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废都》这部小说以西京城为社会背景,主要描写主人公庄之蝶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社会变革中精神和生活的迷惘、堕落与挣扎,展现了庄之蝶与他身边的女性寻欢作乐、肉欲满足的生活。本文主要通过对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析,揭示出庄之蝶最终走向悲剧的结局。  相似文献   

2.
柴鲜 《商洛学院学报》2013,27(1):39-43,83
在贾平凹的《废都》里,借女主人公柳月之口,指出20世纪90年代人们的真实生活态度,他们对现有生活充满厌倦、无奈或焦虑,渴望改变现状,开始一种新生活,因此寻找"新生活"是贯穿整部作品的隐性线索。小说围绕作家庄之蝶与四位女性的情感纠葛,展现她们对"新生活"的共同渴望和不同的追求方式,但她们的追求并没有带来幸福的现实。从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来看,毁灭"新生活"希望的不是庄之蝶,庄之蝶也是受害者,毁掉希望的是植根于现代社会失去理性控制的欲望。  相似文献   

3.
海莲的小说体现了鲜明的女性意识,但其笔下人物毕竟生活在男权社会中,摆脱不了菲勒斯文化的影响,作品又不可避免地表现出了男权思想。文中以《空心梦》为例,从女性经济自立、女性走向社会、女性观念转变、男性理解女性等方面分析了海莲小说中体现的女性意识;从女性依附男性、女性诱惑男性、男子中心思想、推崇男权观念等方面阐述了海莲小说中体现的男权思想;指出了女性解放应注重自身精神的解放,女性解放应走向双性和谐。  相似文献   

4.
以张爱玲的作品为参照,以凌叔华、王安忆等现当代女作家的小说为对应,表现中国女性文学中关于女性主体意识的蒙昧、觉醒、批判与反省。其小说有着深刻的历史象喻,“绣枕意识”传达出的是几千来中国妇女的生活命运与历史轨迹。在菲勒斯中心(男权文化)里,女性在男权樊蓠桎梏下的呼喊与挣扎,是一部还没有充分被解构的历史。这有待于中国女性文学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5.
生活在男权社会的女作家乔治·桑深深体会到男权中心传统对妇女的压迫和种种不公平待遇。在其作品中,乔治·桑往往从女性视角出发进行创作,用细腻的文笔描绘出同时代女性生活和生存现状。在小说《康素爱萝》中,作者塑造了一系列的女性形象,向读者讲述了不同阶层女性的生存境遇。本文拟运用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中的他者理论为指导,通过分析小说中的部分女性形象来揭示男权社会中女性的他者地位是如何确立的。  相似文献   

6.
吴群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23(B10):95-96,105
女性主题是曼斯菲尔德小说的一大特色。通过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阶层女性生活的描写,曼斯菲尔德以女性特有的视角揭示了女性在男权社会所受到的屈辱和苦难,批判了男权社会压迫女性的本质,为女性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7.
《泰安师专学报》2002,24(2):11-14
北京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废都》通过对庄之蝶等几位西京文化名人精神困境的描写,反映了文人复杂的生活形态和心态。其中对民谣的引用,表现了作家的民间立场。而通过小说中4位女性的思想观念和人生观,则可以看出,进入90年代的中国现代社会在转型过程中,文学对女性思想观念的重塑有着十分鲜明的传统与现代思想文化冲突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小说《井》是澳大利亚当代著名小说家伊丽莎白·乔利的一部重要著作,反映了边缘化人物的生活和思想状态。本文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从三个方面对小说进行解读:女性与父权的对立和屈从,女性与男性的对立和反叛,女性与自我的认同与分裂。小说的社会意义在于揭露了男权中心文化体系对女性的压制和迫害,表达了女性追求平等和自我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9.
贾海燕 《现代语文》2007,(12):75-76
萧红小说关注女性的生存困境,她在一个个生死场景中揭示女性在男权笼罩下的肉体受难与精神无望,场景连缀的方式给小说带来了巨大的表现张力。在抒写女性悲剧的同时,萧红还反思东北国民积习下的生活惰性与文化痼疾,这使她的女性抒写从女性个体延展到整个族群,从自然生命延展到精神生命。  相似文献   

10.
《白鹿原》是一部以男权社会为主要背景创作出来的长篇小说。在这部小说中,并没有彻底脱离传统的男性创作视角和文化背景,文中大部分女性形象都以悲剧命运收场,很难表达出自身的个性。但正是这些女性形象的悲剧命运,促使整部小说呈现出一种沉郁而又厚重的写作风格,从侧面体现了作者对于人类生存的重新思考,以及对于苦难生活的同情之心。本文主要从田小娥、白灵以及吴仙草三个典型女性形象来分析陈忠实该作中的女性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1.
《西游记》中有三位遭厄女性,她们都有着被抢劫或者胁迫离开丈夫和家人而屈身从贼多年后才被救回的不幸经历,但是她们却有着不同的结局:或自杀殉节、或赎罪苟活、或团圆幸福,而她们都有受贞节道德观念影响而产生的负罪意识,这表现了作者吴承恩女性观的落后性。  相似文献   

