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怿 《学语文》2007,(3):37-38
一、纯真自我——“童心说”的历史涵义与现代解说“童心说”是明代文学家李贽的文学创作主张。他在《童心说》一文中提出:“夫童心者,真心也;……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李贽所说的童心即真心,是未受过虚伪理学浸染的“赤子之心”。他认为凡天下最好的文章,莫不是童心的表现。文学写童心,其实质也就是表现作者自己的真情实感,反对表现受儒家礼仪束缚的“伪情”。李贽的童心说,推动了  相似文献   

2.
一、“变心”陶行知说:“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教师必须拥有童心、热心,学会动心。1.童心会文。解读文本时,  相似文献   

3.
明代文学家李贽曾写过一篇《童心说》,文中讲:“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者也。”他认为,童心就是真心,天下所有的至情至性的美文,没有不出于童心的。如果心如枯井,感情麻木,童心泯灭,虚妄不实,是难于为文的。  相似文献   

4.
一、重塑学生的童心意识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成为他们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当代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富有童心应该是他们主体精神的本质特征,因为他们还是孩子。充满“童心”的心灵才是自由的、快乐的、纯真的、本质的心灵;充满“童心”的思维才是积极的思维,思维的童心化才是“思维的觉醒”(苏霍姆林斯基语),因为这时他们才为自己而活着并思考着。明代李贽在《焚书》卷三中曾说:“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  相似文献   

5.
明代思想家李贽曾断言:“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这句话,我想每个中学生都能理解。那么何为“童心”呢?它是小孩子的幼稚想法,还是人类贪玩的个性?它对我们如今的写作又有什么帮助呢?初次的悸动李贽认为,童心需要百分之百“真”,杜绝一丝一毫“假”,是“最初一念之本心”。我们从幼儿起始,一天天长大,心也从童心一天天扩展。成熟是守住本真而变得更好,并非舍弃本真而顾此失彼。如果丢失童心,便会丢失真心;丢失真心,便不再是一个真人。  相似文献   

6.
品评阁     
品评阁西红柿会咬人吗?文/舒心《学前教育》1997年第6期,刊登了一篇题为“咬人的西红柿”的短文。文中讲述了一位幼儿园老师如何“侦破”孩子捅坏西红柿的“案子”。“案犯”添添的童心表露无遗。为人师者,包括年轻父母,为了教育好幼儿,需要更多地了解童心,理...  相似文献   

7.
中师生作文,瑕瑜互见,究其原因,多与情感、情理和情趣有关。古人云:“绘事图色,文辞尽情。”(刘勰《文心雕龙·定势篇》)这里的“情”,主要指“情感”,“文章不是无情物”,特别是散文、记叙文等更应以情动人,“感情越深刻,思想越深刻”(别林斯基语)。如果缺乏情感,或者情感不深,读来必定寡味。李贽强调“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李氏焚书·卷三》)“至文”出于“童心”,然而“童心”未必能出“至文”。试看某同学写他远离家乡时母亲送别的情景:  相似文献   

8.
“童心”说的核心就是“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即是禅宗所说的“人性本净”,也是美学中的自然美。用在文学作品中就是“天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也就是具有个性和真情实感的文学。李贽追求的具有个性和真情实感的文学激起了当时文坛风气的巨变,促进了市民文学的兴起。  相似文献   

9.
背景提示 1963年5月,《江苏教育》(小学版)发表了徐文、古平所写的《育苗人》一文(之后,作者又将此文改写成《斯霞和孩子》,发表在同年5月30日的《人民日报》上)。文章强调儿童有一颗“纯洁、稚嫩的心”,“像水晶一般的明净”;强调教师要以“童心”爱“童心”,儿童“不但需要老师的爱,还需要母爱”;强调教师“像一个辛勤的园丁”,“给我们的幼苗带来了温暖的阳光,甘甜的雨露”等等。文章发表后,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围绕“童心”“母爱”问题展开讨论直至批判“童心”“母爱”。因为刊发《育苗人》的“错误”,《江苏教育》编辑部作了《〈育苗人〉与〈斯霞和孩子〉的错误》的检讨,发表在《江苏教育》(小学版)1964年第9期上。  相似文献   

10.
童心教育 一、引言 小学教育是对人的童年成长实施的教育。在这一成长的过程中.“童心”是万万不可缺失的。童心的宝贵在于何为童心。《辞海》解释:“儿童的心情,孩子气。”引申为真心,真实情感。明代思想家李贽云:“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又云:“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  相似文献   

11.
梦如同人的身影一般,既司空见惯又神秘莫测,既虚无飘渺又真实可见。儿童喜欢做梦,因为“梦”给了他们诗意,给了他们自由,更给他们带来了一个开阔的世界。“童化作文”教学将童年的“梦”作为一项重要的课程资源,使童心在展露天性、开启情智的同时放飞想象。习作教学的实践,让我真切体会到:只要真正融进儿童世界,与儿童的梦想一起飞翔,写作资源就会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只要拥有一颗童心,与孩子一起“做梦”,习作教学就会变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相似文献   

