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 闻造假 ,媒体传假 ,近几年渐成蔓延之势。《新闻记者》杂志今年第1期披露了2001年全国十大假新闻 ,令人瞠目结舌、拍案惊奇。假新闻频频亮相媒体的深层原因是什么?笔者认为 ,这和对媒体假新闻现象舆论监督的滞后不无关系。即使一则有影响的新闻被完全证明是假的 ,新闻舆论的曝光批评也往往是拖泥带水、羞羞答答 ,有的甚至置若罔闻 ,“千呼万唤不出来”。有些新闻单位也知编假之错和传假之过 ,但当新闻曝光到自己身上 ,就玩起金蝉脱壳、瞒天过海之计。当《新闻记者》杂志揭露出全国十大假新闻以后 ,许多报刊竞相转载 ,北京一家较有…  相似文献   

2.
王新 《新闻前哨》2007,(2):14-16
20世纪80年代初,《吉林日报》、《人民日报》上刊登出自吉林省某局一名业余作者之手的假新闻——《钱被风刮跑以后》,当年还被评为全国好新闻,90年代被认定是一篇彻头彻尾的假新闻。2003年12月,知识出版社出版的《新闻采访写作——自学考试指导与题解》中,曾将其作为优秀新闻作品范文收入。2004年,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小学四年级教材竟然选它作课文。2005年6月8日至9日,中宣部等在京召开了“坚决制止虚假新闻报道座谈会”,7月6日,造假者“顶风作案”,出现了虚假新闻《山西左权县将建“新闻烈士陵园”》。《新闻记者》杂志从2001年起每年评选中国十大假新闻,泼杂志2006年中国十大假新闻新鲜出炉,包括小孩被肢解加上生姜等调料煮熟等等荒诞假闻榜上有名,过去的一年又是一个假新闻的“丰收年”。假新闻满天飞,令人防不胜防,稍不注意,受众就会上当受骗。由此可见:虚假新闻谬传之远。贻害之烈,人们决不可掉以轻心。  相似文献   

3.
新闻的真实性是媒体公信力的基础,党和政府历来对新闻的真实性非常重视,但各类假新闻仍不断出笼.《新闻记者》对2010年假新闻产生主体的研究发现:“涉假者几乎是清一色的新闻记者”.①新闻记者受过新闻信息采编的专业培训,理当成为新闻真实的榜样,为何还会产生假新闻?本文试从政府与媒介之间关系的角度探讨假新闻存在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4.
真实是新闻工作者应该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新闻工作的“根本大法”.然而现实中的新闻失实现象成为新闻界的一大“顽症”.本文以《新闻记者》评选出的2001 ~ 2010年十年间100条假新闻作为分析样本,探讨假新闻的来源、成因和处理.  相似文献   

5.
杨蕾 《新闻世界》2010,(8):186-187
本文通过对《新闻记者》9年来评选出的共90篇具有代表性的假新闻进行量化分析,运用新闻传播学与社会学相关理论,通过内容和话语分析,探讨假新闻的变迁与特点,进而提出治理假新闻的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6.
在梳理2013年假新闻之际,"我和小伙伴们都惊呆了",脑子里不断拥挤着问号和惊叹号。这年头,生活中经常面临真与假的纠结。作为与新闻打交道的专业研究者,"假新闻"成了我生活中赶不走的"苍蝇"。有很多假新闻一遍又一遍地循环出没,也有一些假新闻换一个"马甲"又粉墨登场,另外还有新的假新闻剧目不断刷新我的假新闻档案。2013年年终时,在脑际盘点我的假新闻记忆,产生了一个突出的印象:2013年是一个假新闻的"丰收"年。最近,我参与了《新闻记者》年度假新闻评选活动,有机会将2013年发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19,(7):16-24
依照社会文化的体裁规定,新闻文本只要不被证伪,就可被视为真实的,因此,新闻求真问题,就可以从新闻生产视角关注"新闻如何为真"转变为在新闻收受视野下探讨"新闻何以为假"。通过观察假新闻何以为"假",一来可以反推出新闻如何为真的行为路径,进而为新闻求真实践提供一些可行的操作建议;二来,也便于我们从新闻收受视角认知符合论、融贯论与社群真知论三种求真路径之于新闻证伪的作用机理。基于对《新闻记者》"年度十大假新闻"(2008-2018)何以为"假"的原因分析,本文发现:文本不融贯,是新闻被质疑为假的基本线索;社群不认同,是新闻被证明为假的重要依据;事实不符合,则是新闻被判定为假的结果体现。  相似文献   

8.
随着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网络媒体已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工具,网络新闻也成了深受人们欢迎的新闻形式。在人们充分享受网络新闻方便、快捷、信息海量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感受到网上防不胜防的虚假新闻。在《新闻记者》杂志评选出的“2001年十大假新闻”中,竟有六条假新闻的始作俑者是网络媒体,而十大假新闻都无一例外地在网上广为传播。网络媒体的可信度和公信力因此而受到极大的伤害。为何虚假新闻在网上“长盛不衰”呢?究其主要原因有四:  相似文献   

9.
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通俄门”事件后,美国民众开始体认到西方媒体也存在“认知战”。2017年“假新闻”(fake news)被评为柯林斯词典年度热词。假新闻与欺骗成为美国政治心理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黑色宣传、灰色宣传是假新闻早期的表现形式;新技术使发布假新闻的主体、渠道及其动机都发生了改变,假新闻的内容生成、传播结构更加复杂,假新闻成为美国发动“认知战”的有利条件。“认知战”的作用是模糊民众认知标准、降低媒体信誉及达到国际舆论中间地带的消失。当前西方国家政党竞争加剧,黑色宣传反噬成为美国内部政党、企业、社交媒体乱象的根源,政党争斗与媒体乱象也成为美国后全球化时代的标志。  相似文献   

