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实践中,笔者通过优化共育理念,探寻共育方法,真诚委婉地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提升家校共育效益,营造积极、和谐、奋进的家校共育的氛围,彰显出家校共育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2.
学校和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境,构建和谐的家校关系,形成家校共育的格局,才能保障孩子健康成长。运用"非暴力沟通"技巧,让爱融入教育中,用爱去解决矛盾和冲突,不失为当前家校共育的良好方式。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他们能否全面发展关乎着国家的兴旺发达与"中国梦"的实现,对其进行全面和谐教育,应当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优势,实施家校共育.然而对于大学生的家校共育还存在很多障碍,主要是家庭和学校之间的沟通交流较少,在教育方向上很难达到一致,难以形成合力来提升教育效果.鉴于此,应综合利用多种方法强化家校共育建设,以期在各方面统筹合力构建宽广的沟通平台,形成教育合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袁礼斌 《家长》2021,(1):101-102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及互联网时代的迅猛发展,家校共育的重要性及模式也随之发生变化.在初中生的成长过程中,原生家庭、青春期心理、网络世界对亲子关系、学生学业、学生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影响重大.本文通过阐述初中阶段家校共育的作用,分析目前初中生家校共育的现状,并探究基于有效沟通的对策措施,以此来促进家校共育良好局面的形成,从而保...  相似文献   

5.
小学教育状态下的家校共育模式做出了十分显著的改良,主要体现在依据了与互联网+平台的共育模式,但在共育模式中经常暴露出教育方式的缺陷性,比如互联网+不具备多元化的信息传递路径,信息构建仍然存在局限性,校方与学生的关系仍然停留在管理方面,未能使教育真正人性化,切实为小学培养有用人才。互联网+使沟通更加便捷,但弊端因素又使家校共育产生了一定的制约性,这需要小学教育进一步提高认识,并重点关注家校共育模式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家校共育是有效加强教师和家长之间交流的重要教育理念,既能在家庭中延伸补充学校教育,也能让家长在和教师的互相配合下提高德育效果。因此,小学教师应该以家校共育为视角开展德育,在家庭和学校的相互配合下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和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7.
王晓波 《江苏教育》2022,(15):45-47
主动沟通、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是家校协同共育的基础,也是经营好家校关系的第一步。写信是非常好的家校沟通方式,班主任可以通过文字传递自己的带班理念,全面而深入地反馈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给予家庭更有针对性的教育指导。同时,文字记录和反馈的过程也是班主任对自身工作的反思过程,有利于班主任的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21,(21):41-42
面对现代化教育的背景,积极地落实家校共育模式,能够更好地满足当前教育工作的实际要求,同时突出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同等重要地位,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创设出更为优良的环境。家校合作的小学阅读教学,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充分地彰显出家长在学生学习阶段的重要作用,确保育人职能得以体现出来。文章重点结合家校共育模式下小学阅读教学情况展开分析,明确当前的时代背景和教育事业发展进程中面临的要求,制定出有效性路径,推动小学阅读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9.
<正>周日,送儿子去上课外英语培训班,回到家还没半小时,我就收到课外班老师发来的语音,大意是:儿子今天的英语默写情况很糟糕,19个孩子,仅有4人90分以下(一处错误5分),而儿子就是其中一个。听完老师的语音,当时我的心情直接坠入谷底,失落、无力、愤怒等负面情绪统统涌上心头。我承认,虽然我也是老师,但同样害怕收到老师发来的信息,对  相似文献   

10.
李春梅 《学周刊C版》2019,(6):143-144
开展家校合作,需要转变传统的唯学校教育为教育重点的陈旧理念,树立全面的新型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合作共育的思想。新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拓宽了人们的沟通渠道,也丰富了人们的学习认知领域。在中小学的教育教学与管理过程中,信息技术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家校共育也有了更便捷的平台。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观念的转变,许多家长越来越重视教育,然而一些父母在家庭教育上存在着观点和行为上的盲点和误区,致使他们在进行教育时感到困难重重,严重影响了家庭教育的质量,甚至阻碍了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作为一线教师,我们针对家庭教育现状及对学生的影响,构架学校、家庭育人模式,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携起手来,家校积极沟通、统一思想、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共同促进学生发展。  相似文献   

