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作为马克思和恩格斯事业与学说的继承者和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列宁一向十分重视图书馆事业。诚如苏联图书馆学家丘巴梁所说:“世界上还从未有过任何政府活动家和政治活动家,或学者和思想家,能够象列宁那样关怀图书馆的工作,并对图书馆事业如此重视。……列宁的言论提供的绝不是对图书馆工作中某些局部问题的个别看法,而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图书馆事业的设置和发展提出了一个全面的、完整的和在原则上完全崭新的纲领。这个纲领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意义。”事实正是如此。列宁关于图书馆  相似文献   

2.
1905年事件以后,列宁提出了无产阶级报刊的党性原则。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报刊党性(马克思和恩格斯使用较多的是“党派性”,同党性称谓相近)的初步揭示的基础上,列宁对于报刊党性的论述是深刻和系统的,它的影响也是久远和广泛的。列宁在《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中提出:“这个党的出版物的原则是什么呢?这不只是说,对于社会主义无产阶级,写作事业不能是个人或集团的赚钱工具,而且根本不能是与无产阶级总的事业无关的个人事业。无党性的写作者滚开!超人的写作者滚开!写作事业应当成为无产阶级总的事业的一部分,成为由全体工人阶级的整个觉悟的先锋队  相似文献   

3.
如果说,列宁在建党时期和夺取政权时期都曾经尖锐地揭露过资产阶级出版自由的虚伪性和反动性,那么,在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列宁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奠基人,不仅更加深刻地揭示了资产阶级出版自由在新形势下表现出来的极端反动性,而且在社会主义出版自由实践的过程中,全面论证了这种新型的出版自由的性质、特点及其物质基础,第一次明确地确立了社会主义出版自由原则,从而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出版自由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1911年,一位名叫海德门的英国社会党人出版了一本名为《危险生活记事》的书。这本书出版后不久,列宁即给予了严厉的批评,因为这位自称社会主义者的作者对马克思的回忆只写了一种东西——轶事。列宁在《海德门谈马克思》一文中批评指出:海德门几乎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猎奇方面”,而不是政治方面。读了他的传记,只知道马克思的“轶事”,而不知道“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斗争是他得心应手的事情”  相似文献   

5.
借助媒体,我们看到“占领华尔街”社会运动正在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蔓延.马克思如果活到今天,不知道他老人家会作何感想?一个名叫维尔纳·桑巴特的德国学者曾写过《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的小书.他有点搞不懂美国,按照马克思的理论逻辑,在资本主义最发达的美国,应该有社会主义运动,其工人阶级应成为最激进的社会主义的支持者.但实际上,美国没有社会主义.如果硬是说有的话,也仅仅是一些颓废的德国人.  相似文献   

6.
常看到这样的书,《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国家和法》,等等,编者们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中涉及某一主题的话语摘录出来汇编成册,目的是为后来者研究某一问题时予以参考,可我们有些后来者便不顾原文的历史背景,囫囵吞枣  相似文献   

7.
肖曜  梁锋 《新闻前哨》2013,(6):22-24
新闻工作者是时代进步的见证者,是历史发展的记录者,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设者。不论是在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利用报刊为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同欧洲反动统治阶级进行斗争的时期,还是以列宁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利用报刊进行推翻沙皇专制政权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及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代表的马克思经典作家,利用报刊领导中国革  相似文献   

8.
李新文 《新闻窗》2008,(3):93-95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在革命斗争、建党和社会主义建设中长期从事报刊活动,具有丰富的报刊工作经验。他们将实际斗争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的新闻思想。党报思想是他们新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过长期的发展而逐渐演进的。  相似文献   

9.
<正>马克思在审判《新莱茵报》法庭上发言道:"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是社会的捍卫者,是无处不在的耳目,是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应的喉舌"。马克思的经典思想,严肃给定了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者,必须成为党的喉舌,坚守新闻"党性",发正社会"舆声"。"党性",是社会主义新闻执业者的"魂"。"舆声",是鼓舞社会正确前进的号角。合格的新闻执业者,就得守住"魂",发好"舆声"。一、紧守"灵魂",为党发声列宁说"严格的党性,是高度发展的阶级斗争的随行  相似文献   

