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课堂上,即将结束的时候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结尾: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们都会运用了吗?请看这样一题,你会做吗?生:用量角器量出各个角的度数,再计算一下就行了.  相似文献   

2.
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课堂上,即将结束的时候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结尾: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们都会运用了吗?请看这样一题,你会做吗?  相似文献   

3.
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课堂上,即将结束的时候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结尾: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们都会运用了吗?请看这样一题,你会做吗?  相似文献   

4.
正《去年的树》是一篇童话精读课文,讲述了这样一个哀婉动人的故事:鸟儿和树是一对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给树听,将要飞回南方的时候答应树的请求——回来再唱歌给它听。特级教师王崧舟和周益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都抓住了结尾的鸟儿两个"看"的细节描写,紧扣"看"字进行设计,虽然方式不同,但异曲同工,演绎了诗意语文和智慧语文的精彩。王崧舟:追求言意兼得师:孩子们,读完这个故事的结尾,你可能会留心这样一个细节。在鸟儿唱歌之前和唱歌  相似文献   

5.
指导学生写好文章的结尾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指导作文时,要特别注意避免学生作文中结尾千篇一律的现象我在指导学生写《放风筝》这篇作文时,发现很多同学的结尾都是这样写的:“我怀着喜悦、高兴的心情回家。”结尾与内容不太相符,不自然,不贴切。于是我就启发他们根据自己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决定采用结尾的方法:一个同学的风筝又漂亮,又飞得最高,得了第一名。我问他:“你回家时有什么感受?”他说:“我觉得自豪,心里充满了胜利的喜悦。”我说:“你就把你的感受作为结尾。”有一个同学的风筝得了第二名,我问:“你有什么想法?”他说:“我盼着下一次放风筝的活动早点到来,我要准备一只精致的风筝赛过那个第一名。”我点头说:“好,你就把你的这个想法作结尾吧!”  相似文献   

6.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师往往把更多的关注投向了课堂教学的导入,而忽略了课堂教学的结尾。但须知,课堂的结尾是整堂课的有机组成部分,好的结尾能够起到画龙点睛、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的结尾部分常常草草收场,或者是象征性地提出一个问题,如"这节课你有什么感想"等,  相似文献   

7.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师往往把更多的关注投向了课堂教学的导入,而忽略了课堂教学的结尾。但须知,课堂的结尾是整堂课的有机组成部分,好的结尾能够起到画龙点睛、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的结尾部分常常草草收场,或者是象征性地提出一个问题,如"这节课你有什么感想"等,  相似文献   

8.
心灵阳台     
《新高考》2010,(12):63-64
如果:你好!高中的三年我几乎什么都没有学到,我是一个差生,几乎每次考试都是班上倒数第一。我现在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的小角落里,有一部分同学可能忘了我的存在,老师也把我当成空气。原因很简单,我是一个差生。我何尝不想摆脱"差生"这个名号?在乒乓球比赛中我得了全校第一名,为班级争了光,我当然非常高兴,没想到班主任却这样说:"你球打得好有什么  相似文献   

9.
<正>让我们先来看这样一个课堂教学案例:一天,当我和学生一起分析《愚公移山》最后一段的时候,突然,一个学生举手提问。学生:"老师,《愚公移山》的结尾,这样安排,可信吗?"老师:"为什么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因为根据地理学的理论,我认为愚公要想移走这两座山,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为什么作者最后却用这样一个神话般的结尾来收束全文呢?师:"很好!这个问题大家思考过吗?"生:……针对这样的问题,其实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不止  相似文献   

10.
在实际教学中,课的结尾是最容易被教师忽视的环节。通常,教师会在课的结尾进行课堂小结,往往习惯性地提出下面的问题:"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有没有什么问题?"日复一日,面对千篇一律的提问,学生的回答总是波澜不惊。一位教师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的结尾,改变了我对这一环节教学的一贯认识。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人民币。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还应该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相似文献   

11.
【案例】教学《半截蜡烛》最后时,学生突然提问:"老师,结尾总感觉好像未完待续,为什么用这样的结尾呢?"此问一出,立即引起"轩然大波",其他学生纷纷附和。于是我趁机抛出话题:是啊,当我读到这里,我也有这样的感觉,戛然而止,让读者有些意外。那为什么用这样简洁而又意犹未尽的结尾呢?小组讨论一下。教室里顿时叽叽喳喳谈开了,过一会儿,小手陆陆续续地举起来了。  相似文献   

