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璐  陈苗苗 《情报学报》2022,41(7):692-706
政府通过新媒体发布信息已经成为创新政府治理和社会服务的一个重要途径,评估政务微博信息发布有效性有助于提升大数据环境下政府舆情治理能力。从新公共管理理论出发,本研究提出基于“认知-情感-行为”理论和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模型的政务微博信息发布有效性评估方法,搜集2020年与南方汛情相关的微博数据,基于劝服理论识别政务微博信息发布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建立七种回归模型,采用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 (SHAP)对综合表现最好的LGBMRegressor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和交互作用分析,揭示政务微博信息发布有效性的影响机制。本研究结果为突发事件情境下增强政务微博信息发布的有效性提供了相关信息发布的建议,对提升数字化时代政务微博舆情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上海外滩踩踏事故为例,对突发事件中政务微博的信息互动进行具体分析,探讨现今突发事件中政务微博信息互动具有的规律,进而对突发事件中政府的信息互动机制加以改善,以更好地为社会管理服务。  相似文献   

3.
政务微博是最近几年才兴起的公共治理手段,是现代民主社会对公民知情权的一种网络回应。当前,我国政务微博传播机制存在着诸多缺失,需要我们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以及传播效果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陈思 《中国传媒科技》2013,(16):147-148
本文研究的是传统媒体微博和草根粉丝微博在发布政务活动信息方式上的差异,选取两者的代表"人民日报"微博以及"学习粉丝团"微博,对它们发布的领导人南巡视察信息进行内容分析,分析出两类微博政务活动信息的差异。通过比较两种微博的性质,目的和受众需要以及内容分析的结果,分析出把关人决定政务活动信息发布的时效性,传播者的性质和议程设置决定政务活动信息发布的内容选择角度,传播者的性质和受传者的需求共同决定政务活动信息发布的亲民程度。  相似文献   

5.
曹艳 《今传媒》2012,(9):17-19
自2011年以来,以政府机构为背景的政务微博发展迅速。政务微博如何遵照微博的特性和传播规律发展,成为政府机构发布信息和引导舆论的有力工具,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新浪开通的政务微博个案和文本分析,提出以下建议:注重内容的互动性、宽容对待网上批评、学会民间化的表达方式、把握微博发布和更新的频次规律。只有尊重微博的发布规律和特性,才能够让政务微博的桥梁作用持久有效的发挥出来。  相似文献   

6.
梅洪 《兰台世界》2012,(26):21-22
政务微博目前已成为官民互动新平台,并呈现亲切、人性化等特点,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新途径.本文将从信息组织、信息交流、信息安全等方面对政务微博的现状进行剖析,并提供相关建议,以推进政务微博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7.
洪美云 《新闻前哨》2013,(7):101-102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微博不断显示出极大的传播优势,其所产生的巨大舆论影响力在社会突发事件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利益冲突不断加剧,突发事件频发,这对政府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和对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效力提出了严峻考验。如何利用政务微博及时正确地引导网络舆论,化解公众情绪,成为衡量各级地方政府和领导干部的领导及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8.
颜芳 《传媒观察》2012,(6):45-46
从2010年的微博元年,到2011年的微博爆发年,140字的微博深刻改变了舆论环境。据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发布的《2011年中国政务微博客评估报告》,我国政务微博客已超过5万个。南京官方微博——@南京发布开设一年来,有115万多关注者。现以@南京发布为例,浅谈政务微博的舆情引导力,这对其它媒体传播不乏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研究的问题和背景
  作为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方式,政务微博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大量政府机构、公务人员纷纷入驻微博,将其作为信息发布和官民互动的重要平台。如何利用政务微博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回应公众关切,释放社会焦虑,促进信息传播,有效引导舆论,已成为考验各级政府部门执政能力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3·01昆明火车站暴恐事件"中"@微博云南"的信息传播为例,分析研究在突发事件频发背景下政务微博的信息传播现状和问题。政务微博凭借强大的信息传播能力和舆论引导能力,帮助政府实现了权威信息的实时发布,有效地遏制了突发事件中谣言的滋生和传播,缓解了民众的恐慌情绪,但在信息传播互动性和信息传播内容方式上还有待进一步的改善。  相似文献   

