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文试图从创作主体论角度来分析印度小说家普列姆昌德《仁爱院》普列姆这个人物的观念性和“仁爱院”的乌托邦色彩,指出这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普遍现象,认为其根本原因是作家以社会主体、政治主体或其它主体角色代替了艺术主体;认为只有在艺术主体的自由状态,才能完全把握住形象、情节等其他文学因素的艺术逻辑,创作出符合艺术规律的作品,论文提出了作家主体应包括主体感觉和角色意识这一看法,可视为是对作家创作心理结构一种新的触及.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文论认为,创作主体有无“才性”是能否从事创作的先决条件之一。“才性”来自于作家的先天禀赋,它是创作主体敏锐艺术感受力的一种表现,对创作主体的想象能力、审美感兴能力以及艺术表达能力有着直接的作用和影响。中国批评家突出“才性”的功用。同时又强调作家的“才”必须与“胆”、“识”、“力”以及后天的“学”等因素相结合。这种阐发深刻洞察到艺术创造的本质。  相似文献   

3.
宋代词学思想在神宗、哲宗朝步入成熟期,创作主体论的发生则是词学思想成熟的标志。"才情并重"是这时期词学创作主体论的主要特点。所谓"才情并重",一是强调"多情对景易感"的心性;二是讲究学问与功力,即"诗词高胜,要从学问中来";学问与功力在创作中主要表现为征引故实与化用前人诗句。这时期词学创作主体论多为零星散漫的议论,但它构建了创作主体论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了西方文论中的创作主体性问题.欧洲诗学传统精神是对创作主体加以消解.到了19世纪浪漫主义文论高扬作家主体,作家的地位至高无上.济慈以"消极感受力"、艾略特以"非个人化"理论对浪漫主义进行反驳,成为新批评的先声.苏珊·朗格以形式主义符号学来调和个人感情和社会公共感情之间的矛盾.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认为作者已"死".  相似文献   

5.
学创作作为一种艺术生产活动,包含着创作的客体和主体,创作客体既有客观性又体现出一定的主体性,本试在阐释创作客体的客观性和主体性的基础上,分析私人写作的利与弊。  相似文献   

6.
唐传奇是唐人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的文学遗产,其独特的创作风貌就是“诗美”.本文主要从创作主体“诗人小说家”的独特身份与气质,非凡的艺术缔造力与艺术创新精神,自觉的审美追求与审美理想三个层面对这一创作风貌进行透视分析.认为唐传奇追求“诗美”的创作风貌,不仅具有深厚而直接的文化渊源,更与创作主体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诗美”是置身唐代抒情文学炽盛的黄金时代和拥有时代精神灌注的创造精神的唐传奇作家炫才驰怀、张扬个性、作意好奇、艺术创新的结果,是唐人为中国古代小说艺术史作出的卓异贡献.  相似文献   

7.
主体人性--创作个性--文学风格,这是文学风格攀升的三个阶段。同时,由于符号化和创作对象性质对主体的偏离倾向,这又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复杂过程。风格的诞生是完美境界的诞生,但也是对生命的创造活动的限定、因而现代作家的创作活动对风格表现了强烈的戒务倾向。风格在诞生的瞬间,也面临着瓦解的必然。  相似文献   

8.
明清小说理论中的“发愤”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说创作“发情”说是明清小说理论批评中的重要美学命题。本主要以创作主体的“发愤”特征及其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为观角.对它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认为:它反映了明清小说作家对社会生活的共同感受和小说创作的一种普遍现象;它肯定和强调了小说的社会价值和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它从多个侧面揭示了小说创作的规律和特点。这些见解体现了中国古代小说作家和作品研究的较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9.
网络学的发展,从化创作层面来看,实现了学的多媒体艺术表达,在学创作的内在机制上,体现着后现代主义的艺术特征,其创作主体的虚位和分散及平等自由的话语权,这些变化给传统学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从我国网络学的现状来看,网络学的进一步发展急需建构自己独立的艺术品格。  相似文献   

10.
网络学的发展,从化创作层面来讲,主要引起了三个变化,一是学的多媒体艺术表达,二是创作主体的虚位和分散,三是作、读实现了平等自由的对话,这些变化给传统学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从我国网络学的现状看,网络学的进一步发展应该建立自己独立的艺术品格。  相似文献   

