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六天,历史长河的瞬间;六天,友谊的航程;然而却点燃我生命中激情的火焰.每一句词都藏有一个故事,是那么真实;每一段话都是我肺腑之言,真情实感!栽一棵蒲柳在运河畔,载入尘封的档案,让美好的记忆别有洞天.  相似文献   

2.
求是记忆     
吕丰 《浙江档案》2008,(12):32-33
浙江大学110多年的发展历史,是烙进我们灵魂深处的印记。除了几代求是人为教育和科学事业孜孜以求的精神品格外,还有一幅幅记忆影像中的校园建筑。由这些影像串联而成的历史空间。绵延着每一个时代独特的韵昧。它们已不单单是一幢校舍、一栋楼宇,同时也是大学的符号和象征。阅读它们。仿佛以一种特殊的语言在解读学校的岁月变迁。  相似文献   

3.
刘怀常 《大观周刊》2012,(46):388-388
在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记忆单词普遍感到困难。记单词成了学生学习英语的一个薄弱环节。为了提高学生记忆单词的效率.我在教学过程中做了一些探讨.下面谈谈我的一些记忆单词的方法。一、对学生进行瞬间记忆训练  相似文献   

4.
图形的壮美     
从事平面设计已经十多年了,设计了大量的作品,让我觉得满意的作品并不多,更多的是留下了为今后创作带来希望的亮点。每一个设计作品的诞生,不管要经历多长时间的探索,在从无序到无序中找出有序的形式,是我艺术理念的延伸和张扬。当一个选题内容在大脑中留下记忆时,在脑海里一次次瞬间闪过各式各样的图形、色彩和其他种种设计原素。这种大脑思维的过程又像电脑开机后的自检程序,这是本能的一种反应,因为任务的完成,必须借助自己积累的经验和方法去工作。人类征服自己、创造新的一切,也需要在历史记录这个平台上,重复或创作两种工…  相似文献   

5.
在一本有关占星术的书上,我找到关于我的星座的几句话——每一个巨蟹座的人都有着月亮的疯狂。他知道某个密林的深处,在一片的玫瑰丛中盛开着两支百合。他常常为这记忆中的花园而放声大笑,抑或痛哭流涕  相似文献   

6.
温暖图书馆     
张亚军 《图书馆工作》2010,(3):65-66,71
总有一种关怀,它让我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信心倍增;总有一种人格,它让我不断寻求完善。近年来,图书馆都有一些人和事感动我,让我相信图书馆事业的美好,图书馆人的可敬。回忆那些日子中的点点滴滴,场景依然那么生动,即便已经过去很久,却仍然留在我心里某个角落,永远不会忘记。我会把这些美好的记忆珍藏,因为这些感动,将使我充满感恩的去面对以后的每一天。  相似文献   

7.
回首2004年,我们的视野中呈现过太多精彩的、辉煌的瞬间和时刻,我们的记忆中也抹不去那些愤怒的、悲痛的画面和声音。大众传媒作为人类社会的了望哨,记录下了这些历史的瞬间和画面,陪伴我们一起走过2004。一年过去了,大众媒体纷纷用它们特殊的方式向人们传递辞旧迎新的信号,解读2004年度留给我们的思考,盘点新闻、评点人物是媒体年终报道的主要取向,而“年度人物评选”越来越成为众多媒体的宠儿,掀起媒体评选的热潮。本文则是对反思的反思。  相似文献   

8.
《大观周刊》2010,(35):40-41
喜欢一个人旅行,将生活看做一场没有终点的旅行。最喜欢发现旅行中的小趣味,喜欢随便搭讪、随便吃、随便喝、随处逛逛.这些随便给我带来不少意外与惊喜,乐在其中。旅途也许没有目的地。过程才是最美记忆。  相似文献   

9.
纷纭复杂的生活是由无数个瞬间组成的,犹如无数个点组成一条线。典型瞬间是生活的缩影,谁抓住截取到这种典型瞬间,谁就明白懂得了生活的含义。在反映生活的艺术领域里,雕塑、绘画只能努力描摩间接表现,电影、电视虽能实录却无法凝固,唯有新闻摄影不仅能捕捉,而且能将这种瞬间永久固定下来,深刻地印在读者记忆中。由这一瞬间形成的艺术造型,使读者联想到前前后后的时间,从中领略、欣赏、理解新闻的内涵,达到一种升  相似文献   

10.
丰碑的建造     
在中国地质大学档案馆里有几张老照片格外引人注目、发人深省.由于时间已久,照片已经泛黄,但它带给人的震撼依然强烈.让我们循着这些老照片定格的瞬间,探寻历史留给我们的记忆和启示. 一、中国登山队首次登顶珠峰 第一张照片是定格在特定历史瞬间的照片.照片中人物喜悦、兴奋地心情透过他们每一个人的眉梢、嘴角尽情流露,这些满怀着胜利与喜悦之情的人们把归来的英雄高高抬起,显得那样忘情而高亢.  相似文献   

11.
<正>摄影作为一种艺术的门类,如今已经成为很多群体的一种兴趣爱好。无论是否是专业出身,或者以前对摄影有无专业的了解,现代的很多人都将摄影事业作为自己生活和工作之外的一种专业的兴趣,并将其占据了生活中的很大的一部分时间。尤其是近年来旅游行业的兴起,人们在观赏旅途上的风光的同时,就势必会渴望将自己生命中的这个瞬间记录下来,成为一种回忆和珍藏。就摄影的专业知识,以及骑在拍摄过程中常见的技巧以及创意加以论述和解读。  相似文献   

