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信使》杂志中文版,创刊于1980年7月,已出版15年。一月出一期,现已出版180期。 《信使》杂志在世界上是唯一在120多个国家发行的杂志,共有30种文字版本。《信使》中文版是教科文组织委托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编辑翻译出版的。中文版的内容由编者加以选择翻译。 中文版《信使》,每期都具有特点,受到国内各研究学术团体与知识界的欢迎,海外的华人也很欣赏。 新出版的1995年7月号,即第180期,集中反映了人类文字的起源。这一内容,通俗注解人类自有文字以来的发展与变化。不同的文字叙述了古埃及与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在公元前三四千年的象形文字,文字起源与游牧民族迁徙的关系;有的文  相似文献   

2.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改建后,除继续承担联合国及其有关组织机构文件的翻译印制任务外,还从事书刊出版工作。出版任务有:(一)翻译和出版联合国及其有关机构(如工发、粮农、贸发、教科文组织)的各种专业书刊;(二)出版中外文对照的翻译丛书、工具书和有关翻译的论著;(三)出版《翻译通讯》《信使》等期刊;(四)有选择地少量出版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国际法方面的译著。  相似文献   

3.
我国将于今年七月出版《信使》月刊中文版。该刊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一种知识性普及刊物,主要介绍当前世界教育、科学、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动态,交流有关的知识。该刊已有三十二年历史,用二十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内容丰富,选题多样,文字活泼,图文并茂。《信使》中文版由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翻译出版,国内由北京报刊发行局发行;创刊号侧重在介绍、探讨发展中国家经济建设中有关科学技术与培养人材的关系方面的问题。内容有:一、科学与技术:发展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二、发展的十二个“必须”;三、贫富悬殊日益扩大——九亿人生活  相似文献   

4.
《信使》月刊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主要刊物,已有40多年历史,用35种文字在100多个国家出版发行。该刊以增进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交流、促进教育科学文化领域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为已任,在全世界受到普遍的关注和欢迎。1978年邓小平同志会见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姆博时,确定在我国翻译出版《信使》杂志。经过筹  相似文献   

5.
《出版史料》2004,(2):33-33
丰子恺以漫画散文著称,他的《子恺漫画》出版于1925年,《缘缘堂随笔》出版于1931年。但也有翻译集多种,最早出版的是翻译日本文艺评论家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商务印书馆1925年出版)。其时,鲁迅翻译的《苦闷的象征》(作为“未名丛刊”的一种)已由新潮社于1924年出版。鲁迅说:“我翻译的时候,听得丰子恺先生亦有译本,现则闻已付印,为“文学研究会丛书”之一………现在我所译的也已经付印,中国就有两种全译本了。”  相似文献   

6.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版的介绍外国出版工作的书越来越多了。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了《出版知识译丛》,山西书海出版社出版了《国外编辑出版丛书》,武汉大学出版社和黑龙江教育出版社等也有这类书出版。这是一件十分可喜的事。所翻译的书,大都是国外名著,有的被称为必读书或经典著作。我  相似文献   

7.
翻译七人谈     
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无论是翻译界人还是出版人都热心予翻译与翻译出版。尤其是出版人对翻译出版这块大有开垦价值的园地有了新的关注,尝试着以新的突破口寻求新的增长点。于是译作出版空前繁荣,越来越多的外语人士投身于翻译作品,出现了以往未曾有过的翻译热潮和高潮。另一方面,翻译论著的出版也开始渐露头角。如湖北教育出版社自90年代以来所推出的《中国翻译词典》、《中华翻译研究丛书》以及相关的翻译类图书就是其中一例。进入新世纪,翻译要发展、翻译要进步.翻译要严肃,翻译要受到人们的尊重等诸多问题,仍将是中国译界每一个专家学者、有识之士以及每一位有志于促进翻译事业进步的出版人应当关注、思考与研究的重要课题湖北教育出版社对外编辑室主任唐瑾女士有鉴于此.邀约京沪宁汉有关专家进行了一次颇有内容的“翻译七人谈”,本刊特子选载;  相似文献   

8.
王福时 《出版史料》2006,(4):108-111
今年是伟大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70周年和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埃德加.斯诺诞辰101周年,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决定隆重出版《前西行漫记》(原名《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以下简称《印象记》),让广大读者有机会看到这本尘封68年客观真实记录那一段历史的图书,了却我多年的心愿,我和许多关心这本书的老朋友都非常高兴。一很多读者想必都知道胡愈之在1938年翻译出版斯诺的名著《红星照耀中国》(中文译成《西行漫记》),而鲜有人了解在这本书之前十个月还出版过一本有人称之为《西行漫记》雏形本的《印象记》,主要是因为当时这本书只印了5000册,…  相似文献   

9.
鲁译刍议     
王得后先生在《〈鲁迅译文全集〉终于出版了》一文中提出两点:一是研究鲁迅的人是非读《鲁迅译文全集》不可的,二是研究中国现代翻译理论和翻译史的人也是不可不读《鲁迅译文全集》的。有意思的是,我们是在研究中国现代翻译理论和翻译史项下去研究别位译者,别种译著;只有涉及鲁迅,第一点才可以单独提出。  相似文献   

