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惩罚是一种与奖励相背的教育措施,它不等于体罚。现在许多书刊中都谈到教育幼儿要耐心细致,要讲道理,切忌采取命令或惩罚手段。其实并不尽然。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就说过:“凡是使用惩罚能够有益处的地方,教师就应当使用惩罚。”我在做小班的保教工作时,针对刚入园的幼儿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娇生惯养,自私、任性、缺乏同情心等现象,又考虑到他们的年龄特征,适当运用惩罚这种教育方式,以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如小卫在家里是独占好吃的、好玩的,刚进园时,他像在家里一样,总认为“凡是我喜欢的都应该是我的”,因此不是动手抢玩具,就是大哭大闹,而  相似文献   

2.
我做妈妈     
妈妈这几天总是批评我。今天,我对妈妈说:“妈妈,我们交换一下,我做妈妈,你做儿子,怎么样?”妈妈听我这么一说,爽快地答应了。于是,“儿子”就坐在沙发上开始享受起来,她一边吃薯条一边看电视。馋得我直流口水。但我想到我现在是“妈妈”了,应该把薯条让给“儿子”吃,便克制住自己。“儿子”吃着吃着把薯条洒了一地,我走过去,生气地批评“儿子”。“儿子”哭了起来,说:“你现在是妈妈,快去把我的脏衣服洗干净。”我走到卫生间大吃一惊,脏衣服堆得像小山一样。我想把脏衣服放到洗衣机里,可是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拿不动。啊!做妈妈原来这么辛…  相似文献   

3.
我始终认为奖励是教育子女的重要手段之一。当我的儿子还是一个被包在襁褓中的乳儿时,我们就使用过奖励的手段。自然,这种奖励并非是给儿子买多少好吃的东西,买多少好看的衣服,而主要是精神上的奖励。比如,我们每天都要挤出一定的时间同儿子玩耍。当我们走近他时,他那兴奋、愉快的眼神告诉我们,在寂寞中能够见到父母,并同父母玩耍一会儿,精神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由此可见,亲子之间的交往具有精神奖励的作用。这一点也可以用专门实验来证明。  相似文献   

4.
流沙 《家长》2003,(Z2)
在家教中,有的父母认为夫妻扮演“红黑脸”,是教育孩子的好方法。当孩子不听话或犯错误的时候,妈妈袒护孩子扮“红脸”,爸爸批评孩子扮“黑脸”,或者反之。这种教育孩子的方法,许多家长都在用,但是我觉得这样做是不对的。既然孩子不听话或犯了错误,家长就应该对他们进行正面教育,使他们懂得道理并勇敢地改正错误。如果父母双方其中一方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另一方却为孩子求情,甚至为此争吵起来,孩子就会以为自己没有错误,被批评者反而成了旁观者。家长批评孩子的目的是让孩子明辨是非,然而一个扮“红脸”,一个扮“黑脸”,就会…  相似文献   

5.
自从儿子“犯错误”那天起,我和妻子就自觉地唱起了白脸红脸的角色。正在读幼儿园小班的儿子有一天与同班同学闹别扭,继而他先动手打了那位小朋友。为此,老师和那位同学的家长向妻子告了状。直性子的妻子一听肺都气炸了,一冲到家里,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对儿子“下了毒手”:她对他娇嫩的屁股恶狠狠地打了十几大巴掌,边打边渲泄着恨铁不成钢的怨气,末  相似文献   

6.
当我们有了儿子后,我们的生活就增添了新的情趣。每天下班回来,我和妻子都沉浸在同儿子的交往中。我们同他戏耍,同他谈话,同他散步,同他做可能做的一切。在这种交往中,儿子对我们的依恋之情日深,我们对儿子也越来越亲呢,尤其是我的妻子,更是如此。因为我的妻子不在校内上班,下班时间又晚,到幼儿园接送孩子的任务差不多都是我的,相对来说,我同儿子的接触更多一些,  相似文献   