12.
五六十年代,照相机对于中国的老百姓来说,还是生活中的奢侈品,人们想要留下自己的人生足迹,照相馆成了惟一能留下岁月记忆的地方。随着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照相机开始步入普通百姓之家,从机械到自动,从一次成像到数码影像,逐步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不论是家人团圆,还是朋友聚会,定格这些瞬间,易如反掌。今年初,笔者偶尔去了趟久违的照相馆,若不是  相似文献   

13.
生活如海,人生似舟,在浩瀚无垠的生活海洋中,每一位有志者都会张扬生命风帆,挥动希望双浆,划向自己所追求的生活彼岸。众所周知,一年四季每一个月份都有盛开的花卉,每一个季节都有亮丽的风景。对于每个人来说,每个时代都有刻骨铭心的记忆,每个你我都有难以忘怀的事情。如同父母关爱子女,学生尊敬老师,迷航者希望发现航标,失明者企求看到光明一样,在我的心中也有永远抹不去、忘不掉的一幕一幕,第一幕就是我与图书的情缘:从小十分喜爱读书,而且酷爱收藏图书,长大笔耕不辍写书。第二幕是我与图书馆的情愫:希望做一个图书管理人员,如愿以尝后,认…  相似文献   

14.
九十多年前,一个热情的美国青年用镜头记录了上海,记录了辛亥革命。然而,这近千张珍贵的照片却一直封存在遥远的美国。在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的纪念日上,人们终于有幸目睹了这些记录中国历史的老照片,人们惊叹于这历史的瞬间,从而再次解读起重现的昨天。那么,这些封存百年的照片,又是如何回归的?作者讲述的正是一个动人的回归的故事——  相似文献   

15.
背景提要修辞批评是一个系统地探讨和阐释修辞行为的过程。采用新修辞学的定义,解读社会生活。因为今天的修辞不再是我们过去所理解的那种修辞,即不是“修辞手法”意义上的“修辞”,而是界定在运用话语和象征来达到某种目的话,那么我们的研究对象包罗万象,几乎涵盖了我们社会生活中的一切文化现象。我们的生活环境从本质上说就是一个象征环境,也就是一个修辞环境。因此,修辞批评的意义就在于帮助我们理解我们生活中这些文本的意义。本世纪60年代以来,修辞学批评由一种模式演化成了多种,其中成为主流的批评范式有:新亚里士多德主…  相似文献   

16.
韩丛耀 《新闻界》2002,(5):52-54
一名优秀的新闻摄影记者时时刻刻都在捕捉瞬间,对于他们来讲,重大新闻题材里有精彩的瞬间,左邻右舍的日常生活中也有精彩的瞬间。对瞬间的发现和记录,既需要有一双敏锐的慧眼,更需要有一颗善良的心灵。每一个摄影者的工作方法和表现手段可能有很大的不同,但其结果应该是一样的,那就是创造出具有强烈视觉效果、直击受众心灵的“决定性瞬间”。主观记录者说所谓主观记录者只是相对他较多呈现的某类作品而言,他首先是在客观观察的基础上,在照片的画面形式或题材的诠释中强烈地透射出摄影者的个性化色彩,其风格鲜明,态度明朗,每一位…  相似文献   

17.
<正>踏访秀美河山,饱览自然奇景,是一种幸福;而能通过镜头,将这些美好的画面留存下来,介绍给更多的人,更能收获一种成就感。诗人海子说,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而我,给遇到的每一处风景精心地拍照留念,让那份美成为坚实的记忆。朋友们已经习惯了在我的QQ空间里欣赏美图,这种期待与信任是莫大的动力。平时在与大家一同出游时,背着重达数公斤的摄影装备,尽管累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也乐在其中,无怨无悔,这就是分享的快乐。  相似文献   

18.
我们这一年     
《新闻世界》2004,(12):6-8
12期杂志厚厚地垒在办公室的桌子上。承接着冬日里暖暖的阳光。2004年.瞬间划过了我们的岁月。这一年,我们共同经历了《新闻世界》改版创新的日日夜夜。辛苦也罢。疲惫也罢,因为努力,我们有了坚持的力量;成功也好,喜悦也好。点点滴滴都是我们携手共度的美好见证。悄然回首,原来那些逝去的时光与永存的字都已经刻骨铭心地留存于每一个人的记忆中……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个新闻记者,就要善于发现与抓取新闻事件中的最佳瞬间,而且要用“心”抓取。 《喜人的钻石婚》这幅新闻照片的作者就抓住了两位钻石婚老人在庆祝仪式上的精彩瞬间,突破了一般婚庆场面的表现形式。 在这幅照片中,记者所摄下的不光是普通人生活中的一个小插曲,同时也是当前社会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瞬间。其一,饱  相似文献   

20.
一部好的作品,不论是图书还是影视,都应给人以一种情感上的陶冶,产生精神升华的力量。从这一层面看,我非常欣赏周梅森的《中国制造》、蒋子龙的《人气》及前几年曾牢牢占据央视黄金时段电视剧频道的《和平年代》、《突出重围》等作品,它们营造出了一种令人荡气回肠的氛围。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与记忆的沉淀,又有一种隐约的不安与遗憾夹杂其中,且不吐不快。 我感觉到,在这些作品中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作者均将正面塑造的人物主角置于一个特殊的家庭背景中,如《中国制造》中的高长河是一老市委书记的乘龙快婿;《和平年代》中的特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