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是理解马克思批判性意识形态观的重要文本。只有在文本解读中,我们才能完整地把握马克思批判性意识形态观的形成、内涵及其转变。在《形态》写作前,通过对已有理论成果的借鉴和政治实践的深入,马克思的批判性立场已经形成。在《形态》文本中,马克思重点批判了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及其"统治阶级维护意识"的实质。但因为《形态》的重大缺席,意识形态的内涵开始出现从批判性到描述性、从否定性到肯定性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激烈地批判了当时德国哲学界各种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在马克思看来,虚假性是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宗教性、颠倒性、阶级性是它的三个具体表现.同时,马克思站在新唯物主义历史现的立场,科学地阐释了意识的历史形成过程及其现实基础.最后提出了克服意识形态虚假性的基本途径,确定了科学的共产主义意识目标.  相似文献   

4.
5.
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经典文本,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首张脸谱进入历史。在这个文本中,马克思主要勾勒了意识形态的三种使用,即虚假的观念体系、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以及革命阶级的阶级意识。而作为虚假的观念体系的意识形态又是讨论后两种意识形态概念使用的理论基调和逻辑起点。因此,作为"虚假意识"的意识形态便构成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主要靶心,这种"虚假意识"既指对物质现实的"无知",又是歪曲历史事实的"魔术手"。把意识形态作为脱离现实世界的"虚假意识",从而在现实维度中抄起武器并以哲学为火力点来力图揭露和改变德意志的现实世界。文本中的这些"发现"构成了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必要环节,同时也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法哲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在此文中,马克思立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观,认为法是主观性与客观性,整体性与一般性,党性与继承性的统一,并指出法经历了从无法,非法,特权法到虚伪法和社会主义法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从野蛮到文明的发展路径历程。  相似文献   

7.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哲学基础,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具体历史统一.《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和恩格斯阐发唯物史观的重要著作,不但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而且呈现了清晰的逻辑构建脉络,即从"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出发,把实践作为人与自然的中介和统一的基础,展现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和辩证关系,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生态异...  相似文献   

8.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形态》)中,马克思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批判,论述了(一般)意识形态理论。在本质上,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一整套思想体系,虚假性是其主体特征。《形态》基本上是在这层否定意义上来展开意识形态批判的,这层涵义一般被命名为意识形态的经典定义。《形态》的意识形态概念是复义的,之后马克思的研究重点逐步转向世俗的经济生活,意识形态批判逐渐发生理论转向,给后人留下了巨大的话语空间和启发。  相似文献   

9.
自1932年首次公开发表以来.《德意志意识形态》一直被看作是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最重要的哲学著作。而由《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系统阐发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则一直被看作是马克思最具原创意味的哲学思想。然而,通过深入到马克思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所提供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理论语境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语境的分析.就会发现.《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早期重要的经济学著作.而由《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系统阐发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则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这一“真正的实证科学”的具有宏观指导意义的“总论”。  相似文献   

10.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对19世纪德国意识形态领域所作的具体批判,虽未明确提及“思想政治教育”,但思想阐发中蕴含大量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的看法,包括阶级性、实践性是本质性特征,需要性是其产生的现实动因,科学性是对方法的总括性描述。面对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面临的多元化价值观、滞后性内容、信息化媒体、非专业队伍带来的困境,回顾经典,观照现实,其实现路径可以从强化理论阐释、关注需求满足、注重环境渲染、加强队伍建设着手。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观的道德价值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不仅具有深厚的科学性根基与价值合理性基础,而且还有深厚的道德崇高性旨趣与追求.它强调"以人为本",坚持发展的主体尺度与客体尺度统一,把人的幸福实现与民生幸福最大化作为实践价值追求,确认了人在发展中的价值主体地位,高扬了"为人的"的道德价值,体现了"求真"与"求善"的有机统一.科学发展观的集体主义、利他主义的道德论基础,体现了"真实的集体"思想,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道德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目的,与带有明显资本主义性质的"人本主义"和带有明显封建主义性质的"以民为本"具有本质区别。只有将"以人为本"与后两者在本质属性上区分开来,才能在理论、实践上真正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研究生的科学发展,提出了研究生的科学发展是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是自我、他人、社会的协调发展,是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人生的可持续发展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是十七大报告的核心内容,"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科学发展以谋求整体发展、优化整体效益为出发点。大力推进"双创"活动,以发展壮大学院实力,以发展增强学院的生机和活力,以发展开创各项学院工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治国安邦理念,在深刻领会其科学内涵的基础上,总结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特色,主要有:强烈的时代性、务实的人本性、内容的科学性、理论的系统性、思维的辩证性。  相似文献   

16.
面对自学考试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盲目乐观、悲观失望都不能找到自学考试的发展之路。只有树立并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分析自学考试的特点与优势,积极应对自学考试面临的严峻挑战,以人为本,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认识并指导自学考试,才能抓住发展机遇,促进自学考试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高考改革,意味着当前社会变迁背景下在效率与效益两大原则之间作出的选择和调整,把改革的思路从一味追求效率转到在保持效率或宁可牺牲部分效率的同时,也要追求或保证社会效益的制度建设上来。这是追求全面发展、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要求,也是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8.
论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播电视大学建立了遍布全国的办学系统。新时期,电大系统在办学理念、系统结构、运行效率和系统凝聚力等方面面临一些问题。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丰富了现代远程教育的内涵,要求电大必须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并为电大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评价标准。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电大系统建设,应当坚持全面发展,强化系统的整体性,坚持协调发展,促进系统的和谐,坚持创新发展,实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要通过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和推进文化建设,优化系统运行机制,提高系统效率,提高服务水平,把系统建设成为开放、灵活、有序、高效的办学系统。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发展观伦理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在深刻总结和借鉴国外发展实践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所提出来的一种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发展伦理思想。科学发展观伦理思想是继邓小平伦理思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伦理思想之后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发展的最新成果,它深刻而又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以人为本"、"民生幸福"以及和谐共生等核心命题和观点,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发展伦理理论,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成为指导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先进伦理文化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20.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高校招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没有良性的高校招生制度,我国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就难以在世界经济发展和竞争中取得优势,也就不可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和繁荣。正是基于学校招生对经济社会发展巨大作用的认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高校招生,不仅具有现实意义,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