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存在问题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在介绍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时,共设计了四个随堂实验:[实验2-11切割钠和观察钠的颜色;[实验2-2]钠与氧气的反应:[实验2-3]钠与水的反应和[实验2-4]检验钠与水反应所生成的气体,一个学生分组实验(实验三碱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完成上述几个实验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一、问题的提出金属钠与水反应实验是高中化学中重要的实验之一,其知识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都较强。现行人教版必修1中有关钠与水反应的演示实验[实验3-3]仅验证了生成的氢氧化钠。但按照教材介绍的方法实验时,在实验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1)金属钠与水反应时容易出现熔融钠起火、爆炸、飞溅等现象,安全性较低;(2)未验证生成的氢气。  相似文献   

3.
1 钠与水反应的演示实验 高中化学新教材(第一册)P29[实验2-4]实验时有如下问题:①钠球无规则运动时易吸附于瓶壁甚至熔化瓶壁而射出;②挤瘪的塑料瓶有时难复原;③橡皮塞有时被顶出;④引爆氢气时有时产生较响的爆鸣声,甚至炸破塑料瓶.  相似文献   

4.
金属钠与水反应的演示实验如果按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P84[实验4-3]所介绍的装置(见图1)演示,有如下缺点:金属钠与水反应的演示实验如果按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P84[实验4-3]所介绍  相似文献   

5.
我们在使用《全日制普通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化学第一册》中遇到如下两个问题,现列举出来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之。一是第30页中图2-4检验《钠》与水反应所生成的气体示意图(如图)由于钠的熔点较低,为97.81℃,密度是0.97g/cm3,比水的密度小,钠与水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钠会很快熔化成小球离开大头针。从上图第四个图像看:瓶子上部有大量气体,说明已进行一段时间(当然很短)钠不会仍固定在大头针上,而应浮在水面上。著名化学家付鹰说过,实验是化学的最高法庭。通过多次反复演示该实验,都没有出现教材上的情况。即使用带孔的锡箔包上钠,…  相似文献   

6.
正钠与水的反应实验是中学化学重点实验项目之一,而现行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关于钠与水反应的实验装置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影响实验结论的准确性。因为钠被铝箔包裹,而钠与水反应的产物氢氧化钠能与铝箔反应生成氢气,干扰了钠与水反应产生的气体是氢气这一结论。二是气体不易收集。实验过程中钠与水反应时会移动,脱离铝箔,从而失去控制,浮出水面,导致生成的气体无法进行收集。三是存在安全隐患。在用  相似文献   

7.
一、新教材第一册P29[实验2-4]钠与水反应及氢气的检验[实验缺陷]首先,若产生的气体较纯,检验时只会听到轻微的“噗”的一声,现象不是很明显;其次,若加入的钠太多,反应产生的气体已经“使挤瘪的瓶子复原”,而钠和水的反应还未停止,就会带来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8.
1问题提出 按照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加选修)化学第二册第15页[实验1-7]提出的方案,演示铜和稀硝酸反应时,由于生成的NO与周围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NO2,无法观察到NO的颜色,通常观察到的是红棕色的NO2气体,这给学生充分认识NO的性质带来极大的不便,仅仅通过教师灌输式的讲授,是不会收到明显的效果的.  相似文献   

9.
钠能与水反应产生氢气,为了演示这一性质,200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加选修)第一册教材中安排了两个实验:一是将钠投入水中,观察钠在水中的变化;二是收集钠与水反应产生的气体进行检验,证明钠与水反应中有氢气产生.  相似文献   

10.
钠能与水反应产生氢气,为了演示这一性质,200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加选修)第一册教材中安排了两个实验:一是将钠投入水中,观察钠在水中的变化;二是收集钠与水反应产生的气体进行检验,证明钠与水反应中有氢气产生。采用课本中的方法进行实验,存  相似文献   

11.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现行高中化学课本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第2版)第19页[实验1-3]、[实验1-4]存在着各自的不足,分别表现为:[实验1-3]:①作为课上演示放热反应的实验,学生在教室的座位上很难观察到普通温度计的刻度,更谈不上观察到反应时的温度上升情况。②使用纯净的稀盐酸与铝片反应,反应速度较慢,加之产生的热量容易与外界进行热交换,产生的热量容易损失,造成试管内的温度上升较慢,影响教学效率。[实验1-4]:①药品用量较大,给教学造成了较大的浪费。②反应所产生的大量氨气污染室内空气,影响师生健康。…  相似文献   

