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翻开中国古代文学史,我们可以发现,在众多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的珍品中,唐代诗人自居易的叙事诗,可以说是这些珍品中的极品。“童子解吟《长恨歌》,胡儿能唱《琵琶篇》”,这两句诗正好说明,《长恨歌》和《琵琶行》一样在当时就是一首深人人心的杰作。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文人诗歌中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琵琶行>是艺术上很完整很成熟的流传千古的佳作.<琵琶行>作于作者被贬江洲的第二年.诗中通过对一个歌女沦落身世的生动描写,抒发了自己被排挤打击的悲愤之情.  相似文献   

4.
5.
《琵琶行》的创作,有着深刻的社会、心理等原因,强烈的思归之情,是社会方面的原因;对于回归精神家园的期待,对于巅峰经验的缅怀和追忆是心理上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教学《琵琶行》,细致品味“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两句诗,我们会发现,这里“相逢”的表层义是说诗人与琵琶女偶然相遇,但同时还含有精神“相逢”,即两个心灵积极主动地相融的深层意味。而且,既然“相逢何必曾相识”,那么,相识未必就是“相逢”,因为“相逢”是彼此心灵的相通啊!  相似文献   

7.
对《琵琶行》的社会学解读会得出控诉性质的主题。而从学角度看,琵琶女痛苦的深层原因是物质与精神、现实与浪漫这一人类永恒的矛盾,这是琵琶女形象的艺术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8.
9.
《琵琶行》是白居易的著名叙事长诗,其中的琵琶女形象,经历时间洗涤依然闪光迷人。当我们对琵琶女的命运进行透视时,觉得这一形象之所以丰满而真实,探寻其深层原因,有一种内涵是我们不能忽视的,就是诗歌所穿透的人文关怀。诗中,无论是诗人还是琵琶女都表现了对自我生命和他人生命的人文关怀,而就是这种关怀让读者明白:  相似文献   

10.
朱璟 《现代语文》2010,(12):63-63
《琵琶行》是苏教版高中必修四中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多是按照叙事诗的顺序,即“江头送客闻琵琶”、“江心聆听琵琶曲”、“琵琶女自诉身世苦”、“同病相怜伤迁滴”、“重闻琵琶青衫湿”,来分析诗歌的。  相似文献   

11.
自居易以一曲《琵琶行》使其贬官江州的这段经历格外引人注意。但在中学语文教材及教参中多只介绍他前一年因“越职言事”而贬官的背景。教师在讲解该诗序言“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时,也只停留在字面意义上,未能深究其义,有时甚至认为这是  相似文献   

12.
张敏 《学语文》2006,(2):37-37
笔者讲授中唐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时,一位同学突然问:“‘弟走从军阿姨死’中的‘阿姨’怎么理解?”说实话我在备课时真的没有认真研究这一句,只好说下一堂课给大家答案。  相似文献   

13.
大家知道,中学语文课文中的《琵琶行》是一首歌行体的长篇叙事诗,颇富抒情色彩,它是白居易感伤诗的代表作。《琵琶行》主要叙述了诗人与一飘泊江湖的长安歌伎邂逅相遇,并被其琴声和凄苦身世所感动的故事。关于这首诗在文学上的成就,此处不必赘述。而在音乐描写上的一些独到之处,特别是一些音乐现象和音乐事件的出现,使得这首叙事诗还具有丰富的音乐学知识。在此愿与中学师生朋友来共同分析和欣赏。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高语教材选用了《琵琶行》一诗,其中对"左迁"一词作注为:"贬官,降职。白居易任谏官时,因为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  相似文献   

15.
16.
王翼 《语文知识》2015,(4):32-34
《琵琶行》是中唐现实主义大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与《长恨歌》齐名,被誉为他的艺术双璧。千百年来,《琵琶行》像一颗耀眼的明星,高悬空中,为世人瞩目,为世人痴迷,为世人膜拜。人们吟诵,人们深思,人们玩味,它留给后人的太多太多,就连唐宣宗李忱都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的褒奖,清代张维屏也有一曲琵琶说到今的感叹。可见,它有极强的艺术生命  相似文献   

17.
一首如泣如诉、似哀似怨、唱尽了世态炎凉、唱尽了人情冷暖、唱出了相怜相惜之情的长篇叙事诗《琵琶行》,千百年来,打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在此笔者拟就本诗的构思之巧妙,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8.
19.
《琵琶行》与《李凭箜篌引》同为乐府古题,又均有十分出色的音乐描写,但因作者的个人才情、生活遭遇不同,两首诗在音乐描写方面呈现出迥异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人们大半津津乐道于白居易《琵琶行》脍炙人口的音乐描写,而对其取得同样巨大成就的情感思想的描写,却因音乐描写的辉煌成功的影响而少有深入地鉴赏与探讨。显然,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该首诗歌的主旨所在,这一千古名句,应该可以说是诗人长期孜孜不倦的文学追求和命运体验的结果。这一名句之所以能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