12.
问题的提出目前,手机比电脑更加普及,智能手机也走进了千家万户。广大中小学生家长不但购买了手机,还都开通了无线网络,这为农村中小学利用网络,进行线上家校共育成为了可能。在网络高速发展的同时,有些家长会谈网色变。网络有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弊端。如何扬长避短,在家长的有效监督下,发挥网络的优势,使之成为家校沟通和班级建设的工具,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作为新时期的班主任,充分认识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帮助家长和学生克服网络带来的弊端,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也是时代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家庭和学校作为学生成长的两个重要环境,在小学生养成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家长的积极性,挖掘家庭教育的潜力,形成教育合力,成为众多一线教育工作者密切关注的研究课题。文章从家校关系角度提出了家校共育的四条途径,结合“组织、荣誉、舆论、评价”四个驱动,不断增强家长关注成长、参与共育的自觉性和内驱力,从而实现共同育人。文章也提出建立完善的沟通机制,深入挖掘家庭教育资源,促进家校深度合作是加强和改进班主任工作,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实现家校共育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4.
为了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我国推出了“双减”政策,目的是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学业负担,让学生在“增效减负”理念指导下进行学习,实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共同提升。小学阶段的学生初步接触英语学科,教师需要结合“双减”政策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积极推进与家长的合作,在家校共育理念下开展英语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本文分析了在“双减”政策下开展小学英语家校共育的意义,探索了有效实施家校共育提升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随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家庭教育的地位和角色越来越受到广泛地关注和重视。家庭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在孩子的成长和教育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更好地推进家庭教育发展,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家庭教育促进法》),旨在为家庭教育提供明确的法律指导和保障,强化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在教育中的协同作用,强调家庭和学校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应当形成合力,共同为孩子提供全面、健康的成长环境。初中阶段的孩子正处于人生的重要转折期,他们的思维、情感和身体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为了更好地推动孩子学科发展和全面发展,家校共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初中语文为例,详细阐述《家庭教育促进法》下初中语文家校共育路径,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6.
家校共育在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向前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家校合作的实施效果。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该充分理解家校共育的本质,落实“双减”精神,整合多方资源,推动学生全面、健康、快乐成长。基于此,本文从“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的困境入手,分析家校双方在合作意识、合作权责、合作内容和形式上的问题。在全面了解相关情况的基础上,通过案例分析、理论分析等方法提出具体的实践路径。最后以培养行为习惯为例,设计家校共育实践案例,达到提高家校共育质量、贯彻“双减”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为了实现家校共育,保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一致性,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有效的活动,包括改革家长会议,更新家校理念;强化家长管理,实现家校共育;深度参与活动,见证成长历程。  相似文献   

18.
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构成部分,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社会进步有较强的实践意义。经过分析发现,当前中小学生劳动教育活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劳动教育教学中存在较多薄弱环节。在学校教育中,劳动教育被弱化,导致学生劳动和实践的机会比较少,缺乏劳动意识,学生不珍惜劳动成果、不善于劳动、轻视劳动。中小学生正处于培养价值观、道德观的重要阶段,学校要注重开展家校共育模式,以此完善劳动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微时代”是新时代下新的网络空间,包括信息传播、个体交往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等多层内容。教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中之重,在“微”时代下“教”和“育”更要齐头并进,使这种教育新模式发挥最大功效。本文首先从互联网、微信等“微”模式的普及与影响方面展开探讨;进一步分析“微时代”下家校共育方式的转变以及如何利用“微”平台为学生...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在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中,不少家长由于平常工作繁忙,对小学生的学习关注度不高,认为有学校老师在,家长没有必要关注孩子的日常学习,对家校共育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没有充分的认知。这种因素的存在,也给农村小学家校共育教学模式的发展带来了阻碍。立足农村小学家校共育理念,就如何有效改善当前农村小学家校共育模式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