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和谐社会构建是一次认识世界的实践活动。和谐社会构建主客体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依存。教育活动的主客体也是互为主客体,互为存在的条件。教育与和谐社会构建活动在认识的主客体性质方面具有同质性,且都是以人为活动的主体。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主体的积极参与。而这一使命迫切需要教育活动的参与和作用发挥。  相似文献   

2.
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既包括认识上互为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又包括情感上相互感染、相互交融、相互从对方得到满足的关系,通过沟通与对话构建学生主体是这一关系的核心。  相似文献   

3.
教育活动是人类特有的有目的的“双主体”的实践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互为主客体,这种主客体关系是一种同构关系。教学活动过程是教学双边矛盾运动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辨证的否定过程。教学效果是“双主体”能动的交互作用的结果。因此素质教育不仅是对学生的“教育”,也是对教师的“教育”。  相似文献   

4.
教育中的主客体问题一直是人们讨论的话题。教育中教师与学生都是主体,又都互为主客体,这已基本成为人们的共识。德育工作是教育工作的一部分,当然也基本上符合上述规律,即德育的主体既是教  相似文献   

5.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实现是主体价值创造、主客体价值互动、主客体价值共享、客体价值消费诸过程和方面的辩证统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实质是思想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呈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遵循价值实现最大化,思想资源配置最优,价值实现过程均衡有序和共时历时规律.在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指向只能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6.
主体间性视野下的师生关系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教育界关于师生关系的认识局限于主体性框架中,无法走出"主客体二元对立"的误区.作为现代西方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主体间性教育提出教师与学生都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两者构成了"主体一主体"或"主体-中介-主体"模式,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对传统师生关系进行了修正.  相似文献   

7.
传统教育中尽管一再提倡尊师爱生的新型师生关系 ,但在教育实践中 ,始终存在着一种森严的等级关系。师生之间只在规定而有限的时间内进行一种刻板而正规的活动 ,要求学生对教师的绝对服从。在这种关系模式中 ,无论如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都难以作出积极、主动的反应。创新教育中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是互为主客体的关系 ,在师生伦理上是人格平等、教育民主的关系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在教学中互为主客体关系教学是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双边活动 ,在创新教学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同为主体 ,又同…  相似文献   

8.
教育主客体关系直接关系着教育活动的不同走向,本文通过对主客体中教师为主体、学生为主体、双主体以及主客体不同地位关系的分析,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为教育活动找到更好实行方式、探析中国教育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主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的一对重要范畴,主客体研究意义重大,但分歧也很大,主要有"单主体说"、"双主体说"、"相对主体说"和不使用主客体几种主要观点。研究这一问题需要着力解决困扰着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研究的几个典型问题,即哲学主客体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教育学主客体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自我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客体等,进而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构建一套思想政治教育学主客体理论体系。这一体系的构建不仅有着重大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具有超越性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人和社会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认识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以主体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为尺度的一种客观的主客体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  相似文献   

11.
随着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和教学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认识到教学过程是强调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从主体的再认识以及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发展和发挥主体性的途径入手,在批判吸收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构建了“双主体”理论上的课堂教学观。  相似文献   

12.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关于教育主体性的争鸣先后形成了两次高潮,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和教育理论工作者先后卷入了争论之中.其结果,是彻底清算了以"教师中心论"为代表的"教师(唯一)主体论","师生双主体论"、"主导主动论"、"轮流主客体论"、"双主体主从论"、"三体--双中心人物论"、"教育主体的滑移位错论"、"同时互为主客体论"等等一大批关于教育主体性的新观点脱颖而出,逐渐形成了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论"为代表的主流理论体系,引导教育实践一步步走向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面向和谐社会的学生"主体性"人格培养及教学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学校教育要培养具有"主体性"人格的学生.为此,学校要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为教学指导思想,形成互为主体的师生关系,实施以引导、活动、探究为特征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变单一评价模式为多元动态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4.
主客体理论是解决实践-认识活动其他问题的基础。在教育督导中存在着教育督导主客体的相互关系即相互作用,教育督导的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贯穿教育督导过程,这方向相反又内在统一的两种运动也反映了教育督导的内在规律,对指导教育督导工作有着重要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生命美学观是基于生命的神圣、平等、独特和至高无上的哲学观.在此视阈下师生关系的特点应是生命的平等性和生命互为主体性等.要构建生命美学视阈下的师生关系应着眼于认识新型生命观和超越主客体的对立关系等.  相似文献   

16.
教育:师生幸福的家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活动包含了师生的一切主客体关系,当中既有学生的主体,也有教师的主体;既有学生的客体,也有教师的客体。在主客体关系上,教育是一种直接与人的全面性打交道的过程。教育丰富的主客体内涵使它能够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最丰富的情感内容,因而也最有理由表现为一种幸福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17.
知识教育、个性教育以及"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都属于"主体"的教育体系,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产物.其实,教师和学生并不必然地构成主客体关系."对话"教育把教师与学生的教学看作是互为影响的辩证的发展过程,奉行的是教师与学生平等的教育思想,是既尊重教师又尊重学生的教育,为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8.
价值的内涵不断拓展,从价值是一种心里信念到价值本质上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内在价值也由人类扩展到自然界。在自然界中,主客体是相对而言的,大自然的所有生命形式(包括人类在内)互为主客体关系、互为目的和手段、互相满足也互相牵制。从价值的主体、客体和价值关系上,可以看出自然具有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19.
以美育德模式的构建包括德育主体、德育客体和主客体教育实施"六阶段"三个要素。当前,我国德育工作呈现出的问题有德育主体认识模糊、德育客体知情意行不统一和主客体教育实施环境不健全,以美育德模式的构建具有必要性。针对以美育德模式的构建各要素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借鉴现代化国际教育经验、强调社会生活美学文化建设和确保舆论导向正确宣传的对策,是实现寓美于德和完善德育工作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20.
教学主体问题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师生双边活动为逻辑起点,层层演绎教学主体问题。作者认为师生双方皆为主体且在教学运作中互为主客体,并强调对师生主体问题的把握应作时相背景分析与动态理解,教师主体乃实践了,发展了的现实实在主体,而学生主体乃实践着,发展中的潜在未来主体,学生主体性的弘扬与构建乃教学实质目的之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