10.
借助媒体,我们看到“占领华尔街”社会运动正在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蔓延。马克思如果活到今天,不知道他老人家会作何感想?一个名叫维尔纳·桑巴特的德国学者曾写过《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的小书。他有点搞不懂美国,按照马克思的理论逻辑,在资本主义最发达的美国,  相似文献   

11.
《全国新书目》2013,(5):82-300
在社会主义的入口处/何萍著.一人民出版社,2013..-978-7-01-011974-8:¥15A225:A821.2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民族/王希恩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4.-978-7-5161-2389-8:¥38A564  相似文献   

12.
《全国新书目》2013,(10):26-28
内容简介:《马克思画传》、《恩格斯画传》、《列宁画传》是国家“十二五”出版规划重点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画传汇集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三位伟人相关珍贵画作图片近2000幅,精选出蒋兆和、董希文等国内美术大师以及苏联杰出画家尼·茹科夫等数百名画家的杰作。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15,(7):33-34
<正>1918年3月至1921年初,列宁在苏维埃俄国实行军事共产主义性质的劳动公社制度。他在要求"报刊应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工具"时,提出了"榜样的力量"和"黑榜"这两种宣传方式。[1]"榜样的力量"的概念在马克思主义的文献中最早出现于《共产党宣言》,马克思和恩格斯批评空想共产主义者企图通过共产主义实验的榜样示范作用来实现其共产主义。列宁1918年三四月间为实施共产主义劳动公社制度,写作《苏维  相似文献   

14.
《视听纵横》2008,(3):69-70
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在一系列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了一个公式:"信息的总效果=7%言词+38%语调+55%面部表情。"可见面部表情在信息传达中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文前小记: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是内容丰富的宝库,也是新闻学研究中的一个尚未充分展开的领域。以党性和科学性为特征的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为指导。因此,认真研究和扩大宣传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紧迫的现实意义。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奠基人。列宁、斯大林、毛泽东以及刘少奇、周恩来等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和丰富、完善了这一思想。本专栏计划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开始,分别阐述评介这些经典作家新闻思想的要义,期望对于新闻学的理论研究和新闻实际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1922年3月,列宁在俄共(布)十一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搞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关键在于人,在于挑选人才”。(《列宁选集》第4卷第650页)列宁关于党报编辑部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办好党报关键也是“在于人,在于挑选人才”。正如列宁亲自审定的俄  相似文献   

17.
一、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毛泽东同志在《论人民民主专政》说:中国人找到马克思主义,是经过俄国人介绍的。在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不知道列宁、斯大林,也不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带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学说最初是怎样传到中国的呢?实际是进步知识分子利用报刊这个媒体,从日本、美国、英国陆续传播过来的。其中主要是从日本输入的。1、旧民主主义者  相似文献   

18.
党的报刊的舆论宣传,在党和国家的工作中是极其重要的。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一些惊心动魄的事件说明,社会主义国家的舆论宣传失控,导向失误,就会搞乱人心,带来严重危害,甚至使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翻船。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之后,党中央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做了许多工作,新闻战线面目一新。为了避免今后的舆论宣传再发生大的失误,我觉得还有一条应该强调,这就是新闻队伍必须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武装自己。列宁说:“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  相似文献   

19.
(四) 据近几年国际共运史的研究新成果,恩格斯逝世以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但毫无疑问,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主要线索。纵观各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体制和新闻工作模式,无一不受到列宁新闻观点和他所领导的苏维埃报刊事业的深刻影响。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党和党报的观点,赋予这些观点以鲜明的俄国特色,并引进了部分新的机制。1903年7月召开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  相似文献   

20.
童兵 《新闻大学》2020,(3):46-60,118,119
本文将列宁新闻思想的形成发展分为建党、夺权和社会主义建设三个阶段。建党时期的重点是提出通过办报来建党,夺权时期的贡献是建构党报的党性原则,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是本文的重点。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列宁提出新时期报刊的性质与功能、社会主义出版自由政策、社会主义新闻宣传工作业务指导方针、无线电广播特点功能和共产国际报刊工作的原则与策略。本文对列宁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理论贡献作了深入分析,并就加强对列宁新闻思想的学习和研究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