11.
我国传统的政治信息发布逻辑已形成套路,稳重严谨而活泼不足,且常常为长篇大论、引经据典,与微博的个性跳脱正好相反。现在政府大力推动政务微博、改进信息发布方式。那么,这些微博能否适应新的媒体空间呢?本文通过对从新浪与腾讯上选取的34个政务微博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到目前为止,我国政务微博尚未形成成熟的微博发布策略,第一,有效职务信息湮没于大量无效信息;第二,政务微博与其他类型微博的区分度不够。此外,笔者认为:微博(包括政务微博)以信息发布为主,并没有、也很难成为观点交流的平台,寄望于在微博上展开充分讨论、互通观点有无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12.
微博作为当今社会最新的社会传播工具,以其独有的传播特性和巨大的传播影响力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微博狂潮。在各方声音和意见的交锋中,微博似乎在互联网上形成了对一个公共政治事务自由阐发意见的舆论场。因此本文以深圳公安微网为例,希望通过具体内容分析得出市民与政府之间在需求上是否保持一致,并归纳总结出政务微薄现实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3.
14.
由于微博在信息传播上具有很大优势和特点,本文通过分析政务微博的特点和不足,进一步探讨如何更好地发挥政务微博在信息资源传播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作为重庆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重庆微发布自开设以来,其发展速度迅速、形象力快速增长,并且以其发布频繁、话题分类广泛、内容涉及面广等特点为政府塑造了良好的形象,同时提升了公民政治的参与水平,也为人民参政议政提供了便利。但是,重庆微发布在信息公开上有一定的局限性,部分信息无法第一时间传达给受众,公众参与微博互动少之又少,在网络问政方面作用并不明显。因此,本文以公众微博重庆微发布为研究对象,进行文献查阅。数据采集及分析、查看微博发布动态以及随机采访等方式分析政务微博对受众的影响以及其利弊关系。  相似文献   

16.
微博由于信息传播及时高效、反馈互动及时强大和多种信息形式共存等传播特性,促使政府品牌形象的传播范围、传播平台、传播模式和塑造方式产生了相应的改变,为政府品牌形象塑造带来了新的机遇。本文引入目前品牌营销领域的CIS战略结合微博传播特性,对"上海发布"新浪政务微博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基于政务微博传播特性进行政府品牌形象塑造,最终得出了如何建设政务微博品牌理念系统、行为系统和视觉系统三方面的具体结论。  相似文献   

17.
微博即微型博客,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是互联网的一大革新产物,是随着快节奏的生活应运而生的一种网络互联网产物。其发展于2009年,成熟于2010年,是网络互联网领域的一大创举。据调查得知,网民的日常信息量来源60%-80%从互联网获得,而微博作为目前迅猛发展的一个新兴互联网业务,是网络信息传播和代言的重要信息宣传窗口。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人们更倾向于快速、高效、准确的获取信息。  相似文献   

18.
张志安  曹艳辉 《传媒》2015,(5):29-31
转型期的中国政府正处于高风险、低信任的社会情境中,突出表现为危机事件频发、政府公信力不足、维稳风险扩大、政府权威遭受巨大挑战.相继兴起的微博、微信赋予普通民众更多话语权和道德优势,现已成为民意的集散地和舆论的扩大器,无论是微博场域的火热围观,还是微信圈中难以杜绝的谣言,都在不断强化政府的风险意识,对其治理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总体上看,呈“井喷式”发展的政务微博微信,风险与机遇并存,考验着政府部门抢占舆论新阵地进行服务和发声的能力.如何才能有效发挥政务微博微信的协同作用,如何更好地运营政务微信,如何利用大数据挖掘方法来进行舆情研判,本文尝试对这些问题做简要剖析.  相似文献   

19.
微博即微型博客,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是互联网的一大革新产物,是随着快节奏的生活应运而生的一种网络互联网产物。其发展于2009年,成熟于2010年,是网络互联网领域的一大创举。据调查得知,网民的日常信息量来源60%-80%从互联网获得,而微博作为目前迅猛发展的一个新兴互联网业务,是网络信息传播和代言的重要信息宣传窗口。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人们更倾向于快速、高效、准确的获取信息。  相似文献   

20.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手机上网用户的增加,微博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然而,在给人们带来信息发布与获取便利的同时,其中的虚假信息、模糊认识乃至非理性情绪如何规范与治理,也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在解决这个问题的种种思路中,通过记者微博来有效地引导相关舆论,也许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