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白鹿原》这部厚重的大作获得了普通读者及学界的重视与赞赏,原因之一就是作者写出了权力、知识、话语范型在断裂与延续中的转换过程。从历时的连续角度看,代表“现代”的革命话范型通过新式学堂(知识文化建构)、罂粟种植(经济消解)、乡约等官职设置(社会制度)等一系列具有“现代性”的实践行为对代表仁义话语范型的白鹿原进行系统的入侵与腐蚀;从共时的角度来看,则是白鹿村年轻一代面对话语范型转换期间的人生道路选择:有小娥对仁义话语范型的盲目而激烈的反抗斗争,有黑娃等人对仁义话语范型自觉的回归,有鹿兆鹏、鹿兆海、白灵等对革命话语范型自觉的追求,还有被仁义话语范型驱逐之后不得已投向革命话语范型的投机者。  相似文献   

2.
《白鹿原》是一部渭河平原50多年变迁的缩影,更是一幅中国农村发展变化的斑调多彩、触目惊心的雄奇画卷。它启示人们:旧事物、旧人生、旧历史必然失败和衰落,时代的进步,中西文化的碰撞与兼容,是任何传统与力量屯阻挡不了的。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内在包含了革命和建设两大话语。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创造性地运用两种话语体系,解决中国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历史任务和时代主题的变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实现着从"革命"到"建设"的话语体系转换。话语体系转换对于掌握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白鹿原》故事充满了对立和矛盾.从社会层面上说,表现为革命与反动的较量、文明与野蛮的对抗、科学与迷信的冲突.从个人层面上讲,《白鹿原》中的人物,生活在纷乱的社会中,基本上是一些优点(长处)缺点(罪过)均有的“混沌”式人物.这是艺术的真实,也是生活的真实.他们之间关系复杂,冲突不断;斗争时而激烈,时而缓和.只有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反动势力才能消灭,文明才能张扬,野蛮才能消除,科学才能发达,迷信才能消失,纷乱的生活才能变得清明,混沌的社会才能得到新生.除去“纷乱”,消除“混沌”,实现真正的“清明”和“新生”,还需要白鹿原人民作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5.
从“奥巴马”到“欧巴马”看权力话语对专名翻译的操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绕总统姓名汉译之争为我们了解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提供了较好的素材。用"话语即权力"为中心思想的权力话语理论解构以姓名翻译为代表的专名翻译三原则,为读者揭示在翻译过程中权力话语对翻译的操控。  相似文献   

6.
仁义是小说《白鹿原》的第一主题。朱先生的圣人形象,白嘉轩的君子形象,"仁义白鹿村"图景,都体现了仁义主题。小说《白鹿原》使读者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与价值观中的仁义,但并不是为今日中国社会与人的发展提供榜样。  相似文献   

7.
《白鹿原》是新时期最厚重及最值得研究的著作,同时也是陕西作家陈忠实的枕棺之作,其一方面尽力在民族文化中寻找相对平衡的状态,另一方面也面临着传统文化与现代语境间的焦虑。本文则探析小说中历史与人性的话语焦虑,以望对该小说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仁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是引导和规范人的行为的伦理道德。仁义促使人性升华,使人们在道德的规约下认同并承担了个人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但是在历史现实中,人性欲望常常违背伦理道德的要求。在矛盾对立中,道德与人性表现为相互制约的实质。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白鹿原》主要人物的历史意识为分析对象,梳理小说叙事对于众多历史意识的处理方式,以此呈现小说书写集体史的独特实践。在小说叙事展开中,无论是白嘉轩和朱先生,鹿子霖和田福贤,还是鹿兆鹏(白灵)和岳维山,几乎都封闭在自身的历史意识之中。真正经历冒险的主体是黑娃与白孝文。他们接受了不同历史意识的教诲,从而使叙述的动力性展现了出来。通过对于这一叙事轨迹的解读,可以发现《白鹿原》在后革命时代回归儒家文化的深层原因其实源自对于虚无性的焦虑。如何重新来讲述我们民族的“故事”,从而抵抗这种历史意识的“坏的无限性”,成为当代文化的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10.
南帆与王春林的论争显示出《白鹿原》接受状态的盘结复杂性,借助于互文性视域中的《白鹿原》与"创作手记",陈忠实的创作心理与时代文化心理的差异在叙事中得以显现。在对"革命历史小说"叙事的"颠倒"中,《白鹿原》得以重回八十年代的"起源"。  相似文献   

