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抗战时期国统区工业生产自1942年起全面衰退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战时工业建设和资源利用,主要依托西南和西北各省,特别是四川、云南两省。抗战时期国民党抗战后方的整个工业,从抗战开始到1940年间曾一度发展,但自1942年起逐步走向衰落。国民政府经济部...  相似文献   

2.
国民政府的积极倡导是抗战前后西北农田水利兴起的重要因素,1929年前后西北大旱灾的刺激是直接诱因抗日战争的特殊环境既给它拭是供了机遇,又决定了它的被迫性和局限性。抗战前后西北地区的农田水利建设不仅缓解了1929年大旱的灾情,引发了内地金融界的投资兴趣,提高了战时西北大报方农业的抗灾能力,而且开启了西北农田水利近代化的先声。  相似文献   

3.
近代三次西北开发热潮探析——以陕甘宁青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曾经掀起过三次西北开发热潮,分别出现在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期间、清末新政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基本上每次西北开发热潮都以经济开发为重点。左宗棠充分利用西北资源发展近代西北工矿交通业,打破了历代西北开发囿于农业水利及移民屯垦的局限;清末新政时期的开发实践则给西北地区社会生产力发展带来了根本性突破,激活了西北社会经济的近代化因子;抗战期间的开发建设全面提高了西北地区经济水平,不但为抗战做出了贡献,而且使该地区因此获得了自近代以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和进步。尽管每次西北开发热潮持续的时间都较为短暂,并且存在着诸多不足和问题,在客观上却为改变西北积贫积弱的落后面貌奠定了初步的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云南省边疆行政设计委员会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国时期,中国边疆危机严重。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人们开始重视边疆问题。国民政府要求边疆省份设置边政研究机关,聘请专家,搜集资料,研究设计边疆建设问题,以作为政府参考。云南省于1943年成立了“云南省边疆行政设计委员会”。该机构成立于抗战后期,作为国民政府管理云南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对当时云南边疆民族问题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其工作是卓有成效的,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对团结云南各民族人民争取抗战胜利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自近代以来,西北开发一直是历届政府所关注的话题。无论是晚清政府,北京政府还是国民政府,都曾有过相应的开发西北措施,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一度被冷落的西北开发再次掀起高潮,各界人士纷纷著书立说,对如何开发西北,建设西北提出了诸多的意见,尤其是在总结了前几次开发西北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西北开发应注意的问题,这个今天西部大开发也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的民族危机,国民政府原先视为靠山的英美集团,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仅没有制裁日本,反而力图利用牺牲中国的办法缓和同日本的矛盾;在国联大会和布鲁塞尔大会上,西方列强的绥靖政策尤为明显,这标志着国民政府在抗战初期奉行对英美外交政策的失败。此时,苏联(尽管出于利用中国抗战牵制、削弱日本的需要)却表示支持中国抗日斗争,国民政府遂加强对苏外交,以争取苏联的进一步合作。当时落后的工农业生产,亏额甚巨的财政和薄弱的国防力量等客观条件迫使国民政府转而争取苏联的援助。抗战时期的中苏…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爆发后,教育遭到了严重破坏,各类技术人才的供求矛盾十分突出,为此,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变措施,其中对职业教育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1938年4月,国民政府在《抗战建国纲领》中明确提出,要“训练各种专门技术人才……以应抗战需要”。7月,在国民参政会通过的《战时各级教育实施方案》中,对职业教育也作了专门规定,通过推广职业教育并充实职业学校有关的内容来训练、培养抗战所需的各业技术人员,提高社会生产效率,为抗战建国服务,这是战时职业教育的发展方针。在这一方针指导下,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采取了…  相似文献   

8.
试析抗日战争时期制约蒋介石国民政府对日政策的几个因素沈绍根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国民政府对日态度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上海抗战(1931.9—1937.8),先安内后攘外,对日退让,不抵抗;第二阶段,上海...  相似文献   

9.
国民参政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民参政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王新生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建立了国民参政会作为最高咨询机关。本文对国民参政会在抗战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作一粗浅的探讨。一、国民参政会是全国团结抗战的产物在抗战初期,国民党虽然进行了较为积极的抵抗,但由于它推行的是一条片面抗...  相似文献   