7.
信息之窗     
教育要不要惩罚在教育过程中,惩罚与奖励一样,都是教育者常用的激励手段,目的是制止被教育者与群体目标不一致的行为。在教育行为中两者缺一不可,因此,教育过程中,有人得到表扬,有人受到惩罚,都是正常的。教师将惩罚行为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无可非议。惩罚的作用在于通过强制的手段使学生的错误行为得到遏止,也使其他学生通过“榜样学习”得到间接经验,不敢犯类似错误。同时也强化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权威性。应该说,教育本身就包含着惩罚的因素。教育,不仅意味着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和知识能力水平。同时也意味着按照文明社会与他人交往的准则…  相似文献   

8.
尽管我和我的妻子在喂养孩子的问题上经常发生分歧,但经过一段教养孩子的实际锻炼,我们毕竟都取得了一些经验,同时在辛苦之余也尝到了和孩子同乐的甜头。但是,客观环境和家庭条件不允许我们长期沉浸在这种与子同乐的情景中,我们必须把孩子送到托儿所去。这也是许多年轻的父母必然要碰上的问题。我们虽有思想准备,但真到送儿子去托儿所的时候,却又有些舍不得,特别是我的妻子,忧心忡忡。儿子哭了,没人抱怎么办?尿布湿了,阿姨不马上给换怎么办?别的小孩抓他、挠他怎么办?吃不饱怎么办……好象所有的问题,都会在同一天发生在自己的儿子身上。我劝妻子不要动摇,坚定地把孩子送托儿所。托儿所是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它有热心的老师,丰富的玩具,充分  相似文献   

9.
关于奖励与惩罚,我们至少应当从以下三个层面去认识问题:一是奖励与惩罚是中性的教育手段。所谓“中性”就是其本身无所谓好与坏,不能一概而论。就像“好的”奖励可以极大地鼓励孩子、“坏的”奖励会产生诸如“捧杀”、溺爱之类的效果一样,惩罚也可能具有很好的教育性,或者是出现体罚而产生不良的效果。奖励与惩罚的教育性实现与否,取决于教育工作者对于这一教育手段的具体运用是否符合教育科学和儿童发展的规律性。二是奖励与惩罚是教师的专业权力。何谓“专业权力”?它是专业人士在自己业务范围内不受外行干扰独立自主处置问题的权力。就…  相似文献   

10.
儿子上了小学后,几乎每周都要伸手要钱,弄得我和妻子心烦也无可奈何。去年工资涨了两次,手头也宽裕一些,有一天我和妻子把工资领回后放在桌上,让儿子看见了,他竟然张口说:“妈,你和爸爸每月都领工资,可我没有,问你们要一点钱真不容易。”儿子的话,引起我的重视,可不是,儿子快10  相似文献   

11.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正确对待“惩罚”教育手段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课题。绝大多数教育工作者认为表扬和鼓励是一种“灵丹妙药”,过分强调其作用,过分夸大其教育功能。把“惩罚”看成是一种“高压电线”,唯恐“触电”,被视作教育的一种“罪恶”。学生犯了错误不敢批评,不敢“惩罚”,生怕会出什么事。还有的教师,谈“惩罚”色变,处处迁就学生,更有甚者完全否定“惩罚”的教育作用。其实,这恰恰是教育工作者认识上一种误区、行为上的一种偏差。“惩罚”与奖励一样,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教育手段。恰当的“惩罚”,不仅能教育人,更能警示人、激励人,从而造就人。下面就笔者在长期的教育工作中对学生“惩罚”教育手段的思考和运用谈点认识,以期共勉。  相似文献   

12.
《广东教育》2003,(1):53-53
现在中小学普遍提倡“赏识”教育,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种方式,然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对此也提出了另一种看法。他认为,我们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孙云晓说,现在老师们非常普遍地有一种感觉,不敢批评孩子。而现在中小学教育中的一些惩罚,比如完不成作业,罚抄写课文20遍,罚去操场跑步之类,这样的做法都不是我所说的教育意义上的惩罚。我说的惩罚有几个观点,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让你觉…  相似文献   

13.
陈辉 《成才之路》2010,(20):91-91
中国历来强调“男主外,女主内”。在教育子女时,也主张丈夫扮红脸、妻子唱白脸。不知从何时起,这种家庭分工悄然变脸,从这次“我的父亲母亲”征文中可以看出,在很多孩子心中,妈妈要求更高、管束多、爱责备。甚至言语粗暴,父亲则比较开明、宽容,甚至慈爱。传统的“严父慈母”形象正在被“严母慈父”所替代。  相似文献   