11.
付昆 《楚雄师专学报》2013,(12):52-55,62
剧作家将被称为"史诗"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加以改编,但在改编过程中,改编者对小说进行了一些删减、增加和创造。虽然删减了一些内容使电影无法完整地体现出小说的深刻内涵,但改编者运用的独特艺术手法和创造力,则让影片更具观赏性和娱乐性,增添了作品的艺术魅力。因此,《白鹿原》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其得失可谓"瑕瑜互见"。  相似文献   

12.
元代白鹿洞书院的情况,已知的很少。文章在现有资料之外,补充了泰定元年的一次修复、书院山长和相关人物七个、还有陈澔的一篇文章。  相似文献   

13.
《红旗谱》与《白鹿原》分别是“文革”前的17年和新时期具代表性的小说作品之一,它们体现了各自所代表时期小说创作遵循的审美规范和所达到的艺术水准,从后者对前者在艺术上的超越可看到中国当代小说艺术的历史性飞跃。中国当代小说艺术出现这种历史性飞跃,既有时代发展的原因,又是作家艺术思维方式更新的结果;它说明只有珍惜改革开放带来的良好创作环境,广泛吸收中外作家艺术探索的成功经验,努力创新,才能不断提高当代小说艺术的境界。  相似文献   

14.
性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第一支温度计,两性结合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白鹿原》在对博大精深的秦汉文化伦理精神的阐释过程中,对两性文化进行了深刻思考。因此,本文由性文化意义解构的视角切入,从生殖崇拜、婚嫁习俗、男性霸权、文化的悲剧与人性的复苏四个方面关注《白鹿原》中的两性文化,并揭示这种文化所造成的悲剧,从中挖掘理性与人性。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社会悲剧与"人"的现代反抗精神、性格悲剧与人格理想的可能限度和命运悲剧与"自由意志"对生命的有效实现三个方面重新诠释了<白鹿原>的悲剧美学及其内涵,挖掘了这种悲剧意识对于茅盾文学奖、对于当代文学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6.
从人类学的角度看,《白鹿原》中的神秘文化是人类早期对自然界看法的遗存,"白鹿"等意象体现了早期人类的图腾崇拜和原始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7.
《吕氏乡约》是北宋时期由吕大均制定并由吕氏兄弟在蓝田推演的中国第一部成文的乡村民约。它体现着乡土中国,士绅阶层以"知识—权力"结构模式而实行的民间自治思想,凝结着儒教文化礼乐刑罚并重的集体无意识。陈忠实发现并对它进行了创造性转化,使其成为《白鹿原》中呈示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重要具象,因此,剖析《吕氏乡约》在小说中或显或隐的结构便是研究近现代乡土中国的典型标本之一,由此不仅能够解开民族秘史的诸多重要症结,而且也能够了解儒教文化遭遇现代化的种种困境。  相似文献   

18.
鲁迅支持和关心《太白》的创刊,并且在《太白》上发表了24篇杂文,揭露和批判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并对林语堂等人提倡“闲适”、“幽默”的小品文进行了批评,还继续了他的国民性反思,创新了其精湛的杂文艺术。  相似文献   

19.
元白交谊论     
中唐诗人元稹与白居易为诗友30年,诗篇唱和千余首,在学史上并称“元白”。元白相交,促成了新乐府运动高潮的形成,生出适乎时运的“元和体”推动了诗歌世欲化的进程,并对诗歌理论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白孝文是《白鹿原》中的重要人物,也是在性格刻画上最具有深度的人物。这个人物之所以有深度,是因为作者抓住了他内在心理的演变,而促使他心理变化的重要因素,是传统伦理和个人情欲之间的冲突。这个人物虽然最终走向邪恶,但他的人生经历对于我们反思传统文化和现代人格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