11.
文学与时代     
尹泓 《现代语文》2006,(4):94-95
歌德在1826年1月29日的谈话里,谈到了学与时代的关系,他指出:“一切倒退和衰亡的时代都是主观的,与此相反,一切前进上升的时代都有一种客观的倾向。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是一个倒退的时代,因为它是一个主观的时代。这一点你不仅在诗的方面可以见出,就连绘画和其他许多方面也可以见出。与此相反,一切健康的努力都是由内心世界转向外在世界,像你所看到的一切伟大的时代都是努力前进的,都是具有客观性格的。”歌德是从创作主体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角度来思考学与时代的关系的。说到学与时代的关系,我觉得这里的客观与主观应该兼指艺术家的创作倾向与时代氛围。也就是说,在一个进步和上升的时代,艺术家的创作往往倾向于客观地再现现实生活,而在一个倒退和衰亡的时代,艺术家的创作则倾向于抒发其内心的感受。同时,代表进步倾向的作家与生活在进步时代的作家并不等同,前强调作家的创作倾向,后强调时代氛围,而且无论是创作倾向还是时代氛围都不具有孰优孰劣之分。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以来学批评关注的焦点从作转向本和读,后现代主义提出“作之死”,推翻了传统形而上学的主体中心论,但是主体的缺失却使学研究和评论陷入语言表征的危机。在新的世纪反思叙事学创作主体的作用,通过对创作主体的审美反映过程、审美心理定势以及叙事方式等因素进行考察,我们发现作并没有死,他只是“无言”于人的异化和社会的困境。然而作的退隐、意义的消解导致学艺术的合法化危机,从学研究的本体论和目的论出发,我们应当重建创作主体的地位,并藉此在被解构了的本废墟上建构新的思想,寻求相对确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顾晓红 《现代语文》2007,(12):58-59
十七年文学创作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开端,但创作成果不甚理想。本文从创作主体即作家的因素分析入手,重点分析作家的文化水平、创作态度及创作心态对其创作的影响。从中可以看出,由于创作主体的失落,使十七年的文学创作缺少了文学性。  相似文献   

14.
作为凝结和表现人类生存图式的一种精神创造过程的文学艺术,是有着其创作主体的。文艺的创作主体包括一切具有一定的审美意识且能按照一定的审美理想进行自由的艺术实践或创造活动的人。艺术家在艺术创造的主体中,居于重要的核心地位,在解释与映证艺术思维与艺术现象过程中,艺术家及其作品常常被当作艺术创造者的代表来作典型阐发。文章对人们在文艺创作主体认识上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审视与厘清。  相似文献   

15.
丁玲是20世纪中国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她以其独特敏感的艺术个性在中国新学史上曾留下过重要篇章,然而时代的机缘赋予她特殊的使命,在历史转型之际,她及时调整自己的追求,否定莎菲,认同杜晚香是她学价值取向上的最大转变,故然,政治的因素是完成这种转换的诱因,但是,作家不能真正成为创作的主体,独立人格与自由思想受到质疑是学脱离正确轨道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6.
上个世纪90年代的中国的当代小说在社会处于经济转型的时刻体现出了从未有过的繁荣的多元景象,这既有我们社会意识形态的原因,也有着深刻的社会生活变异,化机制建立的原因,但这些都只是外部原因。从学创作的成因上看则是主体的回归,在作家主体的操纵下,中国当代小说便呈现出内涵十分复杂的创作态势,这种创作态势乃至在中国社会进入新世纪以来仍影响着小说的写作。  相似文献   

17.
申跃中几十年起伏多变的创作命运,始终没有离开过中国当代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时代因素的缠绕。这一因素既把他涌向潮头,也把他推向低谷,使他与时代、与社会结下了永远的不解之缘。在这一过程中,作家对创作道路的自觉选择和对艺术境界的自觉追求对创作命运具有重要意义,时代感召和主体抉择的共同作用,使作家走上了一条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新学的第一代作家,处于传统和现代、破和立之间,他们承受着历史重负,又寻找不到新的切实可行的人生道路。他们对世间普通男女的关注、自身所具有的软弱心理和所受的西方感伤主义学思潮的影响,都从创作主体方面关涉了五四新学的感伤气息。  相似文献   

19.
金代词话批评视野下的苏轼论,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即创作主体论、创作特征论以及词史地位论。在创作主体论维度,词论家们肯定苏轼的才华与品行,并为苏轼之误进行辨正。在创作特征论维度,词论家们主要对苏轼“以诗为词”的词学观和词作的创作技巧进行论析。在词史地位论维度,词论家们主要从学者品评和词体发展两个方面论评其在文学史中的地位。金代词话对苏轼的论评从不同的视角将人们对苏轼的认识进行了深化与完善,为更好地把握其人其作提供了坚实的平台。  相似文献   

20.
关于文艺与生活的关系问题,“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命题不是最佳概括。文艺不是泛泛地以社会生活为“唯一源泉”,不是以社会生活和作家主观世界为“两个源泉”,也不是以创作主体为“直接源泉”和以社会生活为“最后源泉”,而应是以创作主体艺术生产实践为源泉。社会生活并不能离开创作主体自在地无条件地成为文艺源泉,只有当创作主体在艺术生产实践中同其建立起现实的审美对象化关系时,相对于主体来说,它才构成文艺源泉的对象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