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角度之一:运用叙述与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艺术手法。本文以叙述为主,议论有两处。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是叙述的深化。在叙述基础上的议论,深化了叙述部分的思想意义;在叙述或议论中结合抒情,使全文充满赞美之情,更富有感染力。教学方法与过程通过反复自读的方法以达到教学目的。一、初读课文,识字,解词,释句,弄清文意。二、  相似文献   

2.
《下一代》2012,(7):4-6
周恩来是一个忠诚的爱国主义者和坚贞的共产主义者。他少小立志为救国救民而发奋读书,为遍寻真理而渡洋蹈海。当他找到了马列,一经确立信仰之后,便终生而为此奋斗,从此成为了一个职业革命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勤务员,是他一生矢志不渝的宗旨和信条。在布满荆棘、充满坎坷的征途中,他始终为这一崇高的目标奋斗不息,没有丝毫动摇过。为了党、国家和人民,他可以履艰涉难而不折,忍辱负重而不悔。他所采取的一切方略,都紧紧围绕着这一目标,恪守着这一宗旨,这也是他之所以成功的内在动力和行动准则。周恩来,举世公认的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他一生功勋卓著,才智过人,而且具有崇高纯美的人格风范。  相似文献   

3.
4.
段飞 《辅导员》2009,(13):1-1
着手选编本期合刊时,6月2日,忽闻教育部相关负责人透露,今年高考报名人数约为1020万名,比去年约减少30万,将有84万应届毕业生不参考(《新京报》)。联系起早前一些媒体所报道的“重庆上万应届生放弃高考”的消息,在各界的关注与担心中,“读书无用论”再次蔓延于城市与农村之间、人心与口头之中。  相似文献   

5.
教学过程: 一、聚焦“中华不振” 点击大屏幕,出示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清晰而坚定地读一遍课题——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铿锵有力地读一遍课题——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相似文献   

6.
7.
徐淑霞 《小学语文》2010,(11):45-48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明确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体会“中华不振”的含义。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相似文献   

8.
<正>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体会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体会周总理树立志向的原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对比当时与现在的社会环境,在当今的社会,如何立志学习。教学流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张照片,大家看看,你认识照片上的人吗?他就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他小时候的故事,题目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相似文献   

9.
王淑贤 《下一代》2012,(9):33-33
我读了范仲淹写的《岳阳楼记》之后,回味无穷,不由得浮想联翩,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激动的心情如海浪般久久不能平静。我佩服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宽广胸怀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相似文献   

10.
教学过程:   一、聚焦"中华不振"   点击大屏幕,出示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相似文献   

11.
教学过程:一、聚焦"中华不振"点击大屏幕,出示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师:清晰而坚定地读一遍课题——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师:铿锵有力地读一遍课题——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相似文献   

12.
教学过程:   一、聚焦"中华不振"   点击大屏幕,出示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相似文献   

13.
天底下最爱我的人听姥姥说,我是在深圳某医院出生的。那天傍晚五点,肚子开始疼痛的妈妈就被送到了医院。不知道妈妈听谁说顺产的孩子更健康,所以妈妈选择了自己生产。可是,调皮的我似乎还不  相似文献   

14.
老师经常告诉我们:“多读书,读好书。”最近,我看了《热爱祖国,立志成材》这本书。它介绍了古今中外一些名人从小立志,勤学苦练,长大报效祖国的事迹。我先粗略地看了一遍,就深深地被它吸引住了。当我重新细读的时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文章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相似文献   

15.
80多年前东北的一所小学校中,老师问同学们读书为了什么,周恩来站起来坚定地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件事告诉我们,人民总理周恩来从小就树立了以振兴中华为已任的爱国理想。80年后的今天,在小学里,老师给我们讲了周总理的这个故事。从此,这个故事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使我很想详细了解周恩来以后的事迹。终于有那么一天,我有幸参观了淮安周恩来纪念馆和周恩来故居,使我比历史课本上更清楚地了解了周恩来年幼时发奋读书以及后来留学法国,在法国召集中国留学生一边学习,一边研究怎样进行中国革命;了解了周恩来参加领导了向国民党反  相似文献   

16.
【教学流程】一、释题导入、明确目标1.板书课题、释题导入"崛起"是什么意思?说说自己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的理解。这句话在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周恩来是用怎样的语气回答的?请同学们勾画下来。  相似文献   

17.
<正>板块一词语归类学习,语境解读词义师:今天我们学习第22课——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师:为什么而读书?生:中华之崛起。师:这里的“之”相当于“的”,就是“中华的崛起”。看这个“崛”字,山字旁,本来的意思是“山从平地上高出来、凸起来”。这里是说“中华之崛起”,中国怎么样才叫“崛起”?  相似文献   

18.
教学目的: 一、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了解少年周恩来所立下的大志,从而激发他们远大的抱负,崇高的理想; 二、学习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并领会这种综合表达方式的作用。教学设计:一、导语设计无涯学海,帆影纵横;书山有路,脚印纷呈。然而,你是否细心想过,读书究竟是为了什么?“少小当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神童诗》)“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神童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是封建社会的读书观,读书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升官发财,衣锦还乡,光耀门楣:“要想跳出‘农  相似文献   

19.
正4月22日晴"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这是我们刚刚学习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中最让我感动的话!也是这短短的一句话让周恩来总理耗尽了毕生的心血与智慧。我掩卷沉思:十二岁的周恩来,在少年时代就树立了远大的理想,担负起振兴民族的责任。我们也是少年,又该怎么样呢?我们知道现在的中华正处在腾飞时期,和平年代长大的我们衣食无忧,在二十年、三十年以后,我们长大成人。有没有本事让中国强大?有没有本事让外国人不敢轻举妄  相似文献   

20.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5课。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明确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体会“中华不振”的含义。 2.紧扣重点词句,发挥想象,走进文本创设的情境,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