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基于信用创造视角的次贷危机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次贷危机是信用风险聚集和金融创新中的信用创造协同效应.金融创新使次级贷款信用创新膨胀,资本软约束使信用风险剧增.资产证券化给住房金融机构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来源,而信用创造将信用风险转化,使资本市场与银行货币市场对接,出现风险渗透.银行流动性过剩是次贷扩张的直接原因之一,流动性不足是引发次贷危机以致金融危机的导火索.  相似文献   

2.
次贷危机爆发后,影子银行对金融体系和宏观经济的影响备受关注.全样本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证明中国的影子银行规模变动与A股市场波动存在相关性,残差Bootstrap窗口滚动检验发现其相关性存在结构突变,进一步利用小波相关系数和相位差进行修正,结果表明:影子银行规模变动与A股市场波动的相关性主要体现在中短期,二者变动具有同向性,主要表现在2003—2008年和2008—2011年两个时期的同时扩张,并存在彼此领先对方的情况,说明资金的成本性决定了其逐利性.在当前全球流动性收紧的大背景下,中国应对货币政策进行边际放松以对冲金融压力和风险,并对影子银行进行宏观审慎管理以在繁荣经济的同时有效防控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3.
近十年,我国商业银行银行理财市场规模以每年90%左右的增速发展,至今,筹资规模已远远超过证券投资市场、券商集合理财市场以及信托产品市场筹资规模的总和,当之无愧地成为理财募资市场的领头羊。然而,急速扩张的银行理财业务风险聚集程度越来越高,对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提出了重大考验,因此,必须要全面认识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现存的风险,并对其进行合理控制。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履行加入WTO的承诺,国内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日益提高,国内商业银行将面临更加严酷的竞争。当前,国内商业银行同外资银行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不仅表现在资金实力、技术水平和金融创新等方面,在服务意识、业务流程、组织体系上也明显落后于国外同行。国内银行要缩短同外资银行的差距,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是其必由之路。本文通过对比国内与国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模式,分析国内银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期望对改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无论从西方国家的发展经验 ,还是从我国经济生活的实际看 ,利率市场化都是一个确定不移的趋势。利率作为市场经济下反映资金稀缺、调控资源配置的最有力的杠杆 ,其市场化必将对商业银行的经营产生巨大影响 ,包括在银行的资产负债经营、资金头寸管理、金融产品创新等各方面 ,对此 ,我国的商业银行应当未雨绸缪 ,及早酝酿各种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6.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速度的不断加快,银行经营规模和交易范围不断扩大,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问题也日益凸现。国内银行业面临的操作风险形势不容乐观,文章对操作风险的定义进行阐述,分析引发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原因并提出加强操作风险管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贾群 《职大学报》2003,(1):64-65
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共处于我国现有银行体系之中,同时又互为竞争对手,而从长远来看,我国银行体系势必发生深刻的变革,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将共同以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身份,构成我国银行体系的主干.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银行自身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在第二届中国金融信息化发展论坛上,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金融系主任宋逢明教授指出,加入WTO以后我国不应马上放开利率市场,否则会引起商业银行之间恶行的价格竞争。他认为,在我们金融机构内部风险管理机制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还不具备强有力的、可靠的风险管理机制的情况下,如果马上放开利率,会导致存款利率的拉高。存款利率一旦拉高,商业银行为了递补较高的资金成本,一定会去进行高风险投资,这样会对整个银行内部系统造成很严重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的深化及国际银行金融资本的准入,这对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资本的收益约束和风险约束将逐步强化,商业银行经营要素成本化趋势进一步显现。所以,尽快加强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费用成本、风险成本、资本成本管理,完善业绩考核评价工作,建立奖罚制度。  相似文献   

