚友郭世英之死的怀念,到<父亲的死>一文中对父亲未尽孝道的内疚,再到纪实散文<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中父女诀别的悲痛,无不与死亡进行深度接触,这也使他对于死亡有了一种独特的生命体验.在<思考死:有意义的徒劳>一文中他集中对死亡进行探讨,他认为思考死对于生却是有价值的,对于死的思考尽管徒劳,却并非没有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朱熹的解释视野中,<诗·国风>呈现着多样化的风格特点.这些特点和诗篇所处的地理环境以及受地理环境影响的民性民情,不同政治条件下在上者之好倡,有着密不可分的因果关系.关于诗歌风格与地理环境、民性民情、在上者好倡之关系的理论思想,不是朱熹首先提出的,但他的贡献是将这一理论全面系统地用在了<诗·国风>思想风格的探讨上.  相似文献   

15.
唐朝诗人自居易,公元800年28岁时进士及第,公元 806年授周至尉.他此时的诗歌.重写实和讽喻,目的在于补察时政,他在<策林>中主张:"立采诗之官.升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一生中他创作出了大量的讽喻诗,于807年在周至任上创作的<观刈麦>诗便是其中十分杰出的作品之一.  相似文献   

16.
余永忠 《教师》2015,(9):69-70
纵观中国古代文学,最让人心动不已的是诗歌,最摇曳多姿的也是诗歌.在诗的国度里徜徉,我们无不流连于诗之美,陶醉于诗之美.初中语文课程中入选的诗词都是精品之作,它们承载着文学美育和审美情趣,若能很好地通过古诗词进行审美教学,引导学生深入涵泳古诗词,则能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从而提高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7.
<正>诗歌鉴赏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如何进行诗歌教学是值得一线高中语文教师不断探讨、研究的课题。本文以"乐府双璧"之一的《孔雀东南飞》为例,谈谈如何引导学生欣赏古诗词的兴趣、激发读诗的主动性、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以及如何巧借古诗词有效开展课本剧教学,从而实现古诗词的创新教学,使学生真正地识诗理、知诗力、懂诗趣,从而走进诗词,徜徉在诗词中、陶冶性情,感受诗的美和魅力。一、创设情境,析题赏诗课之伊始,教师首先用多媒体幻灯片展示"孔雀东  相似文献   

18.
1 了解古诗词的写作背景 读背景材料,知人论诗词.学诗词,就要对作者的人生基调有所了解,这对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极为有用.如从李白的生平简介上可知,李白是一个豪放、天真又浪漫的人,他极富才华,又非常自负,他的诗也表现了这一点.如<古朗月行>一诗,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丰富的想象、对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以及强烈的抒情,构成瑰丽神奇而含意深蕴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19.
赵敏 《考试周刊》2013,(39):37-38
<正>在法国童话《小王子》中,聪慧的狐狸告诉伤心的小王子,实质性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到的,只有用心才能看得清。原来在生活中,我们缺少的不是眼睛的发现,而是心灵的阅读。心灵的阅读就是情感的阅读。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更值得我们用心灵去阅读,我们应让自己的心灵在诗韵中徜徉。阅乃无声的读,读乃有声之阅,阅与读,相得益彰。下面我就诗歌的  相似文献   

20.
威廉布莱克是英国浪漫主义时期伟大的诗人之一.在他所有的诗歌中<天真之歌>与<经验之歌>是最有名的两个诗集,呈现出由"两种对立状态"组成的世界.<小黑孩>是<天真之歌>中的一首,讲述了一个非裔美国人,也是这首诗的讲述者,回忆在他孩提时代,母亲曾经告诉他关于爱和平等的事情.小男孩的童年梦想就是所有的人将是平等的,每个人都可以得到上帝平等平等的爱,然后享受生活快乐.爱和平等正是这首诗要表达的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