12.
本文辨析了《童心说》中的核心概念“童心”一词的内在结构和概念内涵,提出一种有别于传统“童心说”的全新理解;以此为基础探求蕴藏在《童心说》美学体系中的审美价值观的思想根源及其二律背反。  相似文献   

13.
揭示出“童心说”的实质在于张扬坚守自我本身个性的“个体的人”,“童心”乃是这种人的灵魂,强调了正是在这一根本点上“童心说”与以个人为中心的浪漫主义在精神上相符。由此,引申出了以“童心”为逻辑起点的文学表现论,并指出了这种表现论所隐含的文学的天才观,因此表明了“童心说”中的推崇独创与自由的浪漫主义气质。  相似文献   

14.
李贽“童心说”中的“童心”有四层含义:“童心”即“真心”;“童心”即“最初一念之本心”;“童心”即“心之初”;“童心”在于“成人”.在对此四层含义及其文意进行阐释与分析的基础上,就其蕴含的丰富教育性进行解读,教育应坚守:作为教育价值基础的教育之真;作为教育本体基础的生命体验;作为教育自然基础的生活世界;作为教育精神基础的理性意识.总而言之,教育当存“童心”,旨在追求生命的真实,高扬人的主体性和人的自由本质.  相似文献   

15.
身为一名教师,深知学生是有血有肉、充满智慧和活力、富于想象和情感的活生生的人,因此,每一位教师都要用“心”来教育感化他们,学生才能全然一新。一是“童心”。童心无邪,童心新奇且具有活力。青少年学生,天真烂漫,童趣浓厚,与他们相处教师应具有一颗“童心”,主动与他们做朋友,让他们感到教师可亲,他们才会亲其师信其道。在日常生活中,有的教师身边总是围着很多同学,谈笑声不断,其中的原因是教师具有“童心”,能融入学生之中。二是“爱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的教育是黯然无光的教育。一位教育家说:“只教给知识,而没有教给人自…  相似文献   

16.
所谓“童心”,就是绝假纯真之心,是没有被“道理闻见”所污染的纯洁的本心。李贽极其推崇童心,它是李贽人格美的标准,是他人生哲学的真谛。“以自然为美”,是李贽美学思想的核心,也是他极力推崇的艺术美。《童心说》日“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李贽平生,最推崇童心,因为童心是不会弄虚作假的。而“真”是李贽为人行文的灵魂。袁中道的《李温陵传》中这样记载:“不喜俗客,客不获辞而至,但一交手,即令其远坐,嫌其臭秽。其欣赏者,镇日言笑,意所不契,寂无一语。”如此待人,似乎过于不近人情,无法让人接受。但这才是有棱有角,直截痛快  相似文献   

17.
小学语文课文所包蕴、表达的情感很丰富,如因成功感到愉快,因失败感到悲痛,因受辱感到愤怒,因美好事物产生爱慕之情,因丑恶现象产生憎恶之感等等。扣课文情感,写情感作文,是读写结合的一个有效途径。扣童心之趣写生活之真明人李贽说:“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者。”可见童心之趣在感情中的位置。童趣中不泛拙趣。如《小猫  相似文献   

18.
小议童心与师道———从佳佳拒送妈妈小红花说起文/舒心《学前教育》今年第一期《每月话题》栏目中,有个“不给妈妈小红花”的话题,引发了众多的评说。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说不一。我想从师道与童心的角度,说说管窥之见,以就教于幼教同仁。事与愿违本来,幼儿...  相似文献   

19.
王丽  李涛 《教育学报》2020,(1):120-128
“童心说”融道家的“真心”、佛家的“本心”和儒家的“最初一念之心”于一体。真心即绝假纯真之心,自然个体人的原初之心。本心是清净的精神实体,即内心的清净无杂。最初一念之心就是天赋予人的自然之心,允许人的自利。“童心”与“婴儿之心”、明心见性、良知具有内在联系。李贽认为,做人、做文、生活都要遵循“真”字;文人应以个性创作抒发情感、欲望;也应正视“人必有私”。他倡导文艺创作的自由精神,反对道德说教,主张多听“迩言”。“童心说”的现代教育价值体现为回归人的本真、解放人的思想和倡导人的独立;从而回归教育的本真,使教育打通人性,帮助人成为自身;使学生学会思考存在性问题,促进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展。“童心说”所体现的求真原则、个体性原则、自然人性的追求等蕴藏着现代性的精神特质,如:理性、个体性、自由性等,预示着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性的萌芽。  相似文献   

20.
上海市闸北区第一中心小学是由我国教育家、儿童心理专家陈鹤琴先生于1982年创办的一所历史名校,近年来,学校在其“自主教育” 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和办学特色基础上,提出了“建设21世纪‘童心学校’”的奋斗目标。究竟如何来理解“童心学校”?在实践中童心学校又是如何操作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走访了杨江丁校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