12.
王海玲的大量特区题材小说,以描写特区人的生存、奋斗和自省为主体,但是《热屋顶上的猫》却以大胆前卫的笔触描写了生活在特区的以性为生存资本的另类知识女性的情与性。小说中以丽莎为代表的三个女人,她们不同于生活在婚姻围城中的传统女性,在特区特殊的经济、文化背景之下,其情爱和性爱心理随着环境的变化而经历着一场痛苦的嬗变。本文试图从文化和心理的角度,对比性地审视这一特殊人物群体从爱情的失落到最终失去自我,完全沦落为"物"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铁凝的长篇小说《笨花》似乎是以"第三性"(即超性别)的视角撰写的以男性为主角的新历史小说,实际上是采用了日常叙事和宏大叙事相结合的视角、立体地审视了女性的生存境遇和历史意义的女性文学。论文以小说中塑造的三组女性形象为例,说明此小说表面被遮蔽的、实际上在深层仍存在的女性视角以及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女性思绪。小说的成功正在于塑造了这些更深刻更丰满更耐人寻味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4.
《水浒传》塑造了七十多位女性人物形象。与那些侠肝义胆的男性人物相比,这些女性人物黯然失色。这一现象引起了历来研究者的兴趣,他们纷纷撰写文章讨论之,故见诸于报刊的论文多矣。综观这些成果,大家的思路基本一致,即认为《水浒传》的作者是蔑视、轻视女性的,从而将《水浒传》看作是一个反女性的典型文本。如果我们放眼于男性掌握话语权的中国古代文学,就会发现《水浒传》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女性意识的觉醒。《水浒传》中的女性多为“红颜祸水”,男性英雄不近女色,以及男性对女性的大肆杀戮,都体现出男性是社会的主宰。然而女性对人性、对爱情的追求和家庭地位的提高,犹如坚冰下的潺潺流水,昭示着其自身主体性的觉醒。  相似文献   

15.
阿妮塔·布鲁克纳是当代著名的英国女性小说家之一,其作品多表达了对当代知识女性生存困境的关注,“孤独”是其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在其小说《欺骗》中,作者同样揭示了当代知识女性的生存困境和孤独处境,传达了深刻的孤独主题。小说中存在着信任---欺骗、梦想---现实、自由---责任这几组二元对立。这些二元对立因素不仅构成了文本的矛盾冲突,而且也是造成小说中女主人公安娜孤独处境的原因。作者通过这些二元对立项的设置,传达了深刻的孤独主题,表达了对当代知识女性生存困境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刘宇驰 《海外英语》2012,(1):233-234
《到灯塔去》是弗吉尼亚.伍尔夫最出色的一部长篇小说,作者通过大量意象传达了自己的女性主义思想。时至今日,她的这种寻求自我个性解放、妇女解放、不依附于男性但又与男性和睦相处的观点仍是人们所追求的最佳状态。展现了作者所理想的两性相互依存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7.
林徽因《九十九度中》在貌似散漫的印象式叙述中,有“二喜二悲”四个主要故事,作者以蒙太奇手法将四个故事切割,错综交织,形成立体交叉结构。在这种结构中,揭示出女性及下层贫民悲哀的生态生存状态,表达了作家对社会不公现象的认识及对弱者的同情。  相似文献   

18.
《围城》在塑造鲍小姐的形象时延续的是传统男权文化既消费女性欲望又鄙视女性欲望的思路。在塑造苏文纨、孙柔嘉等形象时,隐含作者又放任笔下的人物,对主动追求爱情的女性提出种种不公平的指控,并运用作者和叙述者的权威剥夺这些女性为自己辩护的权利。《围城》的男性偏见由于与作品的现代主义思想交织在一起,尤其富有遮蔽性。  相似文献   

19.
长篇小说《风来水来》以渭河流域一个村庄为切入点,展现了人们在与各种自然灾害的抗争中,不畏艰险求生图存的生动画面.作者从文学和哲学的双重角度来探讨现代意识和悲剧精神的深层意蕴,以此突显拟神话小说写作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20.
香港言情女作家们关注着香港人的生活,尤其是香港女性的生活。从女性独特视角出发,描写香港现代女性,展现出她们在香港这个大都市中所选择的不同生存方式。给女性对自由选择生活的暗示,释放女性的人生自由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