10.
书香旧影     
《爱的教育》这是一本对中国读书界影响非常大的少年儿童读物,也是一本非常适合成人阅读的普及型图书。作者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Edmondo de Amicis 1846—1908),1926年首次被夏丐尊先生译成中文,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该书在国外初版于1866年,至1904年已经有30多种文字的译本,再版300余次。在中国经夏先生翻译出版后,至1949年也有38版的重印次;“文革”结束后又陆续被发掘出来重译再版。书中究竟写了什么内容,能使它如此受读者欢迎,又有如此辉煌的出版业绩呢?我想用夏丐尊先生译序中的一段话作为旁证:“这书给我以卢梭《爱弥儿》、斐斯泰洛齐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文学对外翻译出版史上的典型成功个案,翻译文学杂志《中国文学》与《译丛》在出版定位、译介内容、翻译主体与出版发行等方面,探索出了可资借鉴的运营模式。毋庸置疑,对于当前正在孜孜探寻翻译出版模式的"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宏伟战略而言,这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与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专家评品《我认识的鬼子兵》编者按:《我认识的鬼子兵》一书,在199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六十周年祭日那天,由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适时出版,彰显出它的特别价值和意义。该书一面市,迅即引起全国媒体的强烈关注,以及广大群众的巨大震动。几十家报刊争相连载...  相似文献   

13.
从1915年到2011年,中国累计翻译西班牙文学作品共有500多部,《堂吉诃德》是被翻译出版最多的著作.文章对近百年来西班牙文学作品在中国的翻译和出版状况做了统计和分析,并就当前西班牙文学作品在中国翻译和出版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1899年,南洋公学译书院院长张远济与严复就出版严译《原富》达成协议,以2000元买下译稿,书出版后再按两成付版税。这是今天有据可查的我国最早的现代意义的版权贸易合同。1924年经辜鸿铭同意,欧根·狄特利希斯(Eugen Diederichs)出版社出版了施密茨(Schmitz)翻译的德文版《中国人的精神》(辜鸿铭《春秋大义》的一种译本)。这是中国著作人授权外国翻译出版的第一部作品。1923年9月12日,中国代表在《国际禁止淫刊公约》上签字,这是中国加入的第一个国际出版公约。  相似文献   

15.
中国翻译事业进程中的里程碑──《中国翻译词典》读后林穗芳中国译协林煌天主编E中国翻译词典》最近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读后深感这是一部名副其实的融知识性、学术世和实用性为一体的优秀翻译工具书,值得向翻译界同行和广大读者推荐。一本书最重要、最引人注目的文...  相似文献   

16.
我翻译的罗兰·巴尔特《中国行日记》一书(署名:怀宇),前不久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没过几天,就有读书类报纸编辑通过电话采访我,就这本书的方方面面提了一些问题。由于是突然接受采访,没有思想准备,  相似文献   

17.
顾珺 《出版参考》2016,(5):36-37
我是2000年进入出版行业的.那是一个网络传播蓬勃兴起的时代,中图旗下的信息技术公司正需出版行业新闻英文编辑,因为自己的英语专业背景,机缘巧合,迈进出版门槛.当时每天翻译大量的国外出版行业资讯,包括版权方面大事件.我印象很深的是对《哈利·波特》系列在国外的热销及版权事宜的报道,那段时间翻译了大量与之相关的新闻,这是我第一次间接接触版权,让我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对它有了初步了解,也让我萌生了希望进入一家大的出版社,做一名版权经理,自己动手操作一些畅销书的版权引进,做一名优秀编辑的想法.  相似文献   

18.
如今读《挪威的森林》等村上春树作品的中国年轻人,想必不会有多少人记得小林多喜二、记得他的《蟹工船》了.别说年轻人,即使对我这个早已不年轻的"老林",小林和他的《蟹工船》也早已消失在记忆的深处.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当编辑打电话要我翻译《蟹工船》的时候,惊愕之余,我一口回绝——回绝得甚至有些气急败坏——眼下都什么年代了,还翻译出版《蟹工船》?  相似文献   

19.
外文出版专业图书的翻译王益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版的介绍外国出版工作的书越来越多了。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了《出版知识译丛》,山西书海出版社出版了《国外编辑出版丛书》,武汉大学出版社和黑龙江教育出版社等也有这类书出版。我去年对照原著读了5本这方面的书(...  相似文献   

20.
2009年2月26日,我到新闻出版总署参加《中国出版通史》出版座谈会时,惊悉王益同志已于25日晨病逝,深感悲痛。看到会场上陈列的一大摞每套九卷的《中国出版通史》,我的脑海中清晰地记起王益同志2001年2月19日出席《中国出版通史》第一次编撰工作会议上讲话的情景。他说:“出版史要强调研究,不能是资料的堆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