12.
<正>南斯拉夫作家沃兰茨的散文《铃兰花》选入了苏教版高中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选读》。在备课时,笔者发现几乎所有的资料都将男孩能够有勇气去"地狱"采摘铃兰花这一举动,解读为其父母精心有意的安排。教材在课后"品读与探讨"板块设计了问题:"思考文中父母关于‘地狱’里有铃兰花的对话,再与文章结尾进行对照,想象一下,他们为孩子克服恐惧都做了些什么?文章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很显然,这个问题的设计者首先认定了男孩到地狱去采摘铃兰花是其父母  相似文献   

13.
曾阅读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男孩从窗台上摔了下来,实习医生初步诊断为左手腕骨折,要求照一下X光,但小男孩一直哭闹着不让诊治。一位医生走过来,微笑着问小男孩:"孩子,你叫什么名字?""杰瑞!""杰瑞,你几岁了?""四岁。  相似文献   

14.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演讲的成败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演讲的结尾。因此,演讲的结尾要比开头和主体部分要求更高,内容要更有深度,语言要更有力度,方法要更巧妙,效果要更耐人寻味。怎样的结尾方式才会起到良好的效果呢?一、点题式1989年,西班牙的卡米洛·何塞·塞拉获诺贝尔文学奖,塞拉在授奖仪式上发表了题为《虚构颂》的演讲,他这样结尾:"在这种很大一部分尚未完成的事业中,虚构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是一个决定性的工具:在通向自由的无尽的征途上,它能够给人们指引方向。"  相似文献   

15.
一堂好课就如同一场音乐会,不仅要有引人入胜的序曲、扣人心弦的主旋律,还要有一个余音绕梁的"尾声"。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往往忽视课堂结尾,出现结尾设计简单、教学随意性大的现象。为了让广大教师重视课堂结尾并精心实施课堂结尾教学,本刊策划了这期专题,对有效课堂结尾的常见形式、注意事项作了介绍,并配发了相关的课堂结尾案例,供教师参考。  相似文献   

16.
<正>如果把开头比作"爆竹",那么结尾就有如"撞钟"。人们称好的文章结尾为"豹尾",便是指结尾时笔法要简洁明快、干净利落,犹如豹尾劲扫,响亮有力。对于记叙文而言,有许多成功的升格记叙文结尾的方法技巧,下面就此作简要归纳梳理,希以此开阔我们视野。一、自然结束法技法指要1.技法点评文章的结尾随着叙事的结束,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这样的结尾谓之"自然结束法"。自然结束法的特点如下:(1)这种结尾方法 ,朴实无华,于朴素见真挚,是一  相似文献   

17.
曾听过这样一节公开课:执教的老师非常善于赞美,"真棒"、"棒极了"等赞美之词不绝于耳,一节课下来,光"家"就封了几十个,什么"小作家"、"小演讲家"、"小科学家",等等.如此频繁地、廉价地赞美让我想起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在教堂听牧师演讲.起初,他认为牧师讲得很好,深受感动,准备捐款.过了十分钟,演讲还没讲完,他变得不耐烦了,只想捐一点钱.  相似文献   

18.
阅读教学中,我们常会际遇这样一种情状:一篇经典的文章,教师自以为妙不可言,学生却觉得索然无味;我们熟视为闪光的地方,他们却看成暗淡的所在。这就需要我们先制造阅读的黑暗,而后点燃文本的光明。《小橘灯》临近结尾时有这样一句被我们反复称好的文字:"这朦胧的橘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  相似文献   

19.
时常听家长这样训斥孩子:不干正经事,做这有什么用?玩这有什么用?那么在家长眼里,什么是正经事?什么是有用的呢?一项调查显示:有八成的家长认为:正经事就是学习,有用的当然就是和学习有关的。"无用"的东西改变人生有这样一个故事:上世纪70年代,韩国一个小女孩,某日忽发奇想,跟爸爸说:我想学中国话。爸爸问为  相似文献   

20.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曾经说过:"一件艺术品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最后的工作是否恰当."他认为,对于写作而言,"结尾比开头重要得多".我国古代为文也有"豹尾"之说,就是要求结尾做到简洁有力,余味无穷.写作实践告诉我们,要写出一篇优秀的记叙文,应该着力打造出一个亮丽的结尾.下列的结尾方法可供大家一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