14.
大家一看到“惩罚公司”,好像很害怕。其实,这里是专门用文明的手段来说服你的,就是为了避免使用“武力惩罚”,所以大家不要害怕。我开这个公司的原因就在于现在还有很多家长都爱用“暴力手段”来教育孩子,这样不但让孩子的身体和心灵受到伤害,还不能使他们很好地改正错误。所以,我决定开一家这样文明的“惩罚公司”。听听我的设想吧!如果小伙伴们犯了错误,我会怎么“惩罚”呢?小伙伴们做错了事,心里肯定有一些忐忑不安。我会事先拿“复制器”复制出很多的“惭愧感觉”放进做了错事的孩子脑袋里,使他们能很快认识错误,过两个小时,“药”的能…  相似文献   

15.
《小读者》2012,(3):8-8
中国历来强调“男主外.女主内”,在教育子女时,也主张丈夫扮红脸、妻子唱白脸。但如今。这些差异却越来越模糊。在很多孩子心中.妈妈严格约束了自己的生活,父亲则比较开明、宽容。传统的“严父慈母”形象正在被“严母慈父”所替代。  相似文献   

16.
儿子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还不会系鞋带,因为妻子对他从吃饭到穿衣,事无大小,一包到底。一天,我到学校去接他放学,体育老师对我说:“你儿子今天上体育课,跑步时因为鞋带开了就不跑了。我问他为什么,他说自己不会系,怕绊倒。希望家长回去教教他。”我把这件事告诉了妻子,提醒她要多给儿子一些劳动锻炼的机会。妻子却不以为然“:系鞋带算不了什么大事,老师也向家长告状。儿子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把学习搞好了,就是好样的。鞋带开了,老师给系上,不就行了!”我惊讶道“:你可真敢想。要是老师也像你这样溺爱学生,那么,孩子到时不都成了高分低能的蠢材…  相似文献   

17.
儿子中考结束了。他的成绩离重点高中的录取分数线还差20多分。别小看这20分,全市几千个中考生,一分之差便有几十名学生。我是个没多少路子的人,为了儿子的前途,怎么也得让他上重点,一共花了三万多元总算是替儿子买上了去读重点高中的资格。那晚我和妻子足足与儿子谈了一个多小时。谈家中的艰难,这一笔钱,是我三年多的工资。妻子对儿子说“:你要不好好读书,就太对不起你爸爸了,为了给你预备这一笔钱,他把烟酒都戒了,拼命地节省开支。”我急忙摆手道“:这就不要多说了,做父母的为子女做这么一点牺牲,那还不是应该的。关键是你读书读好了以后…  相似文献   

18.
奖励与惩罚是家长们几乎每天都在使用的教育手段。大家都知道,奖励具有“正强化”作用,可以强化孩子的良好行为;惩罚则相反,可以抑制或减少孩子的不良行为。这一扬一抑,相辅相成,引导孩子朝家长所希望的方向发展。常常有些家长感到困惑:“我的孩子总不好好学习,我...  相似文献   

19.
许多家长都知道,惩罚跟奖励一样,都是教育孩子的重要手段、但孩子犯了错,不少家长却不知道究竟该怎样惩罚孩子。言语批评只是惩罚教育的一种形式,惩罚还包括承担错误损失、将功补过、弥补过失等。有些家长错误地将惩罚理解为“体罚”,有  相似文献   

20.
妻子下岗后,在深圳打工的妻弟来电话说,他在那里混得还不错,让他姐过去帮帮忙。办完相应手续,临别时妻对我和儿子说:“有啥事你们爷儿俩好好商量。”妻子走后,家里就我们两个男人了。13岁的儿子嘴唇的绒毛已经越来越黑了。一天晚上,儿子突然压低嗓门跟我讲:“我看咱们不如叫哥儿们,你还像个小伙子,我却快成大老爷们儿了。”我一直跟儿子没大没小,儿子才敢这样说话。这回家里就我们俩了,该两人相依为命,像哥儿们一样相处,没什么不好。于是,我点了点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