10.
在抗日战争中,作为抗战最主要的组织者,国民政府发挥自己作为中央政府的角色,开展了积极有效的对敌宣传工作。国民政府的对敌宣传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时期的第五战区是国民政府对日作战的一个重要序列区。1939年10月,第五战区长官部移驻鄂西北老河口市,随后以老河口市为中心,建立文化团体、创办报刊杂志、举办演出等为形式的抗日文化活动广泛地开展起来了。老河口市一时成为全国文化抗战的中心之一,鄂西北的抗战文化也成为全国抗战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2.
抗战前十年,南京国民政府发行了巨额的国内公债。它是中国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产物和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需要。这些公债的发行使国民政府的工业、国防基础设施的建设成为可能。为中国坚持抗战并最终取得胜利打下了物资基础。其历史作用是应该得到肯定的。  相似文献   

13.
日本在1917年2月前一直坚决反对中国参战;1917年2月起转而积极支持中国参战;1917年5月起态度有所反复,一度对中国参战持消极态度;1917年7月以后则再次积极支持中国参战。日本态度变化的原因是中国的政治形势在不断变化,随着形势的变化而改变态度对日本更为有利。日本对中国参战产生了较为复杂的影响,一方面推动了参战的实现,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参战的进程。中国参战对日本在华势力和权益的扩张也产生了较为复杂的影响,一方面为日本进一步对华扩张提供了机会,另一方面也阻碍了日本对胶州湾租借地和胶济铁路的侵占。  相似文献   

14.
日俄战争是日本与俄国争夺中国东北的一场决战。在综合国力不及俄国的情况下。日本依靠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大力发展军事力量,进行了充分的备战,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营造出明显的战略优势,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  相似文献   

15.
川军作为旧中国的地方实力派军队,虽然在一系列的内战中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但在抗战时期,他们从民族利益和自己的生存出发,大多数参加了抗击日本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在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上,给日本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对于推动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对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及实现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从“九一八”事变开始的抗日战争 ,对国共关系的演变有着深刻的影响。出于对“九一八”事变的错误认识 ,国共之间的敌对关系进一步强化和加深。然而正是抗日战争发展的需要 ,最终使国共两党从对立走向合作。国共合作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抗日战争的进程 ,影响和改变着国共合作的内容和形式。国共合作的走向 ,决定着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前途及命运  相似文献   

17.
抗战时期,原属黔军体系的贵州将士,不计前嫌,在共赴国难的意识下,自愿要求上前线杀敌报国。在残酷的战争岁月中,贵州将士服从中央国民政府的调遣,先后参加了国内的多次重要战役和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战斗中,贵州将士不怕牺牲,奋勇杀敌,屡立战功,表现出顽强的战斗精神和爱国品质,赢得了友军的尊重和上级的褒奖。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国立法院长孙科四次出入苏联,他被蒋介石选作使者乃因他同其父孙中山一样有过俄国情结,他并不赞成苏联的意识形态,但为了中国的抗战大局,他主张把民主国家苏联当成中国的朋友,笔者从他担任“中苏文化协会”会长期间的活动,他同苏联党政领导人进行的谈判,为中国抗战争取到3.5亿美元的贷款,或亲自或促成了几个重要条约的签订等方面,分析孙科为维护战时中苏关系而做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英雄叙事就在主流意识形态的“疆域”下,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战争的英雄史诗,作家们的英雄叙事驱动力与其说是来自于主流意识形态,不如说来自于他们对战争的切实体验,这在很大程度上区别于新时期文学的英雄叙事。这一特点也决定了他们的英雄叙事在主流意识形态的规范和自我真实体验之间的摇摆。客观地说,“十七年”文学抗日战争英雄叙事大多流于模式化,缺少对抗日战争深层的文化反思,更没有在民族矛盾中追问“国民性”这一深层文化问题,叩问国民性这一历史之因和民族受侵略之果的关系,进而把文化质疑和文化建设置于这样一个新的平台上。  相似文献   

20.
《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发行的第一张大型机关报,是党取得政权前出版时间最长的、公开战斗在国民党心脏地区唯一的报纸。虽然新华日报在武汉仅仅发行了九个多月,但广大的“新华军”却克服了报纸初创时期的诸多困难,在武汉九个多月时间里,高举团结救国、持久抗战的旗帜,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持久抗战的战略方针,积极报道了我军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奋勇抗敌的光辉业绩,成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宣传抗日的号角,成为抗战初期先进文化的集中代表,在我国和我党的新闻事业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