12.
化学新教材在《碱金属》一章中设计了钠与水反应产生气体及检验气体的演示实验。其实验步骤如下 :在一个塑料瓶中加入 3/4体积的水 ,用手挤压塑料瓶 ,使水面上升 ,排出空气。然后在胶塞上固定一根大头针 ,用针扎住一黄豆大小的金属钠 ,迅速用胶塞塞住挤瘪的瓶口 ,倒置 ,并不断摇动塑料瓶。待反应完成后 ,反应产生的气体使挤瘪的瓶子复原 ,取下塞子 ,迅速用拇指堵住瓶口 ,并将瓶口移近火焰 ,检验钠与反应产生的气体。事实上 ,按上述设计方案进行实验 ,不太理想。一是钠与水的量不好把握。若钠较多 ,则产生的气体会使瓶塞冲出 ,瓶内的液体四处…  相似文献   

13.
1 钠与水反应的演示实验  高中化学新教材(第一册 )P2 9[实验2 - 4]实验时有如下问题 :①钠球无规则运动时易吸附于瓶壁甚至熔化瓶壁而射出 ;②挤瘪的塑料瓶有时难复原 ;③橡皮塞有时被顶出 ;④引爆氢气时有时产生较响的爆鸣声 ,甚至炸破塑料瓶。改进装置如图 1所示。图 1  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①钠块要用大头钉固定且紧贴橡胶塞。②滴有酚酞的水从漏斗口注入。先打开止水阀以利排空气 ,反应开始后 ,关闭止水阀。2 电泳现象改进实验方法如下 :将新制得的胶体经过纯化和老化处理后 ,小心注入电导率相同的导电液后既能形成清晰的界面 ,…  相似文献   

14.
演示钠与水反应的实验,通常要分2步进行。一是把钠粒投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发生反应,以便观察钠与水反应的现象;二是用刺孔铝箔纸包裹钠粒,用镊子夹持置于水面下,用排水法收集气体,并检验氢气的存在。实验方法的缺点是收集氢气的操作不够方便,收集的气体只能做1次实验,演示费时。为此,笔者对实验做如下改进。一、实验原理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氢气比空气轻,能跟氧气反应,因此可用吹气泡、点燃和爆鸣  相似文献   

15.
现行高级中学化学课本(选修)第三册,通过演示实验[实验2-3],介绍原电池的有关概念,反应。实验简单明了,快速,直观。但笔者经多年教学实践发现,该演示实验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由于锌与硫酸反应较剧烈,因而产生的氢气较快,小气泡迅速向整个溶液扩散,其中也向铜片上扩散,影响了对铜片上发生还原反应所产生的气体的观察;二是由于存在内电动  相似文献   

16.
高中化学新教材(第1册)第29面[实验2-4]中存在下列3个问题:第一,塑料瓶的体积未确定,易产生两种不安全结果,一是引爆氢气时会产生较响的爆鸣声,甚至炸破塑料瓶;一是钠跟水反应产生的氢气体积超过塑料瓶体积的1/4时,会将橡皮塞顶出。假如一粒黄豆体积约0.25cm^3,那么,一块黄豆粒大的钠重约0.24g,跟水反应可生成氢气约117mL(标况下)。若用1.25L塑料瓶(如雪碧饮料瓶)和一块黄豆大的钠实验时,挤瘪其瓶体积的1/4,约为313mL,可被产生的氢气鼓起117mL,还剩下196mL将在去像皮塞时被吸入的空气鼓起,  相似文献   

17.
高一化学甲种本第82页,钠与水反应实验(演示实验4-3),由于铝箔能与反应产物NaOH溶液继续反应,故在Na与水反应停止后,铝箔表面仍有H_2产生,这氢气是Al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1节研究钠与水反应的现象和产物时,教材设计的实验内容是:在1个大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滴入几滴酚酞,再投入1小块钠,观察实验现象.能观察到的现象有:钠浮在水面上四处游走,熔成闪亮的小球,使滴有酚酞的水变红.这些现象可以很好地说明钠的密度比水小,熔点低,钠与水反应放出热量,并生成了碱和气体,但是这个实验却不能证明生成的是什么气体.  相似文献   

19.
来稿一线     
化学研究性学习课内实施方法探索解剖演示实验,将演示实验研究化。教师应大胆创新,改变演示实验程序,使演示实验学生化;提供探索性问题,注意分析实验过程和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提高演示实验的探索性和研究性。比如在“钠与乙醇反应”的演示实验中,先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钠在烧杯底部,缓慢放出气泡并移动,说明钠能与乙醇反应并生成氢气。再改用白酒与钠反应,让学生观察比较与前面实验现象的差异,引导讨论造成实验差异的原因:白酒由于含有较多的水,使反应更剧烈产生氢气。钠粒上下移动说明了白酒的密度大于乙醇。在此基础上,…  相似文献   

20.
一、问题的提出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化学》(人教版)第五章第一节[实验5-2]和[实验5-3]演示了木炭的吸附作用,虽然达到了预期目的,但仍存在如下问题。 (一)关于[实验5-2] 1.往集气瓶中添加几小块木炭时,要打开集气瓶盖,这样会使一部分有毒的NO2气体从瓶中逸出,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