10.
全面风险管理模式是当今全球商业银行所追求和实践的最佳风险管理标准.构建全面风险管理模式是我国商业银行缩短管理差距、提升盈利能力的有效途径,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流程作为构建全面风险模式的重要一环和主要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基础作用.针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识别、风险计量、风险监测、风险控制等流程方面的现状,提出了...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构建分层次经验论证的逻辑框架,利用A股上市商业银行200-2013年的面板数据,逐层递进检验了法律制度环境、股权性质与管理层风险偏好关联性态。经验结果显示,单一的法律环境因素并没有如同一般预期那样对商业银行风险偏好存在抑制或约束效用,反而样本期内法律环境推高商业银行风险容忍度。在同时控制法律因素和股权性质情形下,法律环境因素对银行管理层风险偏好推动作用得以加强,但国有股权性质对管理层风险偏好正向效用被削弱,并进一步强化了管理层持股因素对管理层风险偏好的约束效应。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民营银行、外资银行等外部新生力量的进入,金融脱媒进程加快,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面临着客户资源流失、经营成本过高、征信体系健全不完善、坏账率高、盈利水平下降等问题。在此严峻背景下,商业银行必须从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原则(简称“三性”原则)出发,通过对其分析找出商业银行贷款业务未来发展之路。本文第一部分首先具体阐述安全性原则、流动性原则、盈利性原则,然后从商业银行“三性”原则出发研究其信贷业务管理,最后对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影子银行,已经成为整个金融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影子银行作为金融创新的产物之一,与商业银行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早在2012年10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2012年上半年发布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就指出,中国需要关注影子银行问题,尤其是最近飞速发展的信托类理财产品,有可能会将风险转嫁给银行。2013年12月中旬,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107号文《关于加强影子银行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对中国的影子银行系统进行监管,这也进一步表明了政府和社会对中国影子银行的关切。本文从影子银行的内涵着手,进一步论述它对商业银行发展的影响机制,最后给出相关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银行支付系统是指银行作为信用中介完成客户支付服务的系统。虽然各商业银行情况不尽相同,但其相同之处就是银行在运行支付过程中应同时加强结算、清算、核算三个子系统。  相似文献   

15.
房地产企业融资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和金融是房地产业的两条腿,房地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业的大力支持和全力配合,金融业的进步又为房地产业的加速提供原动力.目前我国房地产融资80%直接或间接来自于银行,房地产业的不规范融资使得房地产融资风险加大,风险使得银行不堪重负.针对这种市场不规范运营,央行果断地推出"121"号文件整治房地产信贷管理,它的出台向房地产企业敲响了警钟,同时也把房地产业的金融创新推上了舞台.土地政策的实施应与资金的供给结合起来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适应房地产资本市场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成本费用管理直接关系商业银行目标利润的实现,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成本费用管理存在管理混乱、资金成本过高、员工成本意识薄弱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几点加强商业银行成本费用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目前商业银行面临的个人信用风险问题极其复杂,如何对个人信用风险进行管理非常重要.个人信用风险建模是其中很关键的一步.利用某商业银行信用卡数据,构建信用评分模型,预测客户的违约概率.通过采用ROSE (random over sampling examples)方法处理类别不均衡的问题,利用Group-Lasso(AUC...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进行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实行股权多元化、培养和鼓励银行重组上市,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逐渐呈现新的特点.本文首先分析了国有商业银行股权结构的特点,然后分析了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我国商业银行股权结构的特点及研究结论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重大作用,同时,银行的发展又受经济环境的影响。在认识商业银行产生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探究其发展规律,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总结出国际化、业务趋同化、基层化、电子银行发展迅速、个人银行业务与中间业务比重提升等6个特点,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景预测我国商业银行未来发展可能出现的集团化、虚拟化、垄断逐步弱化等趋势。  相似文献   

20.
基于中小航运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较为突出,从信息不对称角度研究中小航运企业融资难问题形成的原因.结果表明,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银行对航运市场及船舶市场的了解不够深入,对中小航运企业的风险缺乏有效判断,导致银行提供的船舶抵押融资比例及资金配置效率较低.建议通过加强信息传递及信用担保等方式,解决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和中小航运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