10.
2002年伊始,上海《新闻记者》杂志连续推出《2001年十大假新闻》、《假新闻何以泛滥成灾》、《假新闻:腐朽文化的产物》等重头文章,振聋发聩。 从《2001年十大假新闻》一文可以发现,国际假新闻和涉外假新  相似文献   

11.
网络传播中虚假新闻现象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常红 《新闻记者》2005,(6):48-49
近年来假新闻层出不穷,《新闻记者》杂志从2001年开始对每年中出现的假新闻进行评选。笔者分析了近三年所评选的30条假新闻,发现大部分首先是由报纸刊发,在网上转载后得以广泛传播。其中有26篇是来自中央或地方报纸,3篇是网络媒体首发,1篇是出自杂志。这些新闻100%被网站转发过,目前网上依然能搜索到的假新闻仍有24篇,另有6篇已从网上彻底删除。  相似文献   

12.
董媛媛  赵夏 《今传媒》2014,(5):11-13
在当今传播媒介迅速发展的巨大压力下,新闻媒介由于不同原因而出现的新闻涉假现象对社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主流媒体对重大事件进行报道时也常常因为“抢新闻”而忽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造成报道失实。本文一方面对2008至2012年《新闻记者》评选出的“十大假新闻”涉假现象及原因进行统计分析,另一方面对主流媒体在重大事件报道中失实的原因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3.
我写下这个题目,觉得其中似有一点歧义,还需要疏解几句。假的“真新闻”,就是这“真实的新闻”其实是不实的,这在理解上并无问题。真的“假新闻”,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这“虚假的新闻”其实是真实的;另一种即这“虚假的新闻”是货真价实的“假新闻”。我所谈论的“真的‘假新闻’”当以前一种理解为是。近年来,各地媒体上的假新闻层出不穷,人们啧有烦言,虽经《新闻记者》编辑部连续三年精心评选出“十大假新闻”,各地媒体纷纷批评,却毫无收敛之迹象。新闻之真假,看似一个简单的事实认定问题,但实际却要比想象的复杂得多。“假新闻”有的是…  相似文献   

14.
诉讼     
《青年记者》2010,(13):2-3
《新闻记者》因新闻打假被索赔50万元 去年11月12日.《新快报》刊登图片《石家庄积雪比人高》,但很快被指涉嫌剽窃造假。《新闻记者》的《2009年十大假新闻》将其列为“2009年十大假新闻”。最近,双方闹上了法庭,这是我国首起因新闻打假引发的新闻名誉侵权案件。  相似文献   

15.
2011年1月,由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新闻记者》杂志举办的"2010年度十大假新闻"评选揭晓,"金庸在香港尖沙咀圣玛丽亚医院去世"、"中国作协作家团入住总统套房"、"西安市已被确定为国家第五个直辖市"、"一女生世博排队被强奸怀孕"等去年轰动一时的假新闻榜上有名。《新闻记者》杂志并非全国第一家举起"新闻打假"大旗的杂志。2001年,新闻出版总署主办的《中国报刊月报》的年度假新  相似文献   

16.
传媒     
诚信是整个三月的主题,不仅因为中央电视台的“3·15”晚会以此为题,就连朱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呼吁“信用为本,诚实为重”。 《新闻记者》(3月号)刊登文章《用理性和知识考察新闻源——再谈识别假新闻》。这本在上海出版的杂志今年已连续三次刊登文章,揭露和抨击假新闻。 在该杂志今年第一期中,曾评选出内地“2001年十大假新闻”,兹列举如下:1、最富想象力的假  相似文献   

17.
“假新闻”是一个怪现象。《新闻记者》杂志连续多年推出“年度十大假新闻评选”,给人提供一个反面教材,有关比尔·盖茨遇刺、“小”百万富翁抱得美人归、施拉格是中国姑爷、“中国印”设计专利被抢注、“武汉大学女生卖淫成风”等等假消息都曾风靡一时。有趣的是,该杂志将“假新闻特别奖”授予搞“非典”不实报道的某大报,每年还为当选的“假新闻“提供丰厚奖金,但至今却没有任何一个人敢于厚颜无耻地去领奖。  相似文献   

18.
林军 《中国广播》2011,(5):92-96
微博以其强大的新媒体特性和功能,吸引了无数网民。然而近年来微博上的虚假新闻也是层出不穷,不少影响恶劣的假新闻都来源于微博。在这些虚假新闻背后的助推者,却大多是传统媒体的新闻记者。本文就微博虚假新闻的来源路径和所产生的危害进行了深入分扼并就如何从源头上杜绝微博假新闻的产生、传播以及如何建立防范应对机制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9.
虚假新闻就是为了达到某一目的而采用发布虚假信息达到欺骗当事者的一种舆论。它不能真实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貌,带有虚假成分的报道。《新闻记者》杂志社从2001年开始坚持不断地每年评选"十大假新闻",意在引起新闻工作者重视、警醒,但从目前状况看对于治理社会上的虚假新闻的效果并不理想。本文通过研究梳理《新闻记者》2001年-2016年评选出的"十大假新闻",并使用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探究虚假新闻不同阶段的不同变化,提出治理虚假新闻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新闻记者》一年一度的“十大假新闻”又评出来了①,看了之后,总觉得有些话还要说,有些分析还要做。谁都知道,关于虚假新闻,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题目,也是一个“不得不谈”的题目(要是让人不谈、少谈多好),更是一个“常谈不老”的题目